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馨 《读写月报》2022,(21):23-26
<正>在十七年文学的宏大叙事中,茹志鹃的《百合花》在解放战争的广阔背景下,围绕“百合花被”描写通讯员、“我”和新媳妇之间的故事,以诗意的笔调书写宏大战争背景下的个体,深刻地揭示了战争中体现出的珍贵的道德美、人情美和人性美;通讯员以其生命的消亡谱写了一曲战火纷飞中的青春之歌,反映了解放军舍己为人、英勇无惧的英雄品质。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这篇课文被选入语文教材的质的规定性,即引导生命个体在多元化价值追求下确立主流的价值取向,形成高度的政治认同,增强革命与家国意识,深度思考青春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一条枣红底色,撒满白色百合花的新被子,慢慢盖上了那张十分年轻稚气的脸庞……在八月十五的月色中,营造出了一种流动着淡淡哀愁的悲剧之美。那个刚刚在人们心中活起来的小通讯员就这样远去,快得令人猝不及防。“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的笑……”《百合花》就在这令人扼腕的气氛中戛然而止,留下无穷的感伤和无尽的追思。《百合花》是茹志鹃的代表作,也是成名作。它截取了一个战争的横断面,简单叙述了纯真朴实的小通讯员受命护送来自文工团的“我”去包扎所,抵达后又为伤员向当地一个农村“新媳妇”借被的插曲。在简短的交往中,刻画了人…  相似文献   

3.
<正>茹志鹃自述《百合花》曾因“感情阴郁”几经退稿,一番曲折后才在当时较为边缘的杂志《延河》1958年第三期发表。出乎意料的是,发表之后时任文化部长茅盾称赞这篇文章“清新俊逸”“富于抒情诗风味”[1],认为茹志鹃用另类的笔调表现了军民关系的庄严主题。这使得《百合花》得到了文坛的极大关注,却也在政治意识形态框架下过早地将它定性为表现军民鱼水情的主题内蕴。茅盾的阐释,历史背景是五十年代末反右派斗争的高潮,许多知识分子和作家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  相似文献   

4.
《百合花》是茹志娟登上文坛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十分具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作品。在上世纪50年代提倡书写大场面、歌颂大人物的文化背景下,《百合花》以“通讯员”“新媳妇”两个小人物的塑造,歌颂了战争年代下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打动了许多读者的心灵。小说中关于细节的设计和描写将这种人性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也让小说主题在作品的结尾集中爆发和升华。  相似文献   

5.
点睛传神     
画家画人要画好眼睛,以显示人物的心灵;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同样要抓准点睛之笔,以突出人物的品质。教学《百合花》我就用了上述方法。分析《百合花》中小通讯员这一感人形象,须抓准三个动词:“帮”、“跟”、“扑”。凭借引导阅读,使学生认识:通讯员的身世——“帮人拖毛竹。”参加革命的经过——“大军北撤时跟来的。”  相似文献   

6.
粗读作家茹志鹃的小说《百合花》,认为新媳妇起初没借被给通讯员的原因是舍不得自己唯一的嫁妆——新被子;但是细读之后,发现这个认识是对新媳妇的误解。通讯员借被之前的情节,注力描写通讯员在“我”这个女同志面前的羞涩窘迫神情。通观全文,这种神情描写在情节上是为通讯员不能借到被  相似文献   

7.
茹志鹃同志一九五八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百合花》,被重新选入今年秋季的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这确实值得庆贺。因为,这篇当年在文坛上享有盛誉的艺术珍品,对于经历了“十年浩劫”的今天的中学生来说,无论是道德、情操的培养,还是语文知识的提高,都是大有益处的。 《百合花》主要是以解放战争中某次战役为背景,以前沿包扎所为中心,以印有百合花的被子为线索,通过十九岁的团部通讯员和刚结婚的农村新媳妇的所作所为,热情歌颂了解放军的崇高品质和人民对解放军的骨肉深情,深刻地表现了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在于人民这一重大的主题。作者茹志鹃同志  相似文献   

8.
翻译擂台     
上胃回顾,冯小刚认为,巴顿将军这样的大人物是疯子,是战争狂人,但“真正去玩命的,是无法做出决定的人,这些人更值得同情也夏值得尊敬。”?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这是冯小刚本人目前的战争观。在战争面前,恐惧和懦弱才是人的常态;对战争有恐惧的人才,髭为别人做出牺牲,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相似文献   

9.
钟培旭 《读写月报》2023,(13):19-23
<正>《百合花》故事动人,牵动读者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这篇小说以“我”(一位文工团女兵)的视角展开,写了“我”被小通讯员带到包扎所,后来一起去向老百姓借被子,遇到一个刚过门三天的年轻媳妇,颇有些曲折地借到她唯一的嫁妆——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新被子。  相似文献   

