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郁达夫的早期作品中体现出了浓厚的家国情怀,后期他的写作风格发生变化,但这种变化是之前作品中家国情怀的深化,是一种渐进式的发展。能反映出这一变化的代表作便是《沉沦》。笔者从《沉沦》入手,全面分析《沉沦》的思想内容,重点介绍《沉沦》的家国情结,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和理解郁达夫创作道路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代主义诗人,其被保留下来的诗歌共有1 500多首,大多对我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从小家庭优越,有着伟大的理想和抱负,奈何命运捉弄,使他过上了颠沛流离的生活,这使得杜甫的诗中大多反应民生的疾苦、政治的不稳定、官场的浑浊及统治者的腐败等。本文通过对杜甫诗歌的欣赏与分析,从中探究其诗歌中的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3.
杨万里的诗歌在南宋诗坛独树一帜,其诗中蕴含着浓厚的仁者情怀,这种仁者情怀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显性的集中体现在诗人的爱国情怀及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和关注,隐性的则体现在那些意趣盎然的山水诗中。特别是他的山水诗作,诗人审美主体和山水景物审美客体的物我两融,赋予了自然万物于灵性和情思,耐人寻味,能在自然万物中亲证仁的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4.
家国情怀是蕴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美好的道德情感,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家国同构是家国情怀观念里蕴含着的更深层次的价值意蕴,它以血缘关系为基本依托点,在忠孝一体的伦理层面上进行结合,依靠共同体意识作为其发展的动力。其实现路径强调个人道德修为上的诚意、正心、修身,以及家与国贯通下的齐家、治国、平天下。  相似文献   

5.
阮攸是越南最为知名的文化名人,他不仅撰写了享誉世界的喃诗传《金云翘传》,还曾担任使臣出使中国,写下大量汉诗。阮攸汉诗取法广泛,但主要以"尊杜"为核心。杜甫对阮攸影响深远,阮攸直呼杜甫为"师"。阮攸不仅在诗歌创作中化用杜诗,模仿杜诗的选词用句,对杜诗的艺术手法广泛吸收,还深与杜甫所发的家国离乱之悲共鸣,对杜甫悲天悯人的儒家人格有所承继。由此阮攸的汉诗在内容上多体现着时代悲音,诗歌艺术上体现着沉郁悲凉的美学意象。阮攸推崇杜甫一方面缘于越南深受汉文化影响,中国唐诗在越南的广泛接受,另一方面在于两人相似的家庭背景与人生经历,同时也在于阮攸受杜甫人格魅力的影响与杜诗艺术自身的感召力。  相似文献   

6.
在性理学思想为指导的封建社会,女诗人的诗作大都着眼于内阃之愁。作为中韩两国最负盛名的女诗人,李清照和许兰雪轩的诗集中有一部分诗歌突破了闺阁限制,把视线转移到了国家社会层面上,意义重大。本文将结合二人所处的社会背景和人生轨迹,分析她们的作品中体现的爱国忧民意识。  相似文献   

7.
欧阳修、王安石和黄庭坚分别写过三首题杜甫画像诗。这三首诗作代表了北宋中后期诗坛三代诗人对杜甫的态度,从中也可以看出宋人对杜甫由隐到显、由浅入深的接受过程。宋人从诗歌价值和人格精神两方面确立了杜甫的诗歌史地位,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践行可持续发展道路必然要从儒家思想中汲取营养。本文从自然生态、社会生产与民生、个人成长三个方面阐述了儒家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当代意义。具体来说,在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倡导综合治理观和开源节流观;在社会生产与社会民生可持续发展方面,倡导循环经济观和厚民仁爱观;在个人可持续成长方面,倡导个人君子人格修炼观、乐观中和的人生态度和家国情怀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唐诗作品中的家国情怀、生态意识、进取精神等内容和主题具有较高的隐性教育价值。该文以唐诗经典名篇为例,探索唐诗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的融通契合点,并论述唐诗在家国情怀培育、生态价值观培育、抗挫折能力培养、知史爱国品格培养、人文情怀培养5个方面的教育价值。最后,提出唐诗教育功效的实现路径,以期为唐诗在学校教育中更好地立德树人,在社会教育中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两宋之际恶劣的党争和当道者对文人们济世热情的压制,使得爱国情怀不能够自由伸张.当此国难之际,辞赋中表现出的爱国情绪和慨叹命运、壮志难酬的忧愤情绪纠结在一起,具有郁而难伸的特点.南宋初期,士风具有麻木萎靡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辞赋对北宋灭亡的思考就显得相当浮泛,在理性的反思层面,文人们似乎没有足够的勇气和魄力,何况他们热衷的是以此为借口攻击政敌,所以,更使反思的客观性大打折扣.面对着家国的灾难和文化的深重危机,人们把高宗作为复兴国家的象征,在他身上寄托着王朝中兴的美好愿望,局促于一隅的小朝廷承载着人民对天下一统的美好憧憬.在辞赋创作中,这种期盼王朝中兴的热情得到充分的表现.  相似文献   

