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1871年的"冒籍案"中,时任通州知州的孙云锦给了张謇很大帮助。正是这一援助,为二人随后的交往奠定了感情基础。此后,这位长者频频向张謇伸出援手,同治十三年,延请张謇为江宁发审局书记,至光绪十三年,孙云锦调任开封知府,张謇再次应邀入幕,其间,在学业、生活、做人上不断地给予张謇鼓励与关怀。二人的师生情谊一直延续了16年,直至孙氏去世。  相似文献   

2.
海门市常乐中心小学是由清末状元张謇创办的第一所农村小学(张謇1853—1926,海门常乐人,字季直,号啬庵),学校着力打造"学謇弘謇"特色文化,营造了浓郁的学校特色文化氛围。2007年起,学校在新任校长施洪若的带领下,以信息技术为抓手,  相似文献   

3.
张謇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也热衷于发展教育事业。张謇的体育思想,受当时一些主要社会思潮的影响,以"武备精神"为核心,以"体力与智力平均发达"为手段,以"德行艺全面发展"为灵魂,一贯主张体育与其它学科具有同等地位。张謇的体育思想,与当时时代主题相契合,明确体育课程的地位与价值,支持体育竞技活动的参与,高度重视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主张政府和学校共同致力于体育教育的大力发展,对当代中国的教育体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謇基于救亡图存、富国强民的时代需要,主张教育救国、视教育为国家富强的根本,表现了清末以来鲜明的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张謇强调师范生人格的培养和教学实习的重要性,倡导"师范先行"的师范教育独立系统;主张"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凡事必求其适"、"德行必兼艺而重"、"学必期于用,用必适其地"等,形成了以求实业之实用为目的的近代职业教育理论。张謇在一定程度上开创了中国近代民办职业教育、民办师范教育的先河,对中国教育,尤其对江苏地方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成为清末民初中国教育史,尤其是江苏地方教育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教育家之一。  相似文献   

5.
张謇(1853年5月25日—1926年7月17日),字季直,号啬庵,江苏通州人,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1853年生在海门的张謇16岁考中秀才,直到41岁才中状元,仕途并不顺遂。其间跟过原通州(今南通)知州孙云锦、淮军"庆字营"统领吴长庆。他在支援朝鲜政策上主张对日强硬,受到拥戴光绪皇帝的南派首领潘祖荫、翁同龢赏识,但是在帝、后两党斗争最激烈的时候,张謇却因父丧必须回老家守孝,自此回到江南发展事业。  相似文献   

6.
张謇和沈云沛是甲午同科进士,他们有着10余年的交往与合作,曾共同谋划和推进陇海铁路东段的建设,为苏北地区近代区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民国后持续多年的"陇海铁路东段终点之争",是社会名流、地方公团力图对政府决策施加影响的一次事件,对南通、连云港两地及整个苏北地区以后的发展影响深远。青岛收回主权后,张謇参与纷争之中,但已无力回天,而旧说"张、沈之争"并无依据。  相似文献   

7.
清末状元张謇在家乡南通"办实业、兴教育、举公益",成就卓越,惠泽时人与后代。张謇本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也深受中国传统教育弊端之累,因此他的教育价值观更多从先秦儒家教育思想中得到启发,"人文以化成天下"为其核心主张。作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先驱,张謇开风气之先,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他将教育同生产实践相结合,教育与实业迭相为用,打破了中国传统人文教育的一统性,开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新纪元。张謇的教育价值观,结合现代教育观念和传统文化精神于一体,不仅在他的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而且对于解决当今中国教育领域的一些问题,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謇主张政府应鼓励民间开垦荒地,发展农业;保护和促进民族工商业发展;大力发展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兴修水利,整治水患,改善民生。他还强调政府应充分运用法律、经济手段履行经济职能,反对对企业进行过多的干预或直接经办企业。张謇的政府经济职能思想注重解决民生问题,贯彻了"以民为本"的宗旨;着眼增强综合国力,反映了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主张通过政府干预加快经济的发展,体现了鲜明的东方特色,在中国近代行政管理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在台湾和香港,张謇的著作被先后出版和重印。在台港学术界,对张謇的思想及其在清末民初的政治舞台上的活动,所从事的工商业等,不断地续有研究。这些研究常常展示了不同于大陆学术界的探索重心和别样视野;而早年迁居台港的张謇的一些亲朋乡党、门生故旧或其同时代人留下的对张謇及其事业的记述和有关文物,也可补大陆史料的阙如。  相似文献   

10.
张謇师从张裕钊学习古文法始,张裕钊的学识、人品给张謇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的淡薄功名利禄、爱国之心,对张謇的思想形成影响极深,为张謇的务实、进取奠定了思想基础;张謇的"父教育母实业"思想发扬了恩师的"讲求时务"的教育思想;张裕钊勤练书法的精神为张謇所学习,尤其是楷书上的指点,使张謇的书法终成大气.  相似文献   

