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人类从能区别精神和物质的时候起,就注意到了心物感应的问题。在先秦两汉的部分典籍中,已有人谈及。到陆机的《文赋》,又把心物感应的问题纳入文学创作论。刘勰的《文心雕龙·物色篇》也开宗明义:“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盖阳气萌而玄驹步,阴律凝而丹鸟羞,微虫犹或入感,四时之动物深矣。若夫珪璋挺其惠心,英华秀其清气,物色相召,人谁获安?”刘勰认为,自然之气作用于万物,物之气象又摇荡作家的心灵,由此产生喜怒哀乐之情而成为作家创作冲动的始因。在刘勰看来,人心之感于物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有心之器的人和物之  相似文献   

2.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中说道:"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意思大致是:一年四季有不同的景物,这些不同的景物表现出不同的形貌;人的感情跟随景物而变化,文章便是这些感情的抒发。  相似文献   

3.
思与境     
<正>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意境是情与景,意与物的统一。 情景交融,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是情与景这对矛盾的对立统一的生动表现。 抒情诗必须畅抒胸臆,但主观的情必须借客观的景而展示,才能使读者历历如见,感同身受。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步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钟嵘《诗品序》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它阐明了景生情,情入景的艺术辩证法,揭示了写景就是为了抒情的奥妙。陆机《文赋》中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情随景迁,这就是讲心与物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情与景的关系.历来是我国文论的基本问题。《礼记&#183;乐记》即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之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刘勰《文心雕龙》系统阐述了“情”“景”互相影响、转化的关系:“情以物兴”和“物以情观”(《诠赋》),“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色》),“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神思》)。唐代日本僧人空海在《文镜秘府论》进一步提出情思与景物须相谐和的见解:“须景与意相兼”、“诗不可一向把理,皆须人景,语始清味。……诗一向言意,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  相似文献   

5.
付山(1607-685),出生于世代書香家庭,自幼接受良好的私塾教育。八歲開始學習書法,至七十七歲仍臨池不輟。臨帖活動伴隨付山七十年,影響付山每次書風的轉變。在付山的臨帖中,《臨王獻之府君帖直幅》是代表作之一。用筆精致,氣息通暢,精神飽滿,韵味十足。  相似文献   

6.
情文并茂,是散文的显著特色,在各类文体中,散文的这一特色也表现得最为突出。所以,这就决定了散文教学可以并且应该秉持这一基本原则——"缘情而入文,披文以入情"。所谓的"缘情而入文,披文以入情",是指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应紧紧抓住文章所要传达与抒发的思想感情,带领学生积极有效地涵咏和咀嚼文章具有的感染力、表现力以及语言艺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王荣生教授也指出:"散文是艺术,描绘作者的情感世界和思索过程,重在冶情;读者阅读散文,以‘悟意审美’为目的。"  相似文献   

7.
自從本刊七月號發表了普希金專家的改進語文教學的意見以及在短評中號召語文教師來改進語文教學之後,全國各地許許多多的語文教師都已積極行動起來,無論在備課中、課堂上、課外指導方面,都在爲改進教學工作而努力;這的確是一種新的、好的氣象,是教師對學生負責、對國家負責的表現。這種氣象和這種精神,是應該繼續發揚的。不過,在教學改革的過程中,又發生了一些偏向,這些偏向,就是:  相似文献   

8.
古代杰出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沈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而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喜怒哀乐,蕴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往往因周围的客观景物而触发,诗词中的客观景物亦因此而蒙上主观情感的色彩,“随物宛转”,“与心徘徊”,正说明情与景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情随事生,景随情异”它们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所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为什么“一切景话皆情语也”?在一首抒情的诗词中,怎样才能做到情景“妙合无垠”呢?我们不妨读一读婉约派词人柳永的《雨霖铃》。  相似文献   

9.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班固在《汉书》中说,“书曰‘诗言志,歌咏言’,哀乐之心感咏之声发”。这些都告诉我们,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活动的伴生者,是作者情感活动的外现和升华。  相似文献   

10.
《心雕龙》中的《物色》篇,多数研究认为它属于创作论范畴;维护今传本篇次的论将其列入批评论,也是以创作过程中形象思维的客体一解释的。实际上,《物色》篇中的“物”,不是创作浩以主客关系的外物,而应当是作家的情采表现创造出来的章。“物色”即鉴赏批评的审美对象“辞采”,“物”作辞解,“色”作采论,合而裁定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品的高下这分。将《物色》的题旨作“辞采”解释,这不仅符合《心雕龙》批评论的篇体构成的现状,而且符合《物色》篇本的语意。  相似文献   

11.
一九五○年我到山東兗州中學工作時,見到有幾隻箱中堆集了約有四五十瓶不知名的化學藥品。有的無瓶塞,有的藥從瓶裏往外翻泡,雖經同志們試驗鑒別出了一些,但到我一九五一年離開時爲止,仍有很多不識爲何物,當作廢物存放著。膨脹系數試驗器因爲缺了酒精燈不能使用,便丟在廢物箱裏。抽氣機損壞了活塞,也成了廢品。一九五二年我到漢陽新華中學工作,看見很多試管、燒杯,廣口瓶裏有白粉、白漿、黑粉、黑沫,有的甚至用酸鹼都洗不乾淨;有的藥瓶上的標籖僅有一「酸」字;電解器剩了集氣管,黃磷在瓶裏露出了水面向外發散臭氣。有的登記冊上有名而無物,如三稜鏡;有的有物而冊上無名,如托裏折管等。而一些理化儀器與藥品都亂七八糟地  相似文献   

