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英汉两个民族由于认知语境不同,对于同一文化意象常常会出现理解上的错位与缺失,在翻译文化意象时无法同时传递原作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从而出现文化亏损.异化策略中的增词法与直译加注可以有效的减少这一文化亏损,使译文既传递了原作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避免了文化亏损;同时又考虑到译语读者的认知能力,拓展了他们的认知语境,使原作的意图和读者的期盼相吻合.  相似文献   

2.
关联理论认为话语的理解是一种包含示意和推理两方面的认知过程,接受者根据交际者的示意行为,结合语境假设,求得语境效果而获取说话人的交际意图。虽然该理论是基于认知科学而不是针对翻译提出的.但是对翻译具有很大的解释力。本文将关联理论应用于化妆品翻译.并将最佳关联作为化妆品翻译的最终目标。在关联理论指导下把化妆品翻译看作是一个交际过程.译者应充分考虑译语环境下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及不同的文化背景.视具体情况采用顺应译文规约的归化和保留原文特色的异化策略.以帮助化妆品消费者找到原文与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达到最佳交际效果.从而最终实现译文说服顾客购买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最佳礼貌假设",认为礼貌是明示和推理的结果,说话人通过认知语境中的最佳关联来确定明示方式,听话人通过认知语境中的最佳关联来判断说话人的礼貌意图。该假设强调交际双方的认知语境互明的重要性,揭示了言语交际中双方的共同责任,帮助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把握礼貌程度。  相似文献   

4.
基于语言的选择性和选择策略的灵活性,建立了顺应论关照下的立法文本翻译的过程分析框架,引入关联认知机制,提出关联顺应原则。从语言内、外环境两个维度上论证了立法文本翻译是译者在推理机制作用下通过语境假设,在语言本体以及交际者、认知、文化等社会语境因素上对原语和译语进行双重选择与顺应,从而优化语境效果,并最终借助各种翻译明示策略重塑原语信息意图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从关联理论解读翻译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联理论认为话语的理解是一种包含示意和推理两方面的认知过程,听话人根据说话人的示意行为,结合语境假设,求得语境效果而获取说话人的交际意图,翻译也研究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由于关联理论把翻译看作是一个交际过程,故译者应充分考虑译语环境下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视具体情况采用顺应译语文体规约的归化策略或保留原文特色的注释性异化策略,以帮助译文读者找到原文与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达到最佳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6.
交际中信息的传递是在语境中实现的,离开了语境,符号就没有了意义,不能传递任何信息。翻译是译者把原语文本中的语码在其特定语境中传递的信息用译语语码准确地传递给译语文化中的读者,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行为。无论是对原语的理解还是译语的产出,都离不开语境。本文就语境对翻译的影响和制约进行了探讨,同时指出认知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论关联理论对异化翻译的解释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明示—推理的交际行为。首先,原文作者把其交际意图明示给译者,由译者对其意图做出推理;其次,译者再通过译文将其明示给译语读者,由译语读者使用正确的语境假设对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做出正确推理,实现原文与译文的最佳关联,并取得足够的语境效果。而其对直接翻译的论述更是为异化翻译的运用提供了理论支持。但是,异化翻译的应用也要考虑到译语读者的认知环境,要有限度,这也是关联理论对异化翻译的约束力。因此,关联理论对异化翻译具有极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8.
礼貌原则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礼貌现象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要对象,礼貌这一普遍现象在不同文化中具有文化差异性。中西礼貌用语的差异常常构成跨文化交际障碍,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克服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增强意识以便达到预期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9.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特殊的交际活动,是译者推导原语作者的话语意图、并将其传递给译语读者的过程。翻译过程中对源语的理解和对译语的选择都要以传递原文作者的话语意图为出发点。推导原作的话语意图,需借助于语境和各种交际原则进行推理,把握话语的功能。传递原作的意图时,要考虑读者的认知水平,注意意图传递的方式;要优先保证主要意图的传译;对于源语和泽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则可根据翻译的意图而灵活处理。  相似文献   

