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曾有过两次合作的历史,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里,我们党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又提出实行第三次合作的主张,并“建议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的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统一祖国大业。”为了实现这一伟大历史任务,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多次阐明了  相似文献   

2.
1937年至1945年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结束了国共两党的十年分裂.出现了两党团结抗日的新局面.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主要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实施了正确的统一战线政策.然而.“七七”事变前后国民党政策的转变,应该说也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九一八”事变、尤其是华北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扩大,日益严重地威胁到国民党的统治地位,致使民族资产阶级的反蒋抗日倾向发展起来,国民党内部要求抗日的势力也逐渐兴起.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制定和执行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正确路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由于存在着巨大的阶级差别,以蒋介石为首的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始终实行两面政策,即一面坚持抗日,一面又实行“溶共”、“防并”和反共的政策,国民党政策的这种两面性是抗战时期影响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主要原因.我党根据抗日战争的长期性,从抗战一开始,就制定了与国民党长期合作的方针,即由合作抗日发展到合作建国,并且规定了两党长期合作的基本政策是“互助互让”。在八年抗战中,我党始终贯彻执行了这一方针,…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之间的合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双赢。于国共而言,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国民党确立了新三民主义的指导思想,完善了国民党党部组织体系,组建了一支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军队,提高了国民党的整体军事实力。与此同时,于中共而言,第一次国共合作发展壮大了革命队伍,扩大了社会影响力,争取到了部分革命领导权,为以后共产党独立开展革命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是现代中国社会的两大政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两党曾两度合作又两次分裂对抗,他们的纷争离合构成了现代中国的主要政治内容,也影响关中国的命运。国共合作的历史和两岸关系的演变说明,合则两利,分则两损。  相似文献   

6.
许多关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文章,大都侧重论述共产党为什么与国民党实行第二次合作,而对国民党为何与共产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尚欠实事求是的深入分析。本文试图从这方面作一下探讨。以蒋介石集团占主导地位的国民党,1927年“清党”反共、破坏国共合作、叛变革命后,就成为勾结帝国主义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党。它对共产党和红军进行了将近十年的反革命“围剿”。到1937年,蒋介石国民党居然与誓不两立的中国共产党实现了  相似文献   

7.
本就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实行第一次合作的“党内合作”形式作了分析探讨,认为这种合作形式是大革命失败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竭力鼓吹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行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在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中,甚至有人提出了“邀请国民党回大陆,建立两党政治,”搞反对党的主张。在他们看来,中国应按照西方多党制的模式重建政党制度,在中国只有实行“多党制”,才能走向民主化。这些错误观点给人们造成了极大的思想混乱和恶劣的政治影响。为此,本文拟对“多党制”予以剖析,从而认清其实质,明确我国为什么不能实行多党制,而必须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9.
在历史上,我党与国民党曾有过两度合作,也发生过两次大的战争。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这两度合作,都大大地推进了中国革命的进程,而两次大的战争,都给国家和民族带来了创伤。为此,我党总是一贯主张以和平民主方式来解决两党间的争端,不愿诉诸武力。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党提出的“和平民主新阶段”的设想,以及为争取实现此设想而进行的“重庆谈判”、“停战谈判”和建议召开“旧政协”等斗争,乃是我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为争取和平解决两党争端的一次最大尝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曾与国民党两度携手合作,共同进行了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今天,为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中国共产党又向国民党提出了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建议,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唯一途径。本文试从历史上国共两党合作的经验教训,来探讨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可能性。两次国共合作的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党内合作的组织形式,是充分肯定的。他们强调:“共产国际关于国共合作的决定是正确的”①。说党内合作“是当时能够为孙中山和国民党所接受的唯一合作方式”;只有实现两党的党内合作,“就能够在孙中山这面颇有号召力的革命旗帜下,通过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广泛发动群众,发展革命力量,加速推进民主革命”②。对于这些观点,我们认为有重新讨论③的必要。党内合作是共产国际首先提出来的。共产国际之所以坚持党内合作,中国共产党中央后来之所以同意党内合作,首先是基于对国民党性质…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多地少,土地问题积累的大量矛盾,常常引起整个社会动荡和不安。全面抗战爆发后,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国共两党都对土地政策做了相应调整,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因此,探讨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转变的原因及其对国民党土地政策变化的影响,指出两党求同存异、良性互动,制定出合乎实际、行之有效的土地政策,对于维系统一战线,保证抗战胜利功不可没,其深远的社会影响亦不应被忽视。  相似文献   

13.
第一次国共合作初期,共产国际在中国共产党激烈反对的情况下,之所以坚持国共两党以“党内合作”的方式进行合作,其主要原因是:第一,从20世纪20年代初,共产国际推行的东方革命战略来看,共产国际力图通过国共合作,以打击帝国主义在东方的势力,而国共两党实行“党内合作”又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国民党唯一可以接受的合作方式。第二,从共产国际特别是其代表马林对中国革命和国共两党的认识来看,他们认为,中国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人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第三,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看,马林和共产国际认为,共产党人加人各种民主党派和组织的做法,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的策略原则,而且也有成功的经验可资借鉴。  相似文献   

14.
论抗战初期共产党与桂系的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地方实力派桂系首先形成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桂系在广西、安徽等地实行了一些比较开明进步的政策和措施,允许共产党人和社会进步人士在广西和安徽开展抗日文化宣传,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与桂系的成功合作,为国共第二次合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国民党开展敌后游击战,因此,本研究主要分析了抗战时期两党的合作情况。抗战初期,国共两党在敌后游击战中相互配合,共同牵制日军在正面战场的进攻;进入抗战相持阶段后,国共两党在敌后游击战中依然维持合作关系,只是合作效果受到国共摩擦的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以中国国民党领袖权威的身份,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合作形式、合作的政治基础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国共合作得以实现的关键因素,他采取以国民党为中心的非平等合作形式,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确立了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同时,他使两党合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其个人的政治权威,在合作形式的选择上表现出明显的排他趋向和功利主义色彩,其政治纲领与中共的主张存在鲜明的分歧。因此,国共合作伊始就潜伏着若干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工农商学兵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等全民族的统一战线.既有广泛的民族性,又包含了极其复杂而又尖锐的阶级斗争.刘少奇曾说:我们“在策略的指导上最复杂最需要冷静地思索和处理的问题,就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阶级斗争问题”.①尤其是同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更是如此.这次国共联合抗日,与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有所不同,既没有一个两党一致同意遵守的纲领,也没有两党合作的具体组织形式.双方却拥  相似文献   

18.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与国民党的两党合作,采取“党内合作”的形式。即共产党员(包括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共产党(包括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的独立性。这种组织形式是怎样形成的?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哪些影响?本文试对这个问题,作粗浅的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历史上,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国共两党曾有过两次合作。尽管由于帝国主义的干涉,国民党内的反动势力的破坏,也有两次破裂,但无论哪一次合作对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都起了积极作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捐弃前嫌,审时度势,从提出“抗日反蒋”到“联蒋抗日”,转变策略,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建立了广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以中国国民党领袖权威的身份,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合作形式、合作的政治基础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是国共合作得以实现的关键因素,他采取以国民党为中心的非平等合作形式,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确立了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同时,他使两党合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其个人的政治权威,在合作形式的选择上表现出明显的排他趋向和功利主义色彩,其政治纲领与中共的主张存在鲜明的分歧。因此,国共合作伊始就潜伏着若干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