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卓厚宝 《新高考》2005,(4):10-10
东方有士焉,曰爰旌目。将有适也,而饿于道。狐父之盗曰丘,见而下壶餐以铺之。爰旌目三(食甫)之然后能视,曰:“子何为者也?”曰:“我狐父之人丘也。”爰旌目曰:“喜!汝非盗邪?胡为而食我!吾义不食子之食也!”两手据地而吐之,不出,喀喀然遂伏地而死。  相似文献   

2.
吴然 《语文知识》2002,(10):48-48
《论语·公冶长第五》中有一段孔子与他的两个弟子谈志向的言论: 颜渊、季路侍。子曰:“孟各言尔 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 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 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 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六册(必修本)《我国古代的车马》一文,为了说明古代车马并举的问题,引用了子路所说的两句:“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课本的注释是:“愿意乘车马,穿轻暖的皮袍,和朋友们一同享用;虽然用坏了也没有  相似文献   

3.
宽容救人     
《阅读与鉴赏》2009,(5):33-33,55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人也,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丰富。一夕,盗入其它,诸子擒之,乃邻居子也。令仪曰:“尔素寡过,何苦而盗耶?”“迫于贫尔。”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资衣食”.  相似文献   

4.
曾子杀彘     
据《韩非子》记载:曾子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相似文献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一)爰旌目死于义东方有士焉,曰爰旌目。将有适也,而饿于道。狐父之盗曰丘,见而下壶餐以铺之。爰旌目三铺之然后能视,曰:“子何为者也?”曰:“我狐父之人丘也。”爰旌目曰:“譆!汝非盗邪?胡为而食我!吾义不食子之食也!”两手据地而吐之,不出,喀喀然遂伏地而死。(《吕氏春秋》)  相似文献   

6.
美文采撷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①之,曰:‘思无邪’②。”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③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④於事而慎⑤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⑥。”子曰:“三军可夺⑦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曰:“见贤思齐⑧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⑨,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⑩,友善柔,友便佞,损矣。”注释:①〔蔽〕概括。②〔思无邪〕“思”发语词无意义,“无邪”是直的意思。“思无邪”是“无不出自真情”的意思。③〔隅〕…  相似文献   

7.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相似文献   

8.
〔原文〕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平章②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仍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也。”及为丞相掾,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首毁淫祠③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  相似文献   

9.
清官张养浩     
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诵,夜则闭户,张灯窃读。山东按察使焦遂闻之,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平章②不忽木,大奇之,辟为礼部令史,仍荐入御史台。一日病,不忽木亲至其家问疾,四顾壁立,叹曰:“此真台掾③也。”选授堂邑县尹。人言官舍不利,居无免者,竟居之。首毁淫祠④三十余所,罢旧盗之朔望参者,曰:“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耳;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众盗感泣,互相戒曰:“毋负张公。”有李虎者,尝…  相似文献   

10.
一、孔子 :确立完美人格的德育目标孔子重视人的道德要求 ,认为人要通过不断修养以达到“仁”的境界。“仁”是生命之根本 ,没有道德之仁心就不成其为人 ,所以人人都需通过修养去实现“仁”。孔子对学生的理想人格的要求是使其成为仁人君子 ,并为学生设立了一个终极目标 :成为圣人。圣人是具有崇高德行又能对百姓有恩惠的人。从理论上讲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但现实当中很难有人达到 ,就连孔子也说 :“若圣与仁 ,则吾岂敢 ?”孔子也不轻许人以圣。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 :“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  相似文献   

11.
“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它的最早源头可以上溯到《周易·系辞》。其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所谓意象的古义是“表象之意”。所表“之意”,便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事物的哲理性观念、意象,或者说是一种哲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 《阅读与鉴赏》2009,(5):32-32,54
其后有人盗高庙坐前玉环,捕得,文帝怒,下廷慰治。释之案律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庙意也”.  相似文献   

13.
一、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①还,顾反②为女杀彘③。”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④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相似文献   

14.
方山子传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相似文献   

15.
阅读下面一篇文盲文,完成后面的1-7题:臼季[注1]使,舍于冀野。冀缺薅,其妻[注2]之,敬,相持如宾。从而问之,冀芮[注3]之子也,与之归。既复命,而进之曰:“臣得贤人,敢以告。”文公曰:‘其父有罪,可乎?”对曰:“国之良也,灭其前恶,是故舜之刑也殛[注4]鲧,其举也兴禹。今君之所闻也,齐桓公亲举管敬于,其贼也。”公日:“子何以知其贤也?”对曰:“臣见其不忘敬也。夫敬,德之俗也。信于德以临事,其何不济!”公见之,使为下军大夫。(《国语·晋语》)注:(1)臼季:晋国大夫甘臣。(2):往田野里送饭。(3)冀芮:冀…  相似文献   

16.
新高中《语文》一册中,对《逍遥游》中“逍遥”的解释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那么“游”呢? 我认为庄子言“游”有三层含义。庄子厌恶充满利害斗争的世界,厌恶功名利禄,厌恶一切人为之事。对蜩、学鸠、蟪蛄、斥安鸟的蔑视,对“鸟吃腐鼠”的讽刺挖苦,对“曹商使秦”的怒骂,甚至对人们眼里的圣人圣君也表示极大的鄙视。在庄子看来,正是这些圣人的作为才使天下不得太平,所以他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盗跖》)圣人圣君是不足为道的,那么庄子欣赏什么呢?他赞美那种不为功名利禄所诱惑而重生轻利的古代隐士,曰:“此存身之道…  相似文献   

17.
一、阅读苏轼的《方山子传》 ,完成 1— 8题。方山子 ,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①为人 ,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 ,折节读书 ,欲以此驰骋当世 ,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 ,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 ,毁冠服 ,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 ,曰 :“此岂古②方山冠之遗像乎 ?”因谓之方山子。余谪居于黄 ,过岐亭 ,适见焉 ,曰 :“呜呼 !此吾故人陈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 ?”方山子亦矍然问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 ,仰而笑 ,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 ,而妻子奴婢 ,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  相似文献   

18.
龙山子既结楼于宅东北,稍并其邻之竹,以著书乐道,集交游燕笑于其中,而自题曰“借竹楼”。方蝉子往问之,龙山子曰:“始吾先大夫之卜居于此也,则买邻之地而宅之。  相似文献   

19.
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3.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可乎 ?”   5.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  相似文献   

20.
不死之药     
《历史学习》2006,(7):96-96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谒操之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大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也。[编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