12.
本年雙十節適值國民政府工商部舉行中華全國國貨展覽會,而我教育与職業雜誌又發行專號焉。職業教育為吾儕夙所究心之一問題,其与國貨关係果何若;當此倡導國貨之時,其间關係之點誠不可不細論之。吾國物產至為豐富,以此種種之天產,種植焉,加工焉,運輸焉,採伐焉,開掘焉,捕捉焉,而致之於市場,乃曰資,乃曰國貨。有天產不足以為貨,必盡人為之方法,有市場上之價值,而後為貨。而所謂人為之方法者,其包含至廣,且繁,盡全國之人終歲努  相似文献   

13.
山川云雨,松柏花卉,原本无所谓喜怒或爱憎,然而这些千姿百态的物象一旦扑入人的主观世界,并被注入人的精神意念,便能顿然生辉,便会涌出种种情致.所以,在常见的记叙文中,所状之物,所摹之景,无不透出一个"情"字来:写景都是为了写情,景语即情语.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说"意在笔先",南朝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如果把"意"比作统帅比作乐队指挥的话,那么"情"就是乐章的基调,就是抑扬顿挫的旋律.文章没有"意"就失去了脊梁,立不起来;有"意"而无"情",则不丰满,不  相似文献   

14.
隋煬帝時代,繁重的徵歛和徭役把人民的生活推向絕境,而山東又是軍事據點涿郡和東萊的邊緣,受害尤重。再加上災荒的侵襲,以致‘百姓困窮,財力俱竭,安居則不勝(?)餒。死期交迫,剽掠則猶得延生’,(通鑑一八五紀隨五)故農民起義首先在這個地區爆發。六一一年鄒平人王薄首先樹起反抗的旗幟,跟着平原人劉霸道在豆子(鹵亢)、蓨人高士達、鄃人張金稱在清河、漳南人竇建德在高雞泊響應。六一三年爲侵略高麗而進行第二次徵調時,農民起義的浪潮越發汹湧起來。其中著名的有齊郡的孟讓,濟陰的孟海公等。由於起義浪潮的激(?),使統治集團內發生破裂,於是楊玄感在黎陽起兵。這樣又轉而影響到運動的發展,如餘杭人劉元進起義,旬日之間,衆至數萬。到六一四年  相似文献   

15.
何谓“物色”?古籍上的解释各有不同。物,《说文》云:“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色,《说文》云:“颜气也。”据此,“物色”当指天地之间万物的色彩。但《周礼·司常》云:“杂帛为物。”王国维《释物篇》云:“古者谓杂帛为物,盖物本杂色牛之名,后推之以名杂帛。”《礼记》又云:“仲秋之月,命宰祝察物色。”即察牺牲之毛色。后又引申为察访人物,也叫“物色”。《文心雕龙·物色》篇云:“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又云:“物色相召,人谁获  相似文献   

16.
《文心雕龙·物色》一文论述了自然景物对写作的触发:情以物迁;创作主体与自然景物的关系:随物宛转,与心徘徊;表现自然景物的方法和标准:以少总多、情貌无遗;自然景物与文章写作关系之根本:江山之"助",以更为开阔的视野描述了创作中普遍存在的心物感应现象,更从根本上指出了自然景物与文章写作的关系及景物描写在文章中应有的地位作用,显然属于更为宏观更具普遍意义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7.
艺术创作超越不了物与情的关系,感物兴情是一个方面,托物寓情则是另一个方面。托物寓情以比为中心,其实质是由心至物,以物比心。比是一种发散式的思维方式,其展示的是心的主导性,心为情动,情决定对物的去取。比在通常的思维情况下并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与其它的思维方式多元共生的。它必须与兴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托物寓情。就比而言,其有实比和虚比之别。实比是表,虚比是里;实比是理智,虚比是直观;实比是物,虚比是情;实比是狭义的修辞手段,虚比是典型的思维方式。它们始终是一体化的,共同承担着托物寓情的重任。  相似文献   

18.
关于作文是什么的命题,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从正面指出写作的本质是“物——情——辞”的双重转化。晋代陆机在《文赋》中说:“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从反面揭示了写作的本质是“物——意——文”的双重转化。教育家叶圣陶更是指出写作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可见,不管是古代的文学家还是现代的教育家,他们都一致地把作文指向心灵的层面。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深切体会到:作文是一个人生活的表达,映射着作者生活的充实与干涩;作文是一个人认识的反映,映…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语文教材中拟声词的修辞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拟声饲丰富是汉语的特点之一,古代作家十分重视拟声词的锤炼。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就对运用拟声词作过精辟阐述:“诗人感物,联类无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婉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在优秀作家笔下,拟声词除了本  相似文献   

20.
《物色》论——《文心雕龙》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记·乐论》谈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乐论》的物使心动说,和刘勰在《文心·物色》篇中所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的意思相似。刘勰提出这一观点,可能受到《乐论》的一定影响,但它涉及到创作的思维规律问题,应当引起注意。《物色》篇着重讲自然环境,四季景色、气候物象如何影响诗人的情思,以及诗人的情思和诗创作的关系。《物色》对以后“情景交融”的诗说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