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以中唐敦煌汉文文献中的“佛教经录”与敦煌汉藏对译文献 P.2046“佛学字书”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这些文献中记录的佛经名称,并且对其中的密教经典进行了重点分析,总结出蕃占时期密教经典在敦煌收藏与流行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2.
霍旭初 《家教指南》2011,(1):1-7,125,128
僧衣是佛教信徒形象的标志,又是佛教戒律的重要内容,还有成就功德的内涵。佛教对僧衣有严格的轨制要求。随着佛教的发展,特别是部派佛教时期,为了区分不同派别,易于识别派属身份,各派在僧衣颜色和样式上各有自己的特征。说一切有部比较考究僧衣标识,制定了与众不同的式样标准。龟兹石窟壁画中的供养比丘和佛教故事中的比丘僧衣,充分反映出说一切有部的僧衣特色。本文通过佛教文献和龟兹石窟壁画对照,并用唐代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中有关印度说一切有部"著衣法式"等记载,对龟兹石窟僧衣的相关问题作探索与考证。  相似文献   

3.
交河塔林与密教东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栾睿 《家教指南》2001,(1):77-81
吐鲁番交河塔林是依据密教五佛曼陀罗的义理修建的,建于唐中期,是密教东渐的遗迹。早期密教只有四方佛。五佛义理出现较晚,源自显宗华严思想。起初五佛名称不一,直到《金刚顶经》体系的经典,五佛曼陀罗的理念才确定。这种五佛五智塔又称金刚宝座塔,源自印度菩提伽耶成道纪念塔。交河密教随本地佛教的消亡而消亡。  相似文献   

4.
据文献记载,龟兹自公元三四世纪以来,佛教已相当发达,成为西城一大佛教圣地关于龟兹佛教宗学问题,文献上虽只在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明确指出是…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其余仅谓龟兹奉行小乘教、未言及为何部,而给后人带来认识上的疑惑。出现这一情况,笔者认为这不是龟兹佛教自身的问题。而是文献著作家的佛学造诣所致凡对佛教有所接触的人都会感到,在佛教内部,尤其是在小乘教中,宗派林立,陈义纷繁,若无相当的佛学修养,要对各宗派的宗旨详加区分,是极不容易的  相似文献   

5.
龟兹佛教壁画中的乐舞文化是我国新疆阿克苏市拜城县古代龟兹国的音乐与舞蹈,再现了古代龟兹历史文化,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促进了龟兹佛教乐舞文化的产业化发展,实为做好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举措。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浅谈龟兹佛教乐舞的产业化路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新疆克孜尔石窟第17窟、123窟立佛背光中绘满许多小化佛的现象,以及对龟兹地区发现的两处卢舍那图像进行了分析考证,认为前者是小乘佛教法身思想在石窟内的表现,后者是公元8世纪后受到中原大乘佛教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克孜尔石窟故事壁画与龟兹本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拥有数量巨大的佛教故事,是克孜尔石窟壁画最大的特点。故事壁画反映的是佛教的教义、佛国世界的种种情貌。但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必然要与本地文化相结合,否则没有生存的余地。克孜尔石窟故事壁画随历史的发展,龟兹本土文化逐步对佛教艺术产生改造的作用,大量龟兹和西域的文化因素进入故事壁画里,形成了龟兹特色的新型佛教艺术。论文就是从克孜尔故事壁画的几个方面,探索龟兹本土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毗昙学是佛教历史上重要的思想体系。龟兹长期处在毗昙学思想的覆盖区内,毗昙学就成为龟兹石窟的主要佛教思想基础。龟兹石窟是龟兹佛教"表法"的重要艺术形式,毗昙学的理念必然在龟兹石窟中有鲜明的体现。毗昙学应该是我们研究龟兹石窟以至龟兹佛教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框架。用毗昙学理念考察解读龟兹石窟的内容,必能进一步揭示出龟兹石窟更深的内涵,将龟兹石窟和龟兹佛教的研究推向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的密教与其他信仰之关系为研究中心,对吐蕃时期敦煌的佛教信仰、密教与佛教内部派别之关系、密教与其他宗教信仰之关系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与分析,以期对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宗教、信仰认识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0.
龟兹是印度佛教东传重要的中转基地之一。龟兹佛教不仅承载了印度部派佛教的义理,还发展了印度佛教理论。龟兹佛教直接影响了中国内地佛教思想和艺术的发展,它理所当然地应该在中国佛教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百年来,对龟兹佛教及其艺术的研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然而,在以"大乘佛教"为统治地位的中国佛教中,龟兹佛教因属于"小乘佛教"体系而长期被轻视,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其表现为,在中国历来的佛教史中,龟兹佛教史的记述极其简略,轻描淡写或材料堆砌,内容雷同;用大乘佛教理念解读龟兹佛教及其艺术内涵,背离原来思想,导致长期以来龟兹佛教的真髓不能被真正揭示出来。改变这种状况要解放思想、改变观念、理论求新。首先要为龟兹佛教作历史定位和理论定位。找准龟兹佛教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框架。在前贤研究成果基础上,贯彻"科学发展"和"继承与发展"的方针,勇于开拓,与时俱进。展望未来,龟兹佛教史研究定会迈向更高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龟兹地区佛教石窟的考察,结合文献对比丘尼法衣的描述,从而发现许多洞窟中有比丘尼的形象,进而甄别出两处比丘尼的尼寺.  相似文献   

