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3 毫秒
1.
民族团结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民族一切工作的重要保证。双江布朗族拥有众多的民间音乐,包括了古歌、婚恋情歌、劳动歌和儿歌等,具有独特的育人功用,是双江地区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实现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由此本文主要对双江布朗族民间音乐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的功用进行了研究,以期能够为双江地区民族团结提供一些帮助,促进我国民族的大团结。  相似文献   

2.
布朗族是云南省的特有民族、跨境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为我国乃至世界民族文化多样性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布朗族弹唱"是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布朗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在重大节庆或仪式活动中以独唱、对唱、合唱等形式进行演唱,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蕴含着深厚的布朗族文化底蕴。近年来,随着布朗族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及其价值观念的变化,"布朗族弹唱"的保护传承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人口较少民族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迫切而重要。  相似文献   

3.
云南布朗族民间音乐文化异彩纷呈,形式多样,是云南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中独特的一支,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本文以施甸布朗族器乐文化为例,依据相关资料与实地调查内容,结合当地布朗族的生活、习俗与宗教信仰,将布朗族民间器乐文化按照音乐特征、演奏风格和文化寓意等方面分别从吹管乐、吹木叶乐、弹拨乐、口弦乐、陶土乐以及打击乐六大类进行分析研究,以对布朗族民间器乐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进献愚策。  相似文献   

4.
布朗族是云南特有民族、跨境民族以及全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普遍信奉民间信仰和南传上座部佛教,与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的布朗族长期保持着密切联系和友好往来。运用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通过对西双版纳勐海边境地区中缅两国布朗族在宗教节庆、佛爷修行、跨国婚姻、边贸合作等方面交流互动的考察发现,布朗族边民之间频繁的跨国流动和宗教文化交流,一方面对边境地区的民族团结、文化传承以及提升我国的国际影响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给我国边疆的社会和谐与国家安全带来诸多挑战。因此,加强中缅边境地区的宗教事务管理,构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跨境民族地区的国家认同建设,对维护边疆稳定与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施甸县布朗族的民间舞蹈形式主要有两种,无论是仪式化的土风乐舞的蛮筒鼓舞,还是日常化的娱乐欢歌的踏歌都是源自民间,服务于生活的少数民族舞蹈艺术。蛮筒鼓舞与踏歌均较具民族民间艺术的原生态特色,并体现出了施句布朗族“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观念,以及对于生活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布朗族是中国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从施甸县布朗族关于"木老元"的传说,"祭龙""龙井""接五龙水"的习俗和滇西地区"九隆神话"的相关性,以及中国人的"龙"崇拜,可以看到一个滇西边疆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汉文化的认同以及对国家的认同,在少数民族中布朗族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特征鲜明。  相似文献   

7.
布朗族是居住在我国云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布朗族人民在其漫长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情,布朗族民俗研究对我们认识和研究布朗族的社会文化有重要价值。这里以介绍布朗族主要民俗文化为基础,旨在对其民俗的主要特点及布朗族民俗对其社会的重要价值等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利于我们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态度来看待布朗族的民俗。  相似文献   

8.
布朗族是居住在我国云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布朗族人民在其漫长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情,布朗族民俗研究对我们认识和研究布朗族的社会文化有重要价值。这里以介绍布朗族主要民俗文化为基础,旨在对其民俗的主要特点及布朗族民俗对其社会的重要价值等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利于我们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态度来看待布朗族的民俗。  相似文献   

