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这是一位教师在执教《与0有关的乘法》一课时的片段: 通过前10分钟左右的学习交流,学生理解了"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意义,进入到计算应用阶段.呈现材料:5个书架图;告知信息:每个书架可以放130本书;提出问题:一共可以放多少本书?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如左下图) 130×5=650(本) 130×5=(本)1 3 0 1 3 0× 5 × 56 5 0 交流笔算过程后引导:还有不同的笔算方法吗?没有学生回答.无奈之下教师直接呈现如上右图的算式,组织学生讨论:是否可以这样笔算?  相似文献   

2.
一、引导——帮助学生进入针对性的学习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提倡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活动,这与放任自流有着本质的区别.然而,有些教师在理解这一课程理念时,却产生了偏差.如一位教师在执教“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第一课时中的组织教学:  相似文献   

3.
一、说教材“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七册第三单元第二节内容之一 ,本内容拟用2课时进行教学 ,本节课是其中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教学的内容是乘数中间和末尾都没有0的三位数乘法。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乘法和乘数是一位数、整十数、整百数的口算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题内容是两位数乘多位数笔算乘法的扩展 ,又是学习后继知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多位数乘法、小数乘法等的重要基础。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 ,制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1 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乘数是三位数的笔…  相似文献   

4.
在一次赛课活动中,根据组织者的要求,同一年级的参赛教师必须执教同一篇课文,而且必须上第一课时。四年级有三位教师执教《猫》这一课。他们在课时任务划分上是一致的,都是初读课文,理出顺序后学习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也就是写大猫的部分。但是,在这核心部分的教学上,三位教师的教法却大相径庭。A教师:先理出课文写了哪两个时期的猫,然后明示这节课学习写大猫的段落。在学习前三段时,教师指着课件上的学习提纲问学生:“这只大猫性格有什么特点呢?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画出课文中的句子多读几遍。”学生自学后开始交流。“我从‘它屏息凝…  相似文献   

5.
除数是两位数、商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是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单元笔算除法的教学包括两部分的内容:一部分是教学用两位数除、商一位数的除法;另一部分是教学用两位数除、商两、三位数的除法。在教学除数是两位数、商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教材分四组例题,把试商中所会遇到的各种情况及处理方法罗列在学生面前。例1、例2为第一组例题,也是本单元教学的第一课时,讲解的是除数为整十数的除法,它是二年级第四册中所学的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延伸,同时又是多位数除法教学中的教学重点,教好这一内容有着重要的意义。为…  相似文献   

6.
日前,年级里两位平行班的教师上了《除法笔算》的第一课时,这是一节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笔算起始课,要求学生学会42÷2和52÷2的计算及竖式书写。尽管课前两位教师做了充足的准备,学生反馈和课堂作业情况还是让她们大吃一惊:一些学生不知除的顺序,一些学生不知书写的格  相似文献   

7.
所谓“四步教学法”,就是把法制教育的内容分为四个层次,即四步,来进行教学。下面以教学《少年儿童要遵纪守法》一课为例,讲一讲怎样进行四步教学法教学的。第一步,讲清法律基础知识。教学《少年儿童要遵纪守法》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弄清下列基础知识:什么是遵纪守法?少年儿童为什么要遵纪守法?遵纪和守法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守法光荣,违法可耻?使学生明确道理。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要以讲正面事例为主,举违法犯罪案例不宜多,内容更要得当,不要讲作案的具体手段和详细情节,不要讲残忍恐怖,荒诞淫秽的内容,防止产生消极影响。第二步,讲明应怎样做和不应怎样做。教学《少年儿童要遵纪守法》一课时,在教育学生应该怎样遵纪守法时,教师可以通过映出多幅幻灯片和放有关录音,使学生明确知道:要做到遵纪守法,必须从自己  相似文献   

