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晚唐异味"说是杨万里晚年提出的重要诗论,指诗歌要有含蓄的笔法和讽谏的内容。杨万里"诚斋体"诗隐含着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怀,以及委婉而尖锐的讽刺内容,他的诗歌创作与其诗学思想相吻合。在杨万里的倡导下,人们以晚唐诗歌作为创作的圭臬,最终在南宋中后期诗坛上,出现了向晚唐复归的文学思潮。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以来,杨万里研究基本是以单篇学术论文、年谱、文学史、文学批评史、诗文选注和资料汇编等方式出现。前80年一直颇为冷清,新中国成立初期编写的文学史教材对杨万里评价不高。20世纪80年代以后,杨万里研究成为学界热点,重点相对集中在其诗歌创作和诗文理论两个方面,并在宋诗乃至中国诗歌发展的大背景下,给杨万里一个确切的历史定位———在南宋中期的诗坛上,陆游和杨万里分别占据着思想和诗史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3.
意境美是诗歌的灵魂和精神所在。诗歌的翻译,不但要求译者准确理解原文,更需要追求深邃的意境,才能产生浓厚的感染力和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而使诗歌翻译本身具有的特点得到体现。本文从诗歌翻译的主要特征出发,例举了两首名作的翻译,以解释诗歌意境的再现在诗歌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叶燮"理、事、情"理论的贡献,首先在于从诗歌的"情"理论入手,把诗歌的"情、理"之争纳入到诗歌"境"论之中,同时将自然景物和社会事物作为具体引发"情、理"的"事"场域,形成在"境"中言"理、事、情"的诗学本体格局。其次,叶燮关于物之"情"的理论,暗合了中国人观物、体物的审美体验过程,其在物之"情"的空间性和诗歌意境中"理、事、情"的层次性,实现了物情、人情在诗歌意境中的展开与升华,因而显得十分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5.
陈曦 《职业圈》2008,(3):155-158
诗歌是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的语言艺术。在诗歌翻译中,意境的有效传承依赖于其音、形、意的理想对应。文章以若干译文为例,分析了英汉诗歌互译中“对应”的重要性及一些技巧。  相似文献   

6.
诗歌是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的语言艺术.在诗歌翻译中.意境的有效传承依赖于其音、形、意的理想对应.文章以若干译文为例,分析了英汉诗歌互译中"对应"的重要性及一些技巧.  相似文献   

7.
洪弃生的《寄鹤斋诗话》是台湾诗话著作中文学成就较高的一部,作者通过对历代诗人诗作的评品,阐述诗歌创作和批评理论。同时,身处晚清割台、日本统治台湾的时代巨变之中,洪弃生坚守中国传统文化、拒绝日本文化,通过诗话创作坚持诗歌正典,坚守"温柔敦厚"诗教传统,回归诗歌雅正。  相似文献   

8.
留白与想象     
留白是诗歌创作常用手法。古诗创作的留白手法主要包括结构留白、意境留白、意象留白、修辞留白、意蕴留白。为达到鉴诗歌赏的目的,必须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素养,调动全身审美心理机制,运用丰富的想象去填充留白,从而体悟诗歌的艺术魅力,完成鉴赏活动。  相似文献   

9.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是蕴含了诗人情感的物象。李商隐的诗歌中出现了大量的月意象,包含描述性意象、比喻性意象、象征性意象和暗示性意象四种类型。李商隐善于用典,加上运用了白描、比喻、象征、暗示等多种手法,使得意象系统具有多义性和歧义性,充满了或直白或曲婉或朦胧或沉郁或深奥或瑰丽的美妙意境。  相似文献   

10.
杨万里的诗歌在南宋诗坛独树一帜,其诗中蕴含着浓厚的仁者情怀,这种仁者情怀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显性的集中体现在诗人的爱国情怀及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和关注,隐性的则体现在那些意趣盎然的山水诗中。特别是他的山水诗作,诗人审美主体和山水景物审美客体的物我两融,赋予了自然万物于灵性和情思,耐人寻味,能在自然万物中亲证仁的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11.
唐代"鬼才"李贺创作了二百多首光辉的诗篇,其诗标新立异、风格独特,自成"长吉体".文章论述了李贺诗歌的艺术特异的想象,奇诡的构思;幽邃朦胧,瑰艳凄冷的意境;生动灵澈、神奇超常的意象.  相似文献   