12.
汉代佛教传入西域诸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依据大量史料考证,对汉代佛教在西域地区的传播年代和路线进行了考查,认为佛教是公元前87年经克什米尔传入于阗。在西域,龟兹地区与佛教接触的时间相当早,甚至有可能比于阗地区还早。我国中原地区的佛教最早传自西域,吐鲁番和河西走廊在这一过程中起着传承作用。  相似文献   

13.
佛教传入龟兹时间问题,久而未决。文章拟通过中外学者已经发表的观点,并利用已有的新旧材料,开拓思路,从文献记载、文物遗存入手,发掘更深的内涵与背景,对佛教传入龟兹的时间问题作一些考析。经过考析,综合各方学者的意见和观点。得出一些新的概括认识。  相似文献   

14.
霍旭初著《考证与辩析———西域佛教文化论稿》已于 2 0 0 2年 7月由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西域佛教文化新课题的考证和研究 ,包括龟兹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与龟兹石窟关系、中国佛教音乐起源问题以及阿艾石窟与敦煌艺术的关系等问题的探讨。其中关于古代广泛流行的“无遮大会”和西域金赐力士艺术造像的研究是作者最新的研究成果 ,首次发表于本书。第二部分是对西域佛教文化研究中存在的史据失当和不实之词的问题进行辨析 ,特别是对佛教艺术研究中背离佛教教义的失当之谈进行了辩驳。书后附录了有关克孜…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从大乘佛教孕育出来的密教,在造型艺术上深受显教造型艺术的影响,有些密教系统的图像可以从显教系统的图像中找到渊源.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现存《修多罗般若波罗蜜经》进行整理,通过其自身面貌、经题名称、结构体例和文句承袭等方面进行分析,从佛教关于佛经真伪判别的传统意义上,认为该经为一部汉人撰写的伪经。同时,鉴于该经丰厚的历史内涵,分析了其文献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7.
敦煌密教遗迹的系统研究敦煌石窟保存有大量的佛教密教形象,对这些密教遗存过去很少有人研究,几乎是敦煌石窟考古的空白。最近宿白在《文物》1989年9—10期发表了《敦煌莫高窟密教遗迹札记》,系统介绍了盛唐至元代敦煌石窟的密教形象,并与龙门石窟、四川石窟及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等处密教遗迹作了深入地比较研究。作者认为佛教密教盛行于唐代,北宋一度重振,且下及元代藏传密教的传播。密教传承特重身授、经  相似文献   

18.
密教是印度大乘佛教最后阶段的产物,其主要经典系唐代开元年间由印度来华高僧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译出。该文介绍了上述三位高僧的生平、所译佛经及其主要译经特色。  相似文献   

19.
王惠民 《家教指南》2011,(1):16-20,128,129
在密教观音造像中,常常可以看到一组对称出现的"甘露施饿鬼"、"七宝施贫儿"图像,主要出现在千手千眼观音像和十一面观音像中,这组图像在密教经典中并无明确记载。本文考察了图像的经典依据,认为是受到《千手千眼观音经》、《十一面观音经》、《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等密教经典的多重影响,而非来自某一特定密教经典。  相似文献   

20.
《圣曜母陀罗尼经》是印度大乘密教经典,现存唐法成和宋法天两种汉文异译本,法天本为历代大藏经所收录。随着英藏、中国藏黑水城文献的刊布,为我们更好地了解其传播情况提供了资料。黑水城等地出土文献中保存了多件西夏文《圣曜母陀罗尼经》。本文对英藏和中国藏西夏文《圣曜母陀罗尼经》进行了梳理、译释和考证,判定西夏文《圣曜母陀罗尼经》遗存情况;再结合法成本和法天本,探讨了西夏文本所依据的底本以及流行传播等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