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君子之泽     
大人物之所以"大",无关乎地位名利,而关乎品行道德。梁启超的"迂腐"。1928年10月,梁启超重病在身,名医萧龙友登门诊治两次后,开处方下药。服药后梁启超的病情明显好转,但是后来,病情又出现反复。萧龙友再三嘱咐:"病想治好并不难,但不能仅靠药  相似文献   

2.
祁文斌 《教师博览》2009,(10):15-15
1928年10月,梁启超重病在身,名医萧龙友登门诊治两次后,开处方下药。服药后梁启超的病情明显好转,但是后来。病情又出现反复。萧龙友再三叮嘱:想治好病不难,但不能仅靠药力.越须停止劳神费心的工作。尤其禁止读书治学.否则华佗降世也无能为力。梁启超却回答:“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坛。”时隔不久,即1929年1月19日.粱启超去世,死在他毕生致力的学术研究上。  相似文献   

3.
大师上课,不仅水平高,功底深,内容丰富,脍炙人口,令人难以忘怀;他们上课的开场白,也各有千秋,见秉性,见风格。有的一开始就把课堂气氛搞活跃了,有的幽默地介绍自己,有的是精心设计的,一张口就不同凡响,有的则是随意而为,好似信口开河,其实意蕴深矣,有心者才能意会。梁启超: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坛梁启超说:"吾爱孔子,吾更爱真理。"1929年,梁启超身体状况渐趋恶化,学生谢国桢和萧龙友劝他停止工作,多多休息。梁说:"战  相似文献   

4.
《家教世界》2016,(5):7
童年时期的梁启超聪明过人,才思敏捷,祖父梁延十分喜欢他。梁启超五岁时开始读《四书》《五经》,"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2岁考中首榜第一名秀才,被乡人称为"神童"。当地流传着不少"神童"梁启超的故事。有人在平地,看我上云梯一天,梁启超爬上竹梯玩耍。祖父怕他有危险,望着梁启超急叫:"快下来,快下来!会跌死你的……"梁启超看见祖父急成那个样子,竟又往上攀了一级,还随口念出两句:"有人在平地,看我上云梯。"祖父不由得开心大笑,感到乖孙非比寻常。  相似文献   

5.
陈寅恪学贯中西,但他不屑于考"证书",连一张文凭都没有。梁启超知道他是匹"千里马",便极力向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举荐陈寅恪,最终,清华大学破格聘用这名"高中生"为大学教授。按理说,陈寅恪从此应该对梁启超感恩戴德、言听计从才对,但让人颇感意外的是,陈寅恪和梁启超两人在相处中,丝毫看不出陈寅恪对梁启超的"追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思想之"善变"令人瞠目,被康有为斥为"流质易变",革命派报刊《民报》更指其为"蝙蝠名士,反复小人"。既有的研究成果多将其"善变"缘由归结为康有为的制约和他自身的个性因素,实际上这是强调当时变化万千的社会政治环境在梁启超身上的折射。文章立足史料梳理,结合具体历史语境和梁启超自身性格,分析梁启超一生之变及其内在脉络,进而揭示梁启超"流质易变"的内在根源在于其始终不变的救国热忱之上,再加上黄遵宪的规劝和他本人极富感情的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7.
日前,北京匡时在北京宣布最大宗的一批梁启超档案即将公开拍卖,并现场与中华书局、清华大学签署合同,定于10月下旬对这批尘封百年的珍贵文物举办主题为"梁启超与现代中国"的系列活动,包括出版、展览、国际研讨会与演讲周。"南长街54号"藏梁氏档案包括信札、手稿、书籍、家具等共计950件,是梁启超研究资料的新发现。其中287通信札,包括梁启超胞弟梁启勋收藏的梁启超信札240余通、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德育思想是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国外先进德育理念,是理论和时代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对于指争当代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价值。文章在分析梁启超德育思想渊源的基础上,解读梁启超德育思想内容。具体而言,梁启超德育思想关注伟大人格培养、重精神、贵德育和合群思想培育。当代德育工作可以借鉴梁启超的"养成伟大人格"思想,提升道德素养;借鉴"重精神、贵德育"思想,加强道德建设;借鉴"合群思想",培育集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9.
梁启超赋予国家以内在的"精神",从而似乎让其"活"了起来。梁启超的国家"精神"有三种表现形式:法律、主权与文化,它们是梁启超有机体国家观的自然结果,在其政治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梁启超国家"精神"的目的是为解决两个重大问题:对内统一、对外独立。  相似文献   

