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好同学》2005,(5)
在德国,家长们普遍遵守这样一个原则:教育孩子诚实守信,家长必须作出榜样。记者曾在德国一个小城的十字路口见到这样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为了孩子请不要闯红灯"。据当地居民说,自从立了这块牌子,闯红灯的行人和车辆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2.
青木 《小读者》2011,(10):33-33
在德国生活多年.发现德国的城市看不到街上有交警维持交通秩序。即使在深更半夜的空旷街头.也不会有德国人闯红灯。记者常能看到德国人在耐心地排队等候.全社会形成一种高度自觉、井然有序的文明风尚。在德国.不管是家长、学校还是社会都把“主宰自己”的自控能力看作孩子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而且。从娃娃开始就着力培养。  相似文献   

3.
刘老师怎么也没想到,才上初一的孩子竟在房门上挂了“请勿打扰”的牌子刘老师百思不得其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可说是倾尽了心血,然而,孩子却用一块“请勿打扰”的牌子,轻而易举地拒绝了家长孩子在房门挂上“请勿打扰”的牌子,自有孩子挂的道理,关键是家长怎么办?是对“请勿打扰”视而不见,还是对孩子打骂一通强行摘下来?我想,家长不要过多地责备孩子,更多的是应从自身找找问题。一、尊重孩子的“请勿打扰”。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是没有自己的空间的,所有的行  相似文献   

4.
在德国教育界,“严谨、诚实、守信”已经成为义务教育的目标之一。德国的学校和家长一致认识到,要让青少年儿童做到诚实守信,首先必须培养他们的爱心,成为善良的人,从小就开始树立起做人的一种责任心。基于这样的认识,关怀小动物便成为德国孩子接受善良教育的启蒙课。在德国,孩子刚刚学步时,许  相似文献   

5.
理念:学校不是教育的独行客在学校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场面,听到这样的对话:"老师,我的孩子全靠你们了。"是家长的信任还是家长面对教育的尴尬和沮丧?难道仅用老师的双手就能托起孩子的明天?这到底是教育的荣幸还是教育的悲哀?德国有位哲人这样说:"国家的明天与其说掌握在当权者手中,还不如说掌握在家长的手中。"学校的教育不应是教育的独行者。我  相似文献   

6.
资讯     
德国对儿童的机警教育德国人的机警在世界上是出了名的。德国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机警素质方面,往往这样做:从小事着眼。德国人要求孩子上幼儿园或学校时不要遗失课本、铅笔、玩具,一旦遗失须尽力找回来,上街购物须算清每一笔账目,在公共场所则须警惕,不要被窃去钱包,晚上就寝前须关好门窗。  相似文献   

7.
理念:学校不是教育的独行客 在学校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场面,听到这样的对话:"老师,我的孩子全靠你们了."是家长的信任还是家长面对教育的尴尬和沮丧?难道仅用老师的双手就能托起孩子的明天?这到底是教育的荣幸还是教育的悲哀?德国有位哲人这样说:"国家的明天与其说掌握在当权者手中,还不如说掌握在家长的手中."学校的教育不应是教育的独行者.我们尝试改变,力求突破,家访无疑是最直接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8.
《中国青年报》曾刊载了一篇文章,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作者朋友的小孩随父在德国某中学读书,由于刚到德国,德语基础差,学习有点吃力。于是其父利用晚上时间在家为孩子补习德语,孩子的德语水平大增,孩子的老师不解,询问究竟,孩子如实回答。按国内情形,老师对这种家长肯定大加赞赏。孰料这位德国教师事后拿起电话,警告这位父亲,说其侵犯了孩子自由支配时间的权利,要其停止侵权行为,否则就要控告其云云。故事的引人深思就在于涉及到一个概念,一个我们中国的家长和老师都常常忽略的概念: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指的  相似文献   

9.
德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就儿童零花钱进行过一次调查,结果发现,79%的德国儿童的零花钱都有节余,平均每人的储蓄额为750欧元。能有这样的好习惯主要归功于家长对孩子进行的理财教育。 德国孩子省钱一般都有自己的储蓄计划  相似文献   

10.
唐若水 《教师博览》2013,(10):41-41
<正>德国民族的守纪律讲规矩举世闻名,无疑这和德国孩子从小就接受系统、正规的"规则教育"息息相关。而实际上在德国人看来,"规则教育"既是对孩子"意志力"的训练,又是德国式的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么,德国孩子又是如何在家长的引导下学"规则"的呢?早早开始。早在孩子尚不满周岁而只会在床上乱爬打滚时,家长就会用手  相似文献   

