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自从宋代的欧阳修提出<易传>中除了<彖>、<象>之外均非孔子作之后,<易传>的作者问题一直争论不已.有的仍主张孔子作,有的主张孔子弟子作,有的主张道家学者作,有的主张非一人之作,不一而足.之所以产生不同意见,除了资料不足之外,对现存史料的理解、认识问题的方式,也是重要原因.而出土文献为我们重新审视这一问题又提供了新的证据.多方面情况表明,<易传>的主体为孔子所作.  相似文献   

2.
《周易·彖传》作者的基本解《易》思路是由象数出发,以象数为根基,以义理为标的,以象数义理合一的方式来解读《周易》古经。《彖传》作者对《周易》古经的创造性解读,正是在由象数角度切入解读《周易》古经并在具体的解读过程中发明和使用了一系列象数义例规则。同时,《彖传》作者认为,解经的根本目的,在于揭示出象数背后的义理,在解读每一卦时,《彖传》作者都遵循着由象数到义理的路子,将视野由天地宇宙最终落实到社会人生,在“本天道立人道,法天道开人文”的学术理念下,借助象数体系阐发出一系列人文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3.
<大学>、<中庸>、<学记>是先秦儒家论述大学教育的理论著作.<大学>、<中庸>、<学记>不仅提出了先秦时期的大学理念、大学之道、大学的社会职能和教育任务、培养目标、大学的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而且对大学教学的原则与方法、对教师的要求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形成了相当完整的古代高等教育思想体系.先秦时期私学大师形成的高等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古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建设起着奠基石的作用,而且对我国当代的高等教育思想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唐制胡琴小忽雷、大忽雷的传奇性流传,促成了孔尚任与顾彩合作的<小忽雷>传奇的问世,也诱发了<大忽雷>杂剧的创作.结合新发现的刘喜海所撰<小忽雷记>和顾彩寄居孔府、投奔容美土司的经历分析,<大忽雷>的作者当为顾彩.<大忽雷>与<小忽雷>虽然在体制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但均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怀才不遇之叹.  相似文献   

5.
<中庸>是中国儒家文化经典,蕴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在我国教育史上有重要地位."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从天道、人道和修道三个角度阐述了教育的前提、内容和方法.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中庸>对道德教育仍有深远影响,有利于培养和谐人格和促进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6.
在《易》类书籍标点中,六十四卦卦名是否应加书名号,各书观点不一,莫衷一是。现行《周易》由《经》和《传》两部分构成,《经》指《上经》和《下经》,《传》指《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十篇。《上下经》为六十四卦总名,可加书名号;六十四卦为经文之正文,可不加书名号。其实六十四卦卦名作为专名更早于篇名,专名之义更广于篇名之义。若加上书名号,则六十四卦违离卦名取义于卦象之原理,于《易》源于象之旨远矣。在通行《周易》各本中,六十四卦卦名多在目录中出现。这种做法只是为了方便读者检索,并不等同于篇名。六十四卦卦名勿须加书名号。  相似文献   

7.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宋代之前一直和<礼记>同治.到了宋代,<大学>才被单列出来独自成书.朱熹为<大学>、<中庸>做了章句,并为<论语>、<孟子>做了集注,编排在一起成书<四书章句集注>.<四书章句集注>从元代到明、清一直被列为科举考试用书.但现在所见的朱熹<大学章句>已改变了原貌,<大学>的面貌在数千年的流传过程中发生了诸多变化,各个时期对<大学>的研究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成就.  相似文献   

8.
竹简<文子>二次论及"经",四次提到"传",学者多据此认为简本<文子>当时已称"经",且分为上经、下经两篇;甚或认为简本<文子>包含了"经"、"传"、"说"三部分.上说皆可商榷.考之典籍可知:简本<文子>中的"经"非指<文子>本书,而是指<老子>;"传"也是指他书,具体何指,文献阙而难征.竹简<文子>的出土表明,先秦时期<老子>本书虽未题以"经"名,但已被他书尊称为"经",取得了事实上的"经"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竹简<孔子诗论>是迄今发现的最早评论<诗经>的专文,意义重大.其中第二十五简评论了<诗经>中<王风·君子阳阳>、<王风·有兔(兔爰)>、<小雅·大田>、<小雅·少(小)明>等四篇作品.孔子评"<[君子]阳阳>少(小)人",认为诗中写小人般的轻狂之态,有助于准确认识该诗本义;评论<兔爰>诗旨为"<有兔(兔爰)>不逢时",是传世和出土文献中论及<兔爰>的最早言论,认为表达了作者生不逢时的思想感情,汉代以后尤其现当代多数诗经研究专家对<兔爰>主旨的认识,都与孔子的观点不谋而合,孔子对<诗经>作品研究的贡献不可低估;论"<大田>之卒章,知言而有礼",抓住了<大田>末章的思想要害,透露出孔子说<诗>的礼学色彩.孔子评论<诗经>作品往往以礼学标准评判优劣,影响了其对文学作品评价的公正性.  相似文献   