10.
梁启超的"趣味"与王国维的"嗜好"有一个共同的思路:"借思想文化作为解决问题的途径。"梁启超试图通过培养国民良好趣味,把个体发展与民族、国家的蓬勃兴旺统一起来,王国维则试图通过培养国民良好嗜好来从根本上治理鸦片泛滥的社会问题。梁启超的"趣味"与王国维的"嗜好"都兼有"启蒙"与"审美"的双重意蕴。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颇具争议的一个人物,其一生主张前后多变,对此时人褒贬不一.梁启超一生的变化分为青年、中年、晚年3个时期,从传统儒家文化的角度出发,诠释这三个时期"变幻"的动因,发掘其"变幻"背后的稳定性,力图还原一个真实完整的梁启超.  相似文献   

12.
在近代中国,梁启超被公认是一位重建中国知识思想信仰世界的中坚人物,80年来,随着阐释范武的转移和研究焦点的转换,梁启超五四前后文化思想研究不断深入,新成果不断涌现,本文从梁启超文化化合思想形成的内外理路及价值评判、梁启超文化"化合"思想与五四西化派激进思想之间的关系、梁启超文化化合与新儒家的关系及<欧游心影录>文本研究等角度系统梳理80年来该领域梁启超研究的学术成果,并标示继续研究的可能空间.  相似文献   

13.
陈寅恪学贯中西,通晓三十多种文字,但他不屑于考"证书",连一张文凭都没有。梁启超知道他是匹"千里马",便极力向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举荐陈寅恪。最终,清华大学破格聘用这名"高中生"为大学教授。按理说,陈寅恪从此应该对梁启超感恩戴德才对,但让人感到意外的是陈寅恪和梁启超两人在相处中,丝毫看不出陈寅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中,"动力"的寻求确乎是时代的中心问题,作为戊戌时代的思想家,梁启超的思考较为深入,更加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他对"动力"的寻求之追问,展开为"宇宙观"与"历史观"的双重进路。在宇宙观方面,梁启超以"动力"说颠覆了古代宇宙观虚静的"本体",进而以"动力因"取代"目的因"。在历史观视域中,梁启超将"创造"与"竞争"视为历史进化的动力。  相似文献   

15.
梁启超对生死问题的严肃思考始于戊戌后流亡日本时感受到的尚武风气。通过对日本武士道的剖析,杨度、梁启超提出"精神不死"说,认为个体生命的意义在于对于"大我"生命永恒性的贡献,以此作为"新民"文化之一种。五四知识分子的"社会的不朽"、"不死"说对于将来和社会的观念作了同样的阐释。但五四知识分子对个人主义的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晚清一代人"至诚无我"的大我观,他们对自然主义的信仰也与梁启超的人文宗教信仰不同。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维新变法运动的领军人物. 在我国近代体育史上,梁启超曾不断介绍和传播西方体育理念,积极推动中国体育事业现代化,是我国近代学校体育思想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梁启超的体育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体育思想以"新民"为终极目标;主张体育事业"全面发展",提出德育、智育、体育缺一不可;提倡军国民主教育,推崇"尚武"精神;注重女子教育和平等体育.梁启超的体育思想,不仅是当时救济积贫积弱之中国的"良药",对今天体育事业的发展也仍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一、考生答题分析2014年福建省高考文综历史卷第38题考查科举制度,试题内容涉及科举制的主要特点、积极影响和概括对科举制基本看法及分析梁启超议论目的、评述科举制在中西不同的命运。考生的得分点集中在"科举制的主要特点"和"科举制的积极影响"两个问题上,而"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 "、"评述科举制在中西不同的命  相似文献   

18.
就梁启超对儒学与西方科学的态度而言,早期梁启超持"儒学本位"主义立场,认为治天下当以儒学为主,以科学为辅;中期梁启超持"科学万能"主义态度,崇尚科学并站在科学的立场来评判儒学;后期梁启超在经过多年的反思与沉淀之后,逐渐意识到了二者的界限,认为儒学以人生问题为旨趣而科学以客观知识为归宿,二者不可相互取代。梁启超对儒学与西方科学的态度及其演变轨迹,不仅深刻地反映了晚清思想界在中西比较领域的理论走向,同时也深刻地启发了后人在这个问题上的进一步思考。在儒学复兴深入人心的今天,这样的思考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卓有成就的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还是一位很有建树的翻译家。梁启超走上译学之路是有明确目的的,就是为了"富国新民"。他的译论、译作及其对佛经翻译的研究都体现了其明确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明确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是梁启超译学思想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20.
作为晚清启蒙文学的领军人物,梁启超唯小说独尊,他对小说的本体性关照,引发了晚清"小说界革命"的滥觞,小说由此登上文学的大雅之堂。梁启超把小说置于其它文学体裁之上,促使了中国近代文学观念由雅向俗的发展趋向,而这种俗文学观念的变化,在梁启超的文体观中有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