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日本早在明治时期就开始了对中国古代的名学(名实论)的研究.先秦的名学被称为“中国逻辑学”,对其研究主要通过和古代希腊的形式理论学的比较来进行,其中特别是荀子的名学被认为可与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比肩.战后(1945年后)以中国思想史的脉络来理解荀子的名学,荀子名学中的特征以及意义之研究也活络了起来.本论将荀子名学研究史划分为四个时期;“明治时期~1945年”、战后的“1945年~60年代”、“1970年代~1980年代”、“1990年以后”来介绍荀子名学研究的主要论著,同时评述日本学者的研究观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史的变迁.  相似文献   

2.
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灾难频仍的岛国。它的思想文化背景是以中国古代的儒学为主。因此,日本是一个典型的“汉文化圈”国家。早从公元285年开始,中国的典籍《论语》、《周礼》、《易经》、《孙子兵法》等就陆续传入日本,儒家思想与日本原有的神道思想相结合,逐渐成为日本社会中的统治思想。特别是宋明理学和阳明学的传入,日本基本上“汉化”。日本的思想家们,受到了朱子学、阳明学中“知行合一”和力行观念的熏陶,提出了“和魂汉才”的口号,日本社会获得了大的发展。到18世纪,日本的商业兴盛,当时三都之一的大阪成了日本的商业贸易中心,有“大阪富庶雄于天下”之说。明治维新以后,日  相似文献   

3.
日本经济学教育研究主要反映在“经济学教育学会”的活动上。该学会成立于 16年前的 1985年 9月 ,早在 1981年就开始了该学会的筹备工作。该学会的建立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日本经济学教育的历史和现状 ,这就是本文通过介绍日本“经济学教育学会”来阐明日本经济学教育现状的原因。  一、日本“经济学教育学会”成立的原因在日本为什么能够成立“经济学教育学会”,而且为什么成立在这个时候 ?美国经济学教育的发展是日本成立“经济学教育学会”的外部因素 ,但是除了外部因素的影响外 ,内部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首先 ,随着大…  相似文献   

4.
90年代以来,日本在教育改革中提出要“在宽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作为日本“21世纪基础教育发展的方向”。一、“生存能力”的培养日本之所以将培养中小学生的“生存能力”作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是有其社会和历史背景的。现行日本的教育制度是战后模仿美  相似文献   

5.
日本高等教育的“产学结合”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自煌 《江苏高教》1999,(2):109-110
人们在论及日本战后的经济复兴时,大都会谈到日本高等教育的“产学结合”。我国的许多研究者也花了很大气力来研究这个“产学结合”在日本产业界将技术转化为产品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问题。有些人的意见是:日本之所以能够快速地将技术转化为产品生产能力,主要就因为有...  相似文献   

6.
日本人由古至今十分重视中国学的研究。所谓“中国学”,大体指中国的经学与史学。 经学研究可谓日本“中国学”滥觞。儒学初播日本,其有功者有古朝鲜百济王仁。《古语拾遗》记载:“至于轻嵨丰明朝,百济王贡博士王仁,是河内文首始祖也”。中国儒学真正得以传播光大,要等到德川时代揭幕。德川家康统一日本,实行文治政策,使罗学者林罗山为“大学头”,专事宣传“理学”。其结果,三百余年日本思想界由“理学”支配。东国一变为“儒教的日本”。值得深究的是,林罗山一生著述,多为史著,写有《宽永诸家系图传》、《本朝编年录》等。  相似文献   

7.
答:日本浪人是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中叶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亚洲的一支别动队。最初主要是由破产的封建武士乔装“国士”、密探、爪牙,后来也有一些流氓政客、野心家如荒尾精、根津一等以“大陆派”自居,其中被称为“蒙满派”的有“玄洋社”(1881)、“黑龙会”(1901)等组织。  相似文献   

8.
何明清 《成人教育》2011,31(2):36-38
日本终身教育学的教育本质在于具备众多非正式要素的“形成性机能”,终身教育学必须是作为坚决置身于“整个生涯”视野的“教育学”而存在。兴趣、娱乐、休闲等异文化接触行为向来被学校教育价值观视为同“学习”异质的东西,但却是终身教育学重要的研究对象和主题。文章以“旅行”为例阐述了异文化接触中促进非正式学习过程实现的机制问题,对多元文化的共生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这些年来,我主要从事日本后现代批评的研究,同时也涉及到战前战后日本对中国的研究这一方面,2011年我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周氏兄弟与日本》一书,其中有一半篇幅介绍了战后日本的鲁迅研究,从竹内好一直到现在的代田智明。顺着这条线索继续往上推,最近主要是做二战以前日本人有关中国的研究,而且不仅仅是文学方面,更多涉及到明治维新以来一些人士有关中国社会的研究,以及对中国文化历史的整体分析等。以前,我们称这些为“汉学”或者“支那学”,如今叫“日本中国学”。  相似文献   