8.
刘会元 《生物学教学》2003,28(6):19-20,32
本节教学共需 2课时 ,第一课时理论教学 ,第二课时为实验教学 ,对新陈代谢概念、酶概念、酶及特性的讲授 ,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使他们领悟到科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一定要讲究实事求是的态度 ,该得出什么结论就是什么结论。1 引人入胜的开端本节课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开场白 :“同学们 ,有一位哲学家提出了一个非常令人深思的命题 :人为什么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请你用生物学的观点阐明这个命题 :“这一引言为教师创造性教学提供了契机 ,又为学生理解新陈代谢概念留下了深刻的认识。学生对此问可能答不全 ,教师…  相似文献   

9.
曾听过许多老师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一课,听后总感到遗憾:学生一开始总是不能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而这时,我们教师总是让学生讨论、观察,小组讨论也成为课堂中的一个热闹场面,但是学生就是不能从这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之和来考虑。最后教师不得不再次引导:“大家能不能算一算这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之和,再算一算这和能否被3整除?”从而得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一课时,作了多种改革尝试,把教材中两课时教学的《能被2、5整除的数》和《能被3整除的数》调整为一课时进行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把这节课的教…  相似文献   

10.
曾听过很多老师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一课,听后总感到遗憾:学生一开始总是不能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而这时,我们教师总是让学生讨论、观察,小组讨论也成为课堂中的一个热闹场面,但是学生就是不能从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之和来考虑。最后教师不得不再次引导:“大家能不能算一算这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之和,再算一算这和能否被3整除?”从而得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一课时,作了多种改革尝试,把教材中两课时教学的“能被2、5整除的数”和“能被3整除的数”调整为一课时进行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把这节课的教…  相似文献   

11.
时下,林林总总的观摩课、公开课、比武课都把阅读教学第一课时作为教学内容的首选。然而,凡执教过此类课的老师都会有这样的困惑: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何定位才合理?教学内容如何选择才适度?教学方法如何运用才得当?阅读教学第一课时难上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上的内容太多,恐有教学目标虚高之嫌;教学设计简单,又怕上不出新意,上不出彩……我们不禁要问:  相似文献   

12.
教师是教材的实践者和开发者,教师对教材的感受、理解、把握、创造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我两次执教了《认识钟面》这一内容,对关注学生、开发教材有了新的认识。第一次教学1.认识钟面(1)情境创设。出示“龟兔赛跑”情境图。问:小朋友,你们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结果是谁赢了?小白兔为什么会输?(2)认识钟面。请学生看主题图上的钟面,问:你们知道乌龟和小白兔是什么时候开始比赛的吗?钟面上有些什么呢?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分针以及1至12的数字。在自己的小钟上找一找时针、分针。2.认识整时(1)继续看主题图。问:乌龟和小白兔是几时开始…  相似文献   

13.
放眼当前的教研舞台,遍地开花的观摩课、展示课、竞赛课、研讨课,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少有人单独执教第一课时。偶有执教第一课时的,也往往会把课上得不伦不类。从课的起点看——学生对文本一无所知,应该是不折不扣的第一课时;可从课的终点看——学生对文本已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又无疑是第二课时。再仔细一琢磨,觉得既不是第一课时,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学生识字学词读通文本的教学环节;又不是第二课时,因为第二课时的教学不可能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零”起点上。这样的教学安排,有人称为教学内容“前置”,即本该第二课时学习的教学内容被提前到第一课时,而第一课时该落实的教学目标却没有进行或匆匆走个过场。这就使第一课时被上得“太胖”。这种“太胖”了的第一课时,老师们看了之后,都会心存疑惑:第一课时这样上,第二课时干什么?识字学词?作业?拓展?听这样的课,我们仿佛看到一群站在环形跑道起跑线上的选手,在“啪”的一声枪响后,原本都应该围绕环形跑道前进的,结果是大家都溜出跑道,四散奔跑。导致这种不正常现象的深层原因,是教者缺乏课时观,课时目标如雾里看花,模糊不清。阅读教学应该是有起点的,每一课时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应该有自己的课时重点。从我们的常...  相似文献   

14.
阅读教学第一课时为什么教师不感兴趣?第一课时真的上