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培育大学生理性平和社会心态,具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社会工作的双重意义。结合当下高校大学生理性平和社会心态培育所面临的困境,提出可以通过引导大学生正确利用心理健康资源、发挥朋辈榜样教育的引领作用、落实培育方法中的主体性坚守等路径,切实提高社会心态培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2.
用发展型资助理念培育高校贫困生理性平和心态是“十大育人体系”中资助育人的效果体现。文章立足于发展型资助和高校贫困生理性平和心态的内涵、特征之上,分析了发展型资助理念与高校贫困生理性平和心态培养的内在联系,尝试探寻了高校贫困生理性平和心态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消费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调查研究,得出大学生在消费中的社会心态总体是理性平和的。但过度超前消费、攀比消费和炫耀消费等价值观以及随机消费和冲动消费等行为也给部分大学生带来心理压力、浮躁、焦虑和不公平等负面社会心态。应把正确的消费观、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纳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中、纳入大学生网络社会生活、拓展"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衔接的教育路径,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健康心态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是在智力、情绪、意志、气质、性格、态度等心理特征方面健康。当今社会的功利、浮躁与焦虑,迫切需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领导干部尤其要"行己有耻",坚守人生底线,工作生活中保持良好心态,不断学习,开阔胸怀,提升境界,率先垂范做出榜样。  相似文献   

5.
目前高校存在着思想困惑、心理困扰、就业困难、学习困难等几类大学生。高校应正确认识这些大学生的消极心态,采取有效措施,对这些大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他们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6.
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对培育大学生良好的社会心态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培养"90后"大学生的良好社会心态首先需要明晰社会心态的科学内涵,在思想意识上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培育"90后"大学生良好社会心态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为基础从心理学的视野对"90后"大学生社会心态存在的问题进行解读,结合理论与教学实践,从了解世情国情、解决心理疑惑,坚定理想信念、填补心里空虚,提供人文关怀、抚慰心理无助,加强心理疏导、缓解心理焦虑等四个方面帮助"90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7.
了解分析远程教育学习者心理卫生状况,针对远程开放教育学习者与普通高校大学生比较更是承受着学习、工作、经济、家庭的多重压力,心理影响更大等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加强对远程教育学习者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健全电大系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网络,塑造远程开放教育学习者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为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电大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和谐电大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支持服务之借鉴.  相似文献   

8.
由于自身发展的需要与社会要求,大学生面临着学习压力、择业压力、生活压力、情感压力与人际交往压力等各种心理压力。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心理咨询中心的作用、营造和谐校园文化氛围、构建全方位的社会支持体系是对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等教育的宗旨所在。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在复杂的社会现实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出现信仰模糊、价值观迷茫、群体浮躁等社会心态。大学生的社会心态是其思想道德发展的准备状态,关系到大学立德树人的实效。大学要重视并培育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采取引导大学生社会认知、疏导消极情绪、净化大学网络环境、重塑大学人文精神等举措,引导大学生形成优良的生活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政治品德。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大学生"锦鲤"刷屏现象为焦点,分析其所折射出的大学生社会心态,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大学生良好社会心态培育与引导的建议,有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靶向推进并促使大学生的社会心态走向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时代不但改变了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式,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社会心态的变化。对大学生社会心态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培育,关系着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和中国梦的实现。在新媒体时代下,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提高大学生的媒体素养、加强心理疏导,鼓励大学生实现自我心态调节以及加强新媒体的监督与监管等,为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引导和培育提供一个有效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两富浙江"是指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浙江。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是"两富"浙江的内在要求。"两富浙江"为培育大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创设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在"两富浙江"背景下,要以"浙江现象"激励大学生积极心态的培育,以"浙江精神"引领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以浙江文化指引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的培育。  相似文献   

13.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社会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既形成了一些积极的社会心态,同时也存在一些消极的社会心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培育大学生和谐社会心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把握大学生的社会心态特征,分析大学生不良社会心态的成因,精心培育大学生和谐社会心态,能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努力培育大学生和谐社会心态,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加强情感教育是新时期学生情感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完善学生品德、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关系到大学生在校的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也关系到他们步入社会后的工作心态、人际关系乃至一生的幸福与快乐。  相似文献   

15.
贫困大学生是高校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对贫困大学生的教育与引导,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贫困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反映了其对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主要受人格、自尊、经济状况、社会支持等因素的影响,可以通过完善多元资助体系、注重社会支持力量、加强幸福观教育、提升幸福力等几个方面进行提升。  相似文献   

16.
为了长期有效地开展独立学院大学生阳光心态培育工作,必须构建独立学院大学生阳光心态培育的长效机制。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思想,构建思想体系;采用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情境体验等方法,构建方法体系;利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环境,构建环境体系;通过编制大学生阳光心态评价量表对独立学院大学生心态状况进行监测,构建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17.
钟鸣 《考试周刊》2014,(7):160-161
现代高校中,"边缘"大学生的出现是当今中国大学生学习、教育生活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其大致有三个方面的表现,成因可从心理和学校两方面予以分析。当代持有这种心态的大学生对其大学生活、学习甚至社会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8.
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生活、学习和就业的压力,情感困惑和危机,交际困难等是大学生心理不和谐的原因。促进大学生心理和谐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可采取以下对策: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建立一支高效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和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开展咨询活动;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紧密结合等。  相似文献   

19.
公共责任意识即公民在参与公共领域生活时所具有的一种责任意识和行为。它体现了个体在公共生活中对公共利益负责任的一种态度和行为。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公共责任意识培育无论对于自身健康全面发展,还是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对280名大学生公共责任意识现状的实证分析,指出了大学生公共责任意识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这些不足产生的原因,并通过构建政府、学校、家庭、个人四位一体的培育体系,为大学生公共责任意识的培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从而实现政府、学校、家庭、个人互为补充的培育之路。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对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需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然需要,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