11.
人生境遇是人生道路上出现的顺境和逆境,困难和逆境也是人生进步和成功的机遇,是当代大学生必须面对和正确思考的课题.本文力图论述人生境遇及其对大学生的作用;分析大学生境遇的特殊性;探索大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抵抗挫折能力,使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相似文献   

12.
挫折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论文探讨了独立学院学生常见的心理挫折,如学习上的挫折、人际交往上的挫折、就业挫折、经济挫折和人格完善挫折等。针对以上挫折提出了相应的挫折应对策略,具体包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挫折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调整自身抱负水平、引导学生运用适当的宣泄方法以及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等。期望通过这些策略能使大学生耐挫力获得提高,使其心理品质得到优化。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挫折心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挫折。挫折对大学生的心理、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 ,引起消极的身心反应 ,还可能导致心理行为障碍和疾病。本文主要研究大学生的挫折心理 ,把握其受挫后的心理反应和行为特征 ,探究正确对待挫折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培养大学生挫折耐受性的教育应采取以下策略 :普及心理学知识 ,引导大学生形成辩证的挫折观 ;加强心理教育与训练 ,引导大学生适当运用心理防卫机制 ;指导自我教育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 ;提倡合作式学习 ,引导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采用自然情境观察法,对北京市幼儿园大班、中班、小班、托班各9个班的2-6岁儿童在园一日生活中遭遇挫折的情况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2-6岁在园儿童普遍遭遇过挫折事件;其受挫事件主要发生在游戏活动中,并主要由他人(教师或同伴)引发;儿童在面临挫折时以哭、愤怒等消极情绪反应为主,以攻击和大喊等向外行为反应为主,反应持续时间平均为10.6分钟.幼儿园一方面应利用挫折事件发生的契机引导儿童正确认识与积极应对挫折事件,增强儿童的抗挫折能力,另一方面应努力避免让儿童在园遭遇过度挫折.为此,教师应努力建立与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引导儿童同伴交往的良性发展,并在儿童遭遇挫折时给予最大的宽容与充满爱心的耐心安慰和支持.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世界个人财富差距逐渐拉大,研究影响社会财富分配的原因对于缩小财富差距具有重要意义。人与人之间财富的不平等分配,可能是由于他们在天赋、技能、智力等方面自然差异的结果。对人生正面影响机会、负面影响挫折与个体间交互的社交等因素进行建模与分析。将机会、挫折与社交能力作为影响财富积累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采用基于代理的方法进行仿真,量化实际的机遇、挫折和社交能力在成功的职业生涯中的作用。提出“社交—机会”(SO)模型。对一批工作年限为40年的人群职业发展情况进行仿真。研究表明,机会在成功个体中起着重要作用,其影响可以部分弥补挫折对个人造成的打击,且重要性优于社交能力。同时,社交能力强的人在生活中更容易取得成功。机会和挫折在个人成功中体现出非常明显的初始敏感性,早期出现机会较多的人成功的可能性更高。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中,高中生源和“三校生”反映出了不同的精神面貌和学习态度。是否高中生源和“三校生”的心理状态不同,高中生源承受了更大的心理挫折,进而由于心态调整不适影响到了以后的学习生活呢?抽样调查结果证明了高中生源在进入高职院校后体验的挫折感显著高于“三校生”生源.而这一原因很有可能是导致高中生源适应不良的重要原因。笔者对高中生源的挫折心理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对高中生源心理状态的调整目标以及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8.
伍廷芳在港期间,是其民主思想的萌发时期,也是他事业崛起和取得重要成就的时期。他利用自己的法学知识和社会地位为香港华人争取平等地位、保护华人利益积极奋斗,被华人尊称为“伍叔”。同时,在“弱权无外交”的国际舞台上,他也遭受过失败和挫折。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鲁迅处于彷徨之期,佛学如同一道灵光温暖了他的灵魂,他的精神与佛学产生了某种契合。形成鲁迅与佛教的因缘,我们以为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民间文化中神佛内容的薰陶;当时的社会佛学思潮及其恩师章太炎的影响;自身所处的精神困境导致的对佛教文化的亲近。但在与佛教的关系中,他始终保持着个人的思想和精神独立。  相似文献   

20.
教师心理挫折成因及对策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挫折是心理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的情绪反应。教师心理挫折是来自外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组织环境因素和来自内部的个人动机冲突、抱负水平、认知方式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学校领导者要积极帮助教师预防心理挫折,为消除挫折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教师主体要加强自身修养,注意受挫后的自我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