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2 毫秒
1.
为什么要探讨当代中国文人画的不朽魅力和华丽转身?因为一段时间来人们对文人画的认识存在着隔膜甚至偏差,进而影响了中国画艺术的发展和审美欣赏。类似"当代中国文人画已不多,能够坚守传统文人精神的中国文人画更是乏善可陈"、"中国文人画时代在20世纪已经终结了"的说法甚嚣尘上。这种现象应该说是对当代文人画的不朽魅力与华丽转身缺乏了解的一种偏见。其实,中国文人画精神不仅悄然延续着,而且颇具时代特色,只是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而已。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史,由"画工画"向"文人画"演变是一个重要的过程。文人画主导地位的形成,源于元代画坛中心人物赵孟頫的审美理论"古意"说,"古意"是赵孟頫绘画理论的中心思想,也是元明清文人画的主要指导思想,它既维护了文人画的人格趣味,又摈弃了文人画的游戏态度,创建文人特有的表现形式,使之无愧于正规画的功力格法,从而确立了文人画在画坛上成为正规画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作为元代文人画的领袖人物,赵孟頫明确提出“书画同源”的理论,为文人画强调用笔找到了理论根据,另外还提出“不假丹青笔,何以写远愁”的口号,以画寄意,深化了绘画的内在功能,并将这些理论贯穿于实践中,推进了文人画的进程,在文人画的发展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4.
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院体画与文人画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具体阐述了院体画与文人画的概念及特征,介绍了两种画风和院体画与文人画的历史地位以及对后期绘画艺术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苏州传统文人画是中国传统文人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起源融会在中国传统文人画的产生和发展之中。六朝时陆探微、张僧繇等强调作品中人格精神的表现和理想境界的寄托,由此形成了苏州传统文人画的滥觞,并将苏州(吴地)美术文化的发展推上了第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6.
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以西方古典写实绘画为参照,批判传统文人画,认为不重视形似是造成文人画衰落的根本原因。现在,一百年过去,回头来看,发现五四时期对传统文人画的批判具有明显的时代性。首先,传统文人画受老、庄思想影响,重视对艺术家内在情感和情趣的表达,有自己独特的造型原则;其次,从绘画的本质来看,衡量文人画好坏的标准始终不是形似;再次,从艺术发展史来看,东西方艺术都走向了不重形似的道路;即使当前中国美术教育,重视对学生写实能力的培养,也没有使他们的创新能力有很大提升。所以说,五四时期提出的放弃形似造成传统文人画衰落的观点值得商榷。事实上,传统文人画的衰落另有原因:一是传统文人画笔墨语言的模式化;二是艺术家的个人情感被哲学情感所掩盖,失去了个性。两个原因共同作用,促使传统文人画走向了衰落。  相似文献   

7.
文人画出现的意义在于它所标志的是一种新的艺术精神, 在文人画的发展过程中, 魏晋精神对文人画有着深远的影响。文人画的艺术精神体现了魏晋人格的自由精神, 即表现为视艺术为艺术家生命体验与情感体验的诗性表达。  相似文献   

8.
通过比较清代文人画与日本文人画之创作形式,彰显了清代文人画的三个特点:水墨为上,重在表现;用色大胆,打破常规;以写为法,画的抽象化.同时探索出日本文人画的主要特点:刻意摹仿,丰富内心;墨的细腻,色的清丽;形式上的“北宗”化.  相似文献   

9.
气韵生动为中国画“六法”之首,对文人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此重点讨论气韵生动与文人画之逸格及文人画笔墨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吴昌硕"画气不画形"的绘画美学思想虽然突破了明清复古派文人画柔媚的审美趣味,但同时也剥落和舍弃了文人画"韵"、"逸"等审美品格,这样易将文人画的审美取向导向显露和霸悍。  相似文献   

11.
从宋代至明初,成就斐然的文人画是中国绘画的主流。明中叶之后,文人画渐呈衰微之势。董其昌以自己的绘画理论影响画坛,其中“南北宗”论首次系统地研究了历史上的画派,奠定了既要古典传统又要变革创新的文人画理论基础。自此,文人画的发展走出困境,重新焕发了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河西学院学报》2017,(3):123-125
元初大家赵孟頫提出"古意"论和"以书入画",借复古以创新,继承并发展了北宋中期文人画理论,是元代文人画风的真正开启者。他的美学主张和创作实践,促进了文人画的发展,确立了元代文人画在画坛上的地位,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文人画以抒发感情为目的,重写意,重表现,在民间传统绘画与院体画中标新立异。本文通过对文人画发展历程介绍和文人画意境的成因,来重点论述文人画鼎盛时期,即元代文人画的意境美的内涵,主要包括诗书画印的融合美、清静空远的气氛美、笔墨情趣的墨韵美和重神用韵的神韵美。  相似文献   

14.
<正> 谈到文人画,无不将它与笔情墨趣紧紧相联。这确实道出了中国文人画的一个主要特征。那么,这为什么成为文人画的一个主要特征?是什么原因趋使它如此强调笔墨情趣呢?文人画的笔墨有些什么特点呢?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谈一点个人的想法。  相似文献   

15.
汪曾祺与中国文人画结下不解之缘 ,文人画对汪曾祺的小说有着不可估量的间接和直接的影响。汪曾祺深受儒家“温柔敦厚”精神和道家“冲淡旷达”思想的濡染 ,他的小说在气度上接近于文人画 ,尤其是宋元文人画。他的作品融合了中国画的笔墨趣味和意象性的诗化特征 ,营造了一种平淡天真、柔慧雅逸的独特意境。汪曾祺的小说可称为“画境小说”。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作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并由此应运而生了文人画。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人格特征,决定了古代画家的人格取向,并因此决定了文人画的艺术精神与风格特点。本文试图探讨中国古代文人画家的人格类型、特征并由此分析文人画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绘画以线条为主要造型手段,文人画最充分地展示了笔墨情趣和线条美。本文认为,文人画的线条美表现在三个方面:神采飞扬、删繁就简和以书入画。文人画巩固了对线条美的追求,强化了中国画意象造型的传统,并促成了人们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转向笔墨形式。  相似文献   

18.
苏轼是北宋中期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他诗文、书画无所不精.在绘画方面,苏轼既有丰富的创作体验,又有见解精深的绘画思想。苏轼的美学思想无论在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史还是在当代都是非常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由于他对文人画理论上的建树,使文人画很快成为了一时之风尚,以苏轼为代表,推动了文人画的形成和发展,开创了文人画的新时代,影响企及北宋及其以后的中国画坛。  相似文献   

19.
文人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中国文人画,是中国古代文人在绘画中表达思想、才情、审美和技艺的一种融诗、书画于一体的美术创作形式。中国文人画的发展,大体分三个阶段:一是魏晋至隋唐,心境超前于表现,为前文人画阶段;二是宋元,心境与表现相匹配,为标准文人画阶段;三是明清,心境落后于表现,为后文人画阶段。  相似文献   

20.
吴昌硕“画气不画形”的绘画美学思想虽然突破了明清复古派文人画柔媚的审美趣味,但同时剥落和舍弃了文人画“韵”、“逸”等审美品格,将文人画的审美取向导向显露和霸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