12.
南宋诗人杨万里不仅以自然山水诗而名著于世,同时还是"性灵"文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本文认为,追求内心自适与精神超越是杨万里"性灵"观的最终旨归,与儒家重视美刺、强调礼乐教化的传统诗学观念有着本质差异,这是时代环境与哲学思潮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沈娴 《文化交流》2017,(4):8-12
中国古诗词曾有一条西渐之路,在西方世界广受欢迎。我们在此回顾、评说,意在一窥人类的共通之情是如何在诗歌中复兴并流转的,去印证鲁迅所言"人生诚理,直笼其辞句中,使闻其声者,灵府郎然,与人生即会"。  相似文献   

14.
诚信之境     
有学者认为,从诚的真实、诚信之义进到诚的境界,是心灵的超越。在中国最早将诚信纳入哲学范畴上升到境界的是孟子,孟子在《离娄上》中是这样表述的:“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  相似文献   

15.
印度诗人泰戈尔的经典作品《飞鸟集》有诸多汉语译本,其中以郑振铎译本最为经典,冯唐译本最具特色。本文基于语用顺应理论,探究两个译本在诗学要素处理方面的差异和译者顺应意识突显程度的差异。研究发现:郑振铎顺应意识程度较高,其译本在语义表达、结构转化、意象处理、意境传递等方面的顺应很适切,同时予以相应的语境补缺;而冯唐顺应意识程度较低,个人风格过于突显,未能较好地顺应原作和读者。在诗歌翻译过程中,译者充分地进行动态顺应选择才可能实现诗歌文本最大限度的语用功能等效,进而彰显并有效传播经典文学语篇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6.
道教斋醮仪式的文化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斋醮是道教祭祀仪式的名称 ,道教斋醮在世界宗教祭祀中独树一帜。本文通过对“斋”、“醮”内涵的辨析 ,认为道教灵宝斋法、正一醮仪的产生 ,不同斋法、醮仪的配合使用 ,使道教具有完备的科仪格式。在道教兴盛发展的唐宋元明时期 ,斋醮仪式成为国家祭祀大典 ,并成为民间传统祭祀文化的主流。道教斋醮具有济度、祈禳的宗教功能 ,斋醮是道教思想的仪式化反映 ,它充分显示宗教仪式象征的特质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7.
浙江富阳的人文山水,那是一轴品味不尽的长卷。然而令我最为向往的一处,便是华宝斋。一说华宝斋,就像面对富春江,满心窝里漾出的都是钟爱的涟漪,还情不自禁地想起北京的荣宝斋。笔墨行中人恐怕没有不对荣宝斋肃然起敬的。初闻华宝斋之时,未识“真面目”的我也不免将信将疑:富阳  相似文献   

18.
梁潮是"独秀作家群"中一个笔耕不辍的诗人,是当下广西乃至国内少见的仍在坚持新诗创作的50末诗人,他的诗作属于象征型文学,既深受西方现代派诗学影响,又保留中国古典诗词曲赋、民间小调和童谣等传统禀赋,常常将象征和隐喻等融入形象、意象、情景与意境之中,进行诗歌叙事,在艺术上呈现出中西诗学观念互化、融合的风格特色,他的咏史母题的诗作具有这种代表性。  相似文献   

19.
意境不仅是中国美学、艺术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中国哲学所特有的概念。以儒、释、道为代表的中国哲学思想对中国意境理论的形成有一定影响,因此,将意境放到中国哲学的视角中,通过对哲学与艺术中的意境与意象讨论以及对中国不同时期意境的表达进行分析,有利于学界对当代意境发展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诗歌的艺术意境固然在语言之外,但是我们不可忽视其意境所溶解的语言本身。语言既是表达诗意的一种木筏,又是决定“心手相应”的重要条件。苏诗的独特风格也是通过这些独特的语言风格才呈现出来的。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今试平心读之,大概才思横溢,触处生春,胸中书卷繁富,又足以供其左旋右抽,无不如志。其尤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之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盖李诗如高云之游空,杜诗如乔岳之矗立,苏轼如流水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