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 林纾(字琴南)弟子朱羲胄在《春觉斋著述记》(《贞文先生学行谱记四种》之二,1949年世界书局印行)一书中记载,林纾于民国初年曾作过《讽刺新乐府》若干首。其文如下: “《讽刺新乐府》一卷。先生所著,皆讽刺时人之作,  相似文献   

2.
中国素以“读书大国”和“诗歌王国”著称于世。按照信息交合的创造原理 ,把古今以“读书”为主题的诗歌选辑成册 ,贯彻精选、精注、精评的原则 ,阐发其读书的诗情和诗歌的读理 ,不啻为汉文阅读学研究的新课题。纵观几千年的诗集和诗话 ,着眼“读书诗”的专集和专论 ,几乎从未有过。本书所选的“读书诗”,涵盖各类诗体 :骚体 ,如鲁迅的《祭书神文》;乐府 ,如林纾的《闽中新乐府》;歌行体 ,如蒋湘南的《反行路难》;三言诗 ,如徐渭的《四时读书乐》;四言诗 ,如李贽的《焚书·读书乐并引》;五言诗 ,有五言古诗、如陶潜的《读山海经》,五言绝句…  相似文献   

3.
林纾是迄今为止最受争议的翻译大家之一,与此同时也是近代历史上最受欢迎的翻译家之一,造就这一局面的有当时的时代原因,也有林纾个人翻译风格的因素,而对于他的中西文学态度虽解说者众多,如张俊才就曾分析林纾对于西方文学了解比较肤浅,无法真正弄清楚中西文学的根本区别,他也没有真正的西学视野,但是在张俊才先生看来,这主要还是源于林纾已步入老年,是其难以摆脱的宿命;赵炎秋先生在《林纾叙事思想试探》中从林纾先生通过翻译小说提高了小说在中国的地位,阐述了林纾先生对于中西文学的一些看法,主要强调林纾先生虽未贬低中国古典小说,高度地评价了《红楼梦》,但也指出《红楼梦》描写的主要还是上层社会里的富庶生活,对于下层生活及社会描述甚少,这一点远不如欧美作家如狄更斯。在林纾看来,描写下层社会的家常之事较之富贵、冒险、侠盗题材而言更为艰难,因为其缺乏这些题材所具备的眩目、喜剧等吸引力;以上都是在论文中对林纾关于中西文学态度有所涉猎,但是并未进行专门分析,然对于林纾对中西文学态度之深入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林纾采用某些翻译策略的原因亦能更深入的了解林纾的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正>20世纪30年代,废名在北大课堂对新诗成就的判断颇引人思考,他说:"中国的新文学算是很有成绩了,因为新诗有成绩。"(1)仅此一句,足见废名对新诗成绩的认可。单就文本建树而言,中国白话新诗走过的这一百年——若按林纾印行于1897年的诗集《闽中新乐府》里32首童谣体白话诗为头,百岁早过;若按胡适《尝试集》为头,也已行将百年——很可能是后辈文学史忽略掉的垃圾时间。因  相似文献   

5.
林纾是清末民初最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同时也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古文学家.《东方杂志》是商务印书馆旗下最为重要的综合性刊物,在它的早期刊发了林纾大量的译作和诗文,成为林纾作品发表的重要阵地.但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林纾与《东方杂志》都受到了陈独秀等激进派的严厉批判.林纾致力于译介西学,最终落得个“守旧”之名;《东方杂志》以理性之态度启导国民,介绍西学,也同样落得个不新不旧的“杂乱派”之恶名.  相似文献   

6.
林纾与桐城派交往很多。民初特别是五四时期,桐城古文每遭异议,林纾极力为之辩护,但他并不完全赞成桐城派这一说法。桐城派主要是一个古文理论批评流派,林纾不完全赞成桐城派这一说法与此有关。方苞的义法说及其批评实践最能代表桐城派的理论批评成就。林纾接受了桐城派的众多说法,特别是将其义法说贯彻到具体的批评实践中,并有新的发展,甚至认为外国小说中也有义法。林纾的文学理论批评是对桐城派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林纾评传》是我校中文系教师张俊才长期研究林纾的重要成果。全书10章,20余万言,既较翔实地再现了林纾由寒门子弟成长为维新派、最后又演变为复古分子的生命过程,又对其思想特征及其必然结局、文学活动及其功过是非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论。作者坚持历史主义和实事求是原则,既勇于重新评价林纾,又力戒偏激情绪,并注  相似文献   