10.
徐兴虎 《新高考》2007,(2):30-33
【考点指津】 1.分析20世纪30年代日本大举侵华的原因 (1)内因:①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是由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所决定的,是其推行“大陆政策”的必然结果。这是日本侵华的内因;②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对日本造成了沉重的打击,日本政府急于发动一场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借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并依靠掠夺中国的财富,来医治经济危机造成的创伤。外因:①当时国民党正忙于“围剿”红军,也给日本以可乘之机。②日美为争夺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矛盾日益激化。  相似文献   

11.
阴阳道与阴阳五行学说不同,它是在日本逐渐形成的.中国的阴阳思想在6世纪经过朝鲜传人日本.7世纪中期,天武天皇设立“阴阳寮”,形成了初具日本特色的“阴阳道”.自阴阳寮成立到奈良末期为日本阴阳道形成初期,此时它被视为是“珍贵的科学技术”.初期的阴阳道带有很浓郁的学术色彩,是包含有“历法”、“天文”、“漏刻”、“占卜”等与阴阳五行理论相关的综合学科.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的中、小学道德教育实践研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当代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实践研究的特色主要是“注重运用道德教学理论的新成果”、“注重根据道德教育改革的精神进行实践研究”和“注重探索道德教育的各种途径”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日本“自然体验活动”指登山、露营、郊游等户外活动和观察星空、动植物等与自然、环境相关的学习活动,其在小学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日本小学教育全面推行的“自然体验活动”,坚持以“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积极探索学校与政府、社会协同育人的活动建设模式,研发具有“学科融合”理念的活动设计方案,且构建了一套较完备的评价系统。日本“自然体验活动”的体系构建、活动设计、评价系统对我国小学教育中推行研学旅行活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自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沦陷始,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在这场以男性为主角的战争中,女性没有直接参与战争。在传统的观念中,女性的社会地位被定位为男性的依附品。即使是作为殖民者,虽然他们没有直接参与战争和殖民统治,但是他们以一等国民的身份享受优渥的生活的同时就已经被拖入深不可测的被害者的深渊。这种“被害”在日本战败后和返迁回国的过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期,赴日本留学的创造社小说家借助开放的日本文化环境,在思想意识和文学观念上开启了通向西方现代社会的窗口,确立了反叛传统的生命价值追求。通过“日本之桥”,他们广泛吸纳了西方现代思潮——浪漫主义、表现主义、唯美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等思想文化及文学思潮,形成了以“生命冲动”和“艺术至上”为核心的审美观和文学态度。此外,当时日本社会流行的文学思潮,也显著影响了创造社小说家现代生命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日本是一个缺乏自然资源的国家,一直把重视人才资源、依靠人才立国、科技立国作为国家发展战略。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经济上突飞猛进发展,日本成为世界瞩目的经济大国。  相似文献   

17.
创造社是由20世纪初的一群留日学生组建的,其成员在日本大正时期的都市社会中生活学习了将近十年的时间,受到了来自日本都市社会的各方面的影响,表现在:一,日本近代化都市成就了创造社群体最初的学,赋予了其学典型的都市特色,是他们接触西方化的窗口;二,以民主主义思潮和白桦派的思想为主导思想背景的大正时期都市社会,培养了创造社群体的个性主义精神,让他们发现了作为个体存在的真正的“人”。  相似文献   

18.
日本的“国际教育”研究是近年来日本教育研究一个值得重视的新动向,而且,其发展势头较锐。“教育国际化”是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作为日本教育改革“第一目标”提出来的,得到全社会的响应。1990年,日本出版了第一部《国际教育事典》,调动日本国内外355名学者编写了1200余个条目,洋洋800页。同年8月,在东京又成立了“日本国际教育学会”,明确提出建立一门跨学科的“国际教育学”。此外,日本还出版发行《国际教育交流新闻》报纸。 本文作者西村俊一是日本国际教育学会副会长、东京学艺大学副教授,著有《现代中国与华侨教育》等书。本文日文原名为《学会设立的经纬》,编译时,译者对原标题作了改动,删去了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战后日本高等教育发展进行了阶段划分,并对不同阶段的典型特征进行了概括。认为战后日本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典型特征在1952年以前,主要表现为“民主化”,在1952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表现为“大众化”,此后则主要表现为“自由化”。  相似文献   

20.
《世界教育信息》2008,(4):12-12
据牛津大学一名教授今年年初公布的研究结果,在744所日本大学中,有高达40%的大学可能在未来10年中破产或被兼并。在日本,18岁年轻人占大学入学者的90%。从1992年至今,日本的18岁人口减少近70万。自20世纪90年代起,日本政府以高等教育自由主义为原则,鼓励大学数量不断增长,2000年至2006年间,日本大学的数量就从649所猛升至744所。牛津大学现代日本研究教授罗杰·古德曼说,日本大学现在苦于无法达到政府规定的招生总数,高等教育体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紧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