9.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裔,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布朗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西部及西南部沿边地区。布朗族纺织是一种古老的原生态手工艺,他们有悠久的纺织文化。到唐宋时期布朗族已经有了较高水平的纺织技艺,邦丙的布朗族至今仍完整地保留着传统的纺织工艺,因衣而产生的纺织文化真实地记录了布朗族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研究布朗族的纺织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布朗族是世居云南的少数民族,布朗族以自己的生存、发展形成了独特优良的民族传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丧葬习俗是这座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布朗族和汉族由于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不同,丧葬习俗也就有了不同。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文化全球化和以工业化与城镇化为主要特征的国家发展背景下,面对施甸县布朗族传统文化呈现弱化这一现象,以施甸县两个典型的布朗族村落为研究对象,在运用田野调查、问卷调查及访谈法等方法获取大量研究数据和资料的基础上,采用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揭示施甸布朗族传统文化的变迁特征,并进一步分析其传统文化变迁的地理驱动力,并就如何实现施甸布朗族聚居地区社会经济较快发展与其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之间的耦合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当地政府制定民族文化发展战略及其传承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2.
布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现有人口约10万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景洪市,临沧市双江县、永德县、云县、耿马县,普洱市澜沧县、墨江县。布朗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没有本  相似文献   

13.
学校教育与佛寺教育关系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总人口79万(1990年),其中,傣族、布朗族30余万,占总人口的38%。解放40余年来,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耕耘,西双版纳州各民族的教育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与别的民族相比,傣、布朗族的教育发展仍较为缓慢。其中有诸多原因,但主要原因是傣、布朗族全民信仰小乘佛教。按传统习俗,男孩8、9岁就要入佛寺学习经书、傣文。解放后虽然实行了义务教育,但由于长期受极“左”路线的影响,国民教育与传统的佛寺教  相似文献   

14.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裔,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认同是个体对自我身份的认识,民族认同是个体对于他所归属的民族的一种原始自然的感情和忠诚。国家认同是公民对自己国家的主权、象征、文化价值、理想信念等的认同,其指向是个体所归属的主权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存在价值共识和功能上的相互依赖关系。布朗族是云南省世居的少小民族,探讨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实现民族国家边疆稳定和国家统一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研究和考察民族传统节日,有助于深入了解这个民族的社会状况、文化心理、风土人情以及与其他民族的交往关系等等。从芒景村布朗族的桑刊、茶祖节,发现从节日的习俗、仪式以及形式等方面反映出南传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有机融合的状况。  相似文献   

16.
从历史、考古、语言、宗教、地名以及口碑资料等许多方面进行了论证,对于"昆仑"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行研究。本文认为,作为民族群体名称,"昆仑"是我国孟高棉语族佤族、布朗族、德昂族、克木人在古代文献中的一种称谓,因这些民族古老而浓厚的公鸡崇拜而产生;作为国名,它是历史上他们建立的一个古国;作为山名,是今天云南省西部的高黎贡山。  相似文献   

17.
一、施甸布朗族民歌产生的历史渊源施甸布朗族,世居高山林密,贫瘠河谷地带,气候复杂多变一山有四季落差较大,生活条件艰辛,交通闭塞,过去一直处于刀耕火种,放牧、狩猎等"原始"生活环境之中。随着历史发展,大批汉族不断地迁居施甸,给当地布朗族传授先进生产技术与汉族文化,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布朗族的传统文化与生活习俗。如今,众多存活下来的口传文学,如:神话史诗传说、叙事、谚  相似文献   

18.
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边疆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布朗族双语师资培养是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关系到少数民族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帮助布朗族学生认同国家主流文化、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并融入到世界文化中,是推动培养布朗族双语教师和边疆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9.
民族艺术是民族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折射,民歌艺术作为民族歌咏语言,所反映的内容贴近群众,直抒性灵,客观地反映了民族聚居地的人境关系,以及建立于此基础上的自然、社会、人际关系。云南施甸布朗族民歌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方面的共荣之“和”。  相似文献   

20.
王晓梅 《教育评论》2014,(1):123-125
鄂伦春民族的教育方式与其他民族有所不同,教育方式比较传统,初期的教育方式属于民间教育方式,主要是口头传授并一直保留至今。此种教育方式主要反映了鄂伦春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生产经验,一代代地流传下来,以及在实践中面授。鄂伦春族最基本、最重要的民间教育方法就是"口头创作"。鄂伦春族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民间趣事和民谣等,都与本民族的历史背景、社会生产方式和民间习俗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