8.
林纾不仅是古文家和翻译家,他也是史学家。林纾具有丰富的传记文学创作成就和具体的历史科学研究思想。林纾深谙中国史学的真谛。林纾的自传,以别号寓历史意识,巧构心灵史,记事与记言相统一。在林纾的一生中,他对《左传》用功最多,并著有该领域专书两种。《左传》是林纾史学研究的基本点,其传记文学由之而生长,其历史思想由之而发展。林纾的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历史著作主要应采用叙事性的文体,而哲学著作主要应采用议论性的文体。第二,历史著作必须真实地记录已经发生的事件和已经发出的言论,而文学的诸多体裁则侧重于虚构。第三,研读历史著作方法主要应是个案性的解剖与深入。  相似文献   

9.
“同光体”是活跃在清末光宣年间和民初诗坛的一个诗歌流派。此派诗人大致可分闽派、赣派和浙派,他们的思想状况、艺术风格都比较复杂。陈三立(字伯严,号散原老人,江西义宁人)为赣派诗人的代表。他的思想也有复杂性,他的艺术风格被陈衍归人“生涩奥衍”派。然而他却是具有改革思想、民族气节的爱国诗人。 陈三立的主要政治活动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此时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瓜分的危险迫在眉睫。诚如林纾《闽中新乐府》所云;“波兰印度皆前事,为奴为虏须臾至。”(《国仇》)在这民族危亡的形势下,维新思潮迅即高涨。有识之士,莫不怵惕国势阽危,思有以振衰起弊。光绪二十三年(1897),湖南巡抚陈宝箴(字右铭),与同官在湘中行“新政”尤力。他们辟利源,开民智,办实业,倡新学。“若内河小轮船也,商办矿务也,湘粤铁路也,时务学堂也,武备学堂也,保卫局也,南学会也,皆次第举办”(梁启超《谭嗣同传》),并出版《湘报》、《湘学报》,以推动全国维新运动的发展。陈三立随侍湖南,多所赞画,成为乃父陈宝箴的得力助手(吴宗慈《陈三立传略》)。他于光绪八年壬午(1882)举乡荐,十二年丙戌(1886)成进士,授吏部主事。但他倜傥有大志,不以官禄为念,通籍后“讲学论文,慨然思维新变  相似文献   

10.
袁表、马荧选编的《闽中十子诗》,收入了明初洪武永乐年间林鸿、高棅、陈亮、王恭、唐泰、郑定、王僻、王褒、周玄、黄玄等十人的诗歌,作为阁中诗派的先驱,十子创作的菁华梗概和“一时之风气”,借是编得以幸存。万历四年徐中行首刻以《闽中十子诗集》命名,欲览其全的汇集意图,其实仅是彰显其“风调尔雅”之一格;《四库全书》本《闽中十子诗》,虽云“此编采撷菁华”,但馆阁的删改走样,加上传本久妙,已现残缺之貌;光绪十二年郭柏苍刊本《闽中十才子诗》,虽以重刻命名,然郭氏以古稀之年更正舛伪之功、吉光片羽之叹,令人感佩。  相似文献   

11.
初唐的诗文革新运动,批判《楚辞》轻薄、浮艳以及不守“礼乐之道”;中唐古文运动的先驱们对《楚辞》的批评,基本延续了初唐以来的思想;中唐新乐府运动,对《楚辞》持肯定的态度.这些都与两汉以来《楚辞》经典阐释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2.
《新青年》作者选择林纾作为攻击的靶子,并不是因为对方是所谓“旧派”的代表,而是因为林纾是晚清以来融汇中西新旧文化的典范,《新青年》作者们力图建构林纾作为他者的镜像,一方面紧抓林纾旧派资格问题大做文章,同时也力图全面否定林纾译介西方小说的成就,《新青年》作者们将林纾从“亦新亦旧”的近代文化典范贬低为“不新不旧”的文化落伍者,在争论过程中,无论是《新青年》作者们还是林纾,都努力夺取“亦新亦旧”的文化制高点,而前者的胜利与后者的失势,则清晰地显示出,以《新青年》及其支持者为代表的现代新知识分子,成功地从晚清以来一直主导中国现代化潮流的新派士绅手中夺取了文化的主控权。  相似文献   