11.
魏笑 《文化学刊》2023,(8):244-247
刘勰指出“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等原因会导致文学评论产生偏差,而其“六观说”能够较全面客观地评价作品。以刘勰《文心雕龙》“六观说”为视角,从位体、置辞、通变、奇正、事义和宫商六个方面,对诗圣杜甫的诗作《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进行评议,探究杜甫诗歌蕴含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及沉郁顿挫的诗风。以“六观说”为视角评议诗作,对于深入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创作风格以及刘勰的“六观说”在文学评论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近期,中央电视台热播的政论片《大国外交》以宏大的视野、精致的细节深刻地展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了推进国家发展、增进民族福祉、促进社会进步的家国情怀、赤胆忠心、价值旨归。其第一集《大道之行》开篇道,五年来,习近平主席出访28次,行程高达57万公里,累计出访193天,足迹遍布五大洲的56个国家和地区。④高频的出访活动在国际上掀起了阵阵中外人文交流的旋风,浸润着中外合作伙伴关系,巩固和扩大着中国的“朋友圈”。新时代习近平对外人文交流战略也在这一场场的人文交流活动中逐渐走向成熟,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我国对外人文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指导和基本遵循。  相似文献   

13.
张裕钊诗写尽了其孤独情怀。其诗偏爱"秋""夕阳"等意象的运用和萧条冷落景况的构造,萦绕着生不逢时之孤寂;诗人与知己聚少离多及与世俗心灵上的阻隔,促成并加剧了其知己违离之孤单;随着年华渐逝,诗人在生活上的漂泊和精神上的失据无依,使其诗中又充溢着飘零远方的孤苦意味。这份孤独情怀是诗人同来自外界的各种力量周旋中保持个性的方式,也是晚清时代心绪的体现,还是一种家国情怀的生发。  相似文献   

14.
正在阅读海飞过往的作品时,总能发觉他在脉络把握上的精妙之处。他写"烧脑"的小说架构,不仅是融合推理、言情、家国等元素,亦是以细致的方式展现人与人之间的情怀。浙籍小说家海飞新作《战春秋》的人物中心不再同以往作品一般聚焦于男性角色,而是以更多的笔墨描摹女性谍者的形象,像里面出现的西施、郑旦等人,都呈现出浓厚的悲剧色彩。众所周知,西施是越国用来迷惑吴王夫差的  相似文献   

15.
儒道释三家,在理想政体上,儒家较为注重现世,道家道教注重前世,佛教注重来世;而其理想人格不同也是三家社会理想的根本分歧所在,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君子,道家道教的理想人格是真人,佛教的理想人格是菩萨;在理想社会结构方面,等级分明的政体是儒道释三方的共同点。儒家、道家道教、佛教分别以家国同构、身国同构、僧俗共融构建了理想社会结构。虽然三家对理想问题的看法不同,但秩序社会思想是三者政治理想的交汇融合点。  相似文献   

16.
《中经》一书是以鬼谷子为代表的纵横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对斗争与合作、利己与利他、家国情怀与自我超越等诸多公共性问题都有着独特的见解,还重视外在御世的策略和技巧,谋求在公共生活中取得优势地位。《中经》的公共性思想具备朴素辩证法和实用主义的特点,同时也特别强调"道"和"义"的作用,在当时无疑是具有先进性的。  相似文献   

17.
李安再度荣获瞩目的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是世界电影界对他的东方情怀西方表达这种电影导演方式的认可。他执导的作品以丰富多元的题材和浓郁的人文气息闻名于世,通俗晓畅而婉约精炼。他的个人经历是中国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导演走向世界的一个过程,也是好莱坞改变自己适应世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2020年4月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英国广播公司(BBC)和央视纪录片中心联合推出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首次向世界介绍中国"诗圣"杜甫,然而,这部纪录片在国内外遭到的评价褒贬不一。本研究对该片的豆瓣影评进行了量化和质化分析,发现中国受众在解读这部由"他者"参与讲述的中国题材纪录片时,多数采取了对抗和协商的立场,其中原因既有语言的壁垒和文化观念的差异,也有社会背景、受众心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杜甫》在中国的多元、分化的接受情况对于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策略具有颇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时代新人的培育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培育时代新人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为其提供文化滋养,为此,应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注重德行,以德修身;注重家庭,营造良好家风;热爱祖国,家国情怀;心怀天下,勇于担当。  相似文献   

20.
本期语萃     
正孝悌忠义,庄敬自强兴家邦,志远良谋勇担当。孝道体现着一个家庭世代传承的品质和修养,体现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会情怀。孝义家风对社会的辐射作用体现在"遵规守矩"上,"其为人也孝悌,而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