10.
从关联理论角度看,认知环境对意义理解有制约作用,而翻译的本质要求译者在原语和译语的认知语境之间寻求最佳关联。通过分析关联理论视角下新闻模糊语言的特点,试图证明关联理论对新闻模糊语言的翻译提供了指导性的方法论,并认为新闻模糊语言的翻译在传达原语交际意图的同时,还应该考虑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实现最佳关联并收获最佳交际效果。新闻模糊语言的翻译可灵活采取虚实翻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中西的生活习惯及礼貌用语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本文从礼貌的定义及礼貌原则的角度分析了汉英礼貌用语在称呼、谦虚与客气、隐私及交际等方面的语用差异。  相似文献   

12.
根据Gutt提出的关联翻译理论,翻译是一个涉及原文作者、译者和译语接受者三者关系的三元二轮推理的过程,翻译的成功在于最佳关联性的传递。电影《楚门的世界》是一部典型的黑色幽默片,向人们阐述了楚门悲惨的人生,而电影台词更是其中的亮点。译者在翻译时,一方面需要认真研究原文所传递的信息;另一方面,充分依据译语接受者的认知语境,对原文进行适当的加工,采取灵活多变的翻译策略向译语接受者传递原文信息。本文依据Gutt的关联翻译理论,分别从中英表达方式、文化意象及情景语境这三个方面分析电影《楚门的世界》的最佳关联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作为交际沟通的润滑剂,礼貌用语在促进世界文明进程和和谐的道路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中国学习者不仅要掌握基础英语知识,还要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正确使用中西礼貌用语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从中西礼貌原则异同入手,分析中西礼貌用语语用差异及其成因,从而得出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中西礼貌用语语用差异意识,使其正确有效的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  相似文献   

14.
以关联理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比较系统地研究制约新闻文本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首先指出新闻翻译的本质是一个决策过程,涉及源语作者的信息意图以及源语作者和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这两个因素。其次,从源语作者与译语读者相互认知语境,源语作者相关文化假设在译语读者认知语境的缺省以及源语作者与译语读者认知语境相矛盾三种情况探究新闻翻译策略,以期实现译语读者在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相似文献   

15.
文学作品中的文化意象与关联性语境紧密相连,不同的认知语境产生了不同的文化意象。英汉民族由于认知语境不同,对于同一意象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因此,在翻译文化意象时无法同时传递原作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从而出现文化亏损。在文学翻译中,采取直译补充和直译加注为主的异化翻译策略可以有效的减少这一文化亏损.使原作的意图和读者的期盼相吻合,实现最佳关联性。  相似文献   

16.
同为以人类体验认知为基础的关联翻译理论与转喻,必然有着一定联系.本文试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视角运用直接翻译与问接翻译概念分析<红楼梦>杨译本中的转喻翻译,揭示用关联翻译理论可以解释<红楼梦>中的转喻翻译,同时指出译本某些地方采用完全意译的手法,没有很好的传达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和满足译语接受者的期待,可以尝试运用直接翻译或间接翻译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17.
文化翻译的关联理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联理论把翻译看作是一个跨语言、跨文化的明示-推理的认知过程,这为文化翻译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译者应充分考虑译语环境下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视具体情况采用直接翻译或间接翻译,以帮助译文读者找到原文与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达到最佳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18.
从关联-顺应论视角看《围城》中文化缺省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缺省是与认知相关的交际策略,是认知交际过程的自然结果。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它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原作者、译者和译语读者三方的认知活动。由于认知环境不同和文化的差异的存在,文化缺省的翻译给译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本文从文化和语言的关系入手,对文化缺省现象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以《围城》中的文化缺省的翻译为个案,从"关联-顺应"的语用学视角对其翻译过程进行了研究,并探讨在翻译过程中对源语文本中"文化缺省"现象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英语交际在我国的使用范围有了一定的扩大,但是对英语交际的一些礼貌用语,人们却不是非常了解。这样这难免会在交际的时候存在一些误会,使人们之间的交流不畅。由于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使得英语交际的一些礼貌用语的规范和我国存在差异,为此,就需要加强对于英语交际中礼貌用语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英语交际。本文主要对英语礼貌用语使用的文化性、习惯性、针对性等三个方面的用法进行了分析,旨在加深人们对于英语礼貌用语的认识,加强人们英语交际中礼貌用语的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20.
习语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与不同的认知语境.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译者应依据最佳关联的原则,充分考虑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帮助译文读者理解原作中习语的交际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