11.
在南京某中学教语文的陈女士遇到了一件烦心事,自己才上初一的孩子不知何故,竟在卧室门上挂了“请勿打扰”的牌子。这让陈女士百思不得其解,是自己做错了什么,还是孩子已经独立到非要用“请勿打扰”来拒绝父母?孩子父亲也难过地说:“自从挂了那块牌子,我觉得好好的家就好像成了旅馆。”孩子说:“这没什么,我们班同学觉得这样挺好的。”对此,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有关专家认为,中国一直恪守以家庭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家长喜欢长幼分明,一般不大注意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交流。时间久了,两代人的沟通出现“障碍”,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  相似文献   

12.
云长万丈 《良师》2010,(8):51-51
很早就听说德国人非常遵守交通法规,即使在凌晨三四点钟,路上一个人都没有的时候,也不会闯红灯。前不久,我有幸到德国参加中学生交流互访活动,从我接触的德国中学生身上,我更加明白了德国人为什么不闯红灯。  相似文献   

13.
《小读者》2010,(12):38-38
很早就听说德国人非常遵守交通法规,即使在凌晨三四点钟.路上一个人都没有的时候,也不会闯红灯。前不久,我有幸到德国参加中学生交流互访活动.从我接触的德国中学生身上,我更加明白了德国人为什么不闯红灯。  相似文献   

14.
德国儿童擅长做家务是出了名的。据悉,有的德国孩子甚至早在牙牙学语时,家长便开始手把手地教他们摆放餐具了——尽管仅是象征性的。德国儿童动手能力之所以出类拔萃,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家长普遍有意地为孩子提供各种尝试  相似文献   

15.
在幼儿园里,我们经常会听见家长这样教育孩子,有人打你,你就打他。这句话代表了相当一部分家长的观点。从家长的心态来考虑,这样的教育不无道理,因为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受欺负,以为这样孩子就不会受委  相似文献   

16.
家长委员会这一本该在家校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组织,却被家长质疑为“少数人的家委会”“摆设、傀儡、拼爹会、收钱会”。镜头一:下午三点,重庆主城某小学校门外,站满了等待孩子放学的家长。远远看去,这群人中,还有一拨特殊的人,他们举着“XX作业辅导班”的牌子,迎接即将去他们那里写作业的孩子们。像这样大大小小的课后辅导机构,  相似文献   

17.
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幕:家长来学校了解孩子的情况,教师向家长诉说孩子最近表现较差,上课不注意听讲,不做作业……家长一听顿时火冒三丈,连忙把孩子叫过来,对孩子又是训斥又是狠打,老师阻止,家长却越打越上瘾,最后在家长的逼迫下,孩子“红”着脸,向老师保证再也不这样……可打过以后,孩子依然是我行我素,甚至变本加厉。  相似文献   

18.
在城市的繁华地段,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一张书桌,一张年轻的面孔,一块有家教字样的牌子。这通常是一些负责家教服务机构设置的窗口。而更多的在校大学生则自己走上街头,直接与那些想要给自己的孩子找一位家庭教师的家长沟通交流。这也是目前许多在校大学生勤工助学的主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9.
德国一些家长认为,两代人之间的争辩,对于下一代来说,是成长的重要一步。因此,他们鼓励孩子就某件事与父母争辩,勇敢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认为,通过争辩使孩子觉得父母有正义感,讲道理,孩子会打心眼儿里更加依赖和尊重父母。家长要孩子做的事,孩子通过争辩弄明白了,会心悦诚服地去做。德国的法律也提倡摈弃传统的家长权威,兼顾青少年不断增长的自立能力与独立愿望。“兼顾”并不指盲目顺从孩子的意愿,而是尽量使孩子成为“积极的受教育者”。家长不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而是与他们协商,  相似文献   

20.
谢保军 《上海教育》2011,(21):49-49
在笔者德国住处的附近分别有一所幼儿园和一所小学,每当快放学的时候,幼儿园门口总是站满了接孩子的家长。但与此大相径庭的是,小学的门口却冷冷清清,几乎看不到家长的身影。大部分德国家庭都有私家车,接送孩子本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但家长们认为,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就应该独自上学,如果每天接送,他们就会产生依赖心理,反而对他们的成长不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