10.
<正>茹志娟的小说《百合花》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呈现了“我”、小通讯员、新媳妇之间在一九四六年中秋节那天发生的故事。由于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受到限制,小通讯员为什么没有借到被子成为小说的一处关键空白。如何填补这处空白,关系着对小说整体布局的把握,也是理解这篇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何以能催人泪下的关节。一、文本空白的填补因为通讯员没有借到被子是一处关键空白,  相似文献   

11.
短篇小说《百合花》从写人性与人情入手肯定与赞颂个体生命的价值,将战争中的人、人情、人性高度统一,凸现出《百合花》的文学价值和独特魅力。可以说《百合花》是短篇小说中的一朵奇葩,将永远绽放在当代文坛之上。  相似文献   

12.
短篇小说《百合花》从写人性与人情入手肯定与赞颂个体生命的价值,将战争中的人、人情、人性高度统一,凸现出《百合花》的文学价值和独特魅力。可以说《百合花》是短篇小说中的一朵奇葩,将永远绽放在当代文坛之上。  相似文献   

13.
《百合花》与《三角梅》均以女性视角对一个小战士进行了追忆,然而两篇作品在具体叙事视角的选择上却呈现出鲜明有趣的对比。《三角梅》采用了第三人称“她”的叙事视角,以叙述本文层面的叙述声音和叙事眼光的分离以及故事层面聚焦者荔生和她的聚焦对象战士贺振木之间的追寻与拒绝的关系,体现出个体叙事对国家叙事的内在对抗;《百合花》则采用了第一人称“我”的叙事视角,通过叙述本文层面的叙述者与聚焦者的合二为一和故事层面的聚焦者“我”对于聚焦对象“小通讯员”的控制,从而将个体叙事控制在国家叙事的话语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14.
古人认为文章“以辩洁为能,不以繁缛为巧”,《百合花》一文就是这样.小说构思精巧、文笔洗炼、蕴含丰富,尤其是文中对“包扎所的繁忙”和“通讯员的壮烈牺牲”的两处描述,收到了“简而无缺,更胜其繁”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5.
在十七年宏大叙事的小说中,茹志鹃的《百合花》堪称别开生面。作家巧妙借助战争题材,不仅反映了解放军与人民的"鱼水之情",而且包含了更多的内蕴,即深刻地揭示了战争中的人、人情和人性,谱写了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相似文献   

16.
在十七年宏大叙事的小说中,茹志鹃的《百合花》堪称别开生面。作家巧妙借助战争题材,不仅反映了解放军与人民的"鱼水之情",而且包含了更多的内蕴,即深刻地揭示了战争中的人、人情和人性,谱写了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相似文献   

17.
北宋王安石变法,涉及面广,本文仅就“将兵法”和“保马法”开展讨论。学术界有人认为这二法“没有使宋朝的军事力量有什么加强,‘强兵’的目的并没有实现”。本文对此不敢苟同,认为推行“将兵法”,增强了官兵素质,达到了强兵目的;推行“保马法”,高提了军队战斗力,节省了政府开支;此二法的推行,使北宋在对西夏、交趾战争中获胜;“将兵法”、“保马法”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文本读解能力是语文教师应具备的元能力,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文本读解理论将读解方法分为作者、文本和读者中心三极走向,三者均具独立存在的价值又有机结合互为补充。文章以短篇小说《百合花》为例,对作品所涉时间、事件、情感变化线索细致梳理,探索在战争年代,“我”、通讯员、新媳妇在短时间相处过程中建立“肝胆相照、生死与共”的真挚情感,试图从“作者中心”“文本中心”二极出发,围绕“创作谈”,通过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追踪作者原创本意,为语文教师读解文本提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齐金颖 《读写月报》2023,(13):24-26
<正>《百合花》是茹志鹃的经典短篇小说名作,也是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中的必讲篇目。小说依托战争题材,歌颂了主人公百合花般纯洁高雅的人性、人情和心灵。小说虽然以《百合花》为题,却没有把花作为主要物象融入文本,而是让撒满百合花的“被子”成为文中重要的线索和元素。“被子”在文中以不同的形态多次出现,  相似文献   

20.
1812年俄法战争,规模巨大,影响深远,是世界近代史上最重大的战争之一。对这次战争的性质,苏联史学界都一致认为,俄国进行的战争是“正义战争,是民族解放战争,它决定了俄国和整个欧洲各族人民的命运”;“这场战争以1812年卫国战争这个名称载入俄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俄国军队对西欧各国从拿破仑的暴政之下获得解放起了决定性作用”,等等。我国史学界也有人持同样的观点,如“战争是拿破仑发动的,拿破仑是进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