10.
杜德桥教授在其<李娃传>英译及研究中开拓了<李娃传>用典的研究,本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太平广记>本<李娃传>的用典、用语与李娃形象特质的关系.李娃的身份是妓女,但典故却暗示了其作为淑女、超凡美女,甚至男性权威智者的形象.<类说>本<汧国夫人传>突出了李娃之"德",消解了男性权威智者特征,后世戏曲作品基本上沿袭这一特点,不断强化李娃的"节行",失去了唐传奇中李娃形象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11.
对毛泽东《贺新郎·别友》的写赠对象 ,学界一直认为是杨开慧。笔者经某些启示 ,力证是陶毅。随着对写赠对象认识的更易 ,写作时地和所写内容就有重新考析的必要。为充分展示作品的所写内容 ,本文借助史料进行推理并对这方面的史料进行甄别 ,以期为推进毛生平研究稍尽绵力。  相似文献   

12.
后汉史书有12家之多,但除晋袁宏的《后汉纪》和范晔《后汉书》完整流传至今外,其他10家均已亡佚。迄今为止,除刘义庆、萧子显所著二书已无从考见,暂置不论外,还有吴谢承的《后汉书》、晋薛莹的《后汉记》、晋司马彪的《续汉书》等8家后汉史书还可从相关文史之注,以及种种类书中,略窥一斑。只有建立在查考大量征引已佚后汉史书文字的原始文献、参考其他相关史料,并在先贤们已取得的诸多成就的基础上,对各家后汉史书继续进行辑录,才能最大程度地恢复已佚古书的原貌。  相似文献   

13.
对《风》与《骚》的篇章、句式、韵律、内容等4方面之体制进行比较论析。篇章体制方面:《诗经》篇幅短小,大多分章节,二章诗具对称美,无标题;《楚辞》篇幅宏大,不分章节,思想感情内容在结构上亦具对称美,始立标题。《诗经》对答之体对《楚辞》有影响。句式体制方面:《诗经》以四言为主,间以杂言;《楚辞》亦有少数四言诗,多为带"兮"字的七言句,五言、六言句大量产生。韵律体制方面:《诗经》在用韵位置、疏密程度、用韵格局与关系等方面甚为灵活;《楚辞》多用偶句韵,以四言二韵为定制,有全篇一韵到底者。多用高呼度韵脚和鼻韵尾韵脚,形成屈骚悲壮激切之声韵特征。《诗经》韵律多呈自然美,《楚辞》韵律多呈人工美。内容体制方面:《诗经》以音乐为标准划分内容为风、雅、颂三类,少数诗篇则三体皆备;《楚辞》不标风、雅、颂三体之名称,但精神实质则含有风、雅、颂三体之特征,无"形"有"神",内在与《诗经》相一致。总之,《诗经》与《楚辞》体制存在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4.
《野性的呼唤》是杰克·伦敦自然主义代表作之一,该小说通过从狗到狼的嬗变将人类文明对自然的摧残刻画得淋漓尽致。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解构这部小说,让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了作者的整体生态观以及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  相似文献   

15.
《翁方纲纂四库提要稿》是翁方纲所写的《四库全书总目》初稿,对于《四库全书总目》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翁方纲纂四库提要稿》中很大部分是翁方纲所辑录的资料长编,前人未注意到其长编的价值。事实上,长编所载之书名、作者、卷数、序跋、印鉴、版本信息、翁方纲校语等信息对《四库全书总目》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可借以考证作者生平、底本信息、书名流变、书籍流传、内容删改及《四库全书》馆臣之校理意见。  相似文献   

16.
越南《皇黎一统志》与中国《三国演义》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南汉历史小说深受中国化的影响。通过越南历史小说《皇黎一统志》与中国历史小学《三国演义》的比较,不难看出,越南历史小说除了内容之外,它的创作思想和语言形式与中国古代历史小说基本上是同源的。  相似文献   

17.
《诗经·国风》实由 3类诗歌组成 :周民族早期诗歌 ,周入主中原、推行封建化统治以后的诗歌 ,以及被周民族兼容、排挤的南方民族的诗歌。从而形成特征鲜明的南北两种不同的风格。探究《国风》诗风对解读中国文化南北分派之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炳灵寺石窟地处古丝绸路上的一大"山结"、"水结"之处,亦为"路结"所系之地,丝路东段五条干道——秦陇南道、羌中道(吐谷浑道)、唐蕃古道、大斗拔谷道、洪池岭(乌鞘岭)道,在其附近一带汇聚。本文通过该石窟中留存的大量游人题记等有关史料的研究,对其在丝路交通上的重要地位作了新的揭示和剖析,并为该石窟作为丝绸之路整体"申遗"入选的重要景点之一提供新的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19.
用描写语言学的方法,对于18世纪的察哈台维吾尔文文献《和卓传》(Tzkir-zizn)中出现的名词的数范畴进行语法分析,以便展现出同时代察哈台维吾尔语文献语言名词的数范畴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20.
郑磊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4):103-104
在《聊斋志异》描写婚姻爱情的作品中,蒲松龄抨击了封建礼教和当时的婚姻制度,歌颂至真至纯的爱情。作者借助书生的爱情生活来表现自己的爱情观;而清另一文学家吴敬梓在《儒林外史》里通过对书生涉及婚恋的描写也可看出那些书生们的爱情观。拟从至情与无情,婚恋的目的条件以及男权的社会这三方面来分析这两部书中的书生爱情观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