13.
林纾的爱国思想研究已有丰硕的成果,而翻译爱国思想研究也较为丰富。学者们考察林纾译著的序跋,提炼出林纾的爱国思想,这方面工作做得较为充分。也有学者从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和后殖民翻译理论研究林纾译著本身反映的翻译意识形态,包括爱国意识形态。但到目前为止,林纾翻译爱国思想研究基本以定性为主。  相似文献   

14.
我国近代,外国小说大量涌入。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不谙西文的林纾翻译的。林纾对西洋小说的译介,是他能在文坛上占有稳固地位的重要原因,也是他一生中的最大贡献。“翻译小说的起始”林纾翻译西洋小说是从光绪十九年(1893)开始的。起初,他认为“欲开中国之民智,道在多译有关政治思想之小说,故尝与通译友人魏君、王君,取法拿破仑第一、德相俾士麦克全传属稿”(邱炜萲《客云庐小说话》)。但书中“外国史录多引用古籍,又必兼综各国  相似文献   

15.
福州近代文化巨人林纾在民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纾是民国小说史的首席作家,是捍卫传统文化的反潮流英杰,是福州近代“能轻重时人而取信后世”的文化巨人。林纾应该肯定的不止是翻译,“译界之王”、“译坛泰斗”不足以概括他的历史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林纾势将获得越来越高的评价。无疑,林纾是福州近代的文化巨人,他与政治巨人林则徐、思想巨人严复一起,堪称是走在时代前列的“三巨人”。  相似文献   

16.
我国近代,福建出现了两位著名翻译家:一位是严复,一位是林纾。康有为称赞他们“译才并世数严林”(康有为:《琴南先生写万木草堂图,题诗见赠,感谢》)。这两位同时在译界享盛名的“译才”,都是用古文笔法译书的人。不同的是,严复虽然精通外语,了解小说的重要性,但并没有创作或翻译过小说,他只是把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著作翻译到中国来。孜孜不倦地译介西洋小说的,倒是不懂“蟹行文字”的林纾。林纾被人誉为“译界之王”,他的译作曾经风行海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与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一陈寅恪先生在其(《元白诗笺证稿》中指出:“元白集中俱有新乐府之作,而乐天所作,尤胜于元。淘唐代诗中之钜制,吾国文学史上之盛业也。”如果说,元、白所倡导的新乐府运动是中晚唐诗坛现实主义的高峰,那末,以《秦中吟》、《新乐府》为代表的讽谕诗,则是白居易诗歌创作的高潮。尽管这些为“时”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的讽谕诗,历来被不少诗论家讥为“浅俗”而遭到“艺术性不强”的非难,但如果我们试从白集中抽出这些跃动着时代的脉膊、现实性极强的讽谕诗,白居易的作品恐怕将因此而显得苍白无力,很难同他得到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的称号名实相副了。  相似文献   

18.
肖维青 《海外英语》2006,(12):46-47
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第一回就说:“我虽不学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破一时之闷,醒同人之目,不亦宜乎?”所谓用“村言”来编制自己的故事,就是在小说中大量使用通俗的俚语野言,即俗语。俗语包括谣谚、古话、格言、歇后语等。最大的特点就是通俗性和普遍流传性,而这正是一些封建士大夫所瞧不起的。其实,俗语不俗。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中说:“方言土语里,很有些意味深长的话,我们那里叫‘炼话’,用起来是很有意思的,恰如文言的用古典,听着也觉得趣味津津。”《红楼梦》中用俗语来刻画人物,就是用最经济最概…  相似文献   

19.
《木瓜》是《诗经·卫风》的最后一篇,只有三章十二句,属于叠咏体,字面意思非常好懂。其原始意义应是卫人赞美齐桓公,自从朱熹的《诗集传》说:“疑亦男女相赠答之词”,这种“疑”说逐渐被肯定。现在研究《诗经》者,公认为《木瓜》是言情诗,试看余冠英先生的解说和译诗:  相似文献   

20.
清末民初,桐城派古文屡遭世人的诟病。林纾虽为桐城派辩护,却也“论文不能不取法乎上”(《春觉斋论文·述旨》)。毫无疑问,林纾是想直接从古人那里寻找古文法程,他说:“即桐城一派,亦岂能超乎韩、欧而独立耶?”还引证钱虞山“当力追古学,勿流连今学而不反”的话(同上注),其“取法乎上”,明显具有探本溯源,力追古学的意思。同时,林纾在推奖桐城派之余,对此派文章也有微辞。如云:“桐城之短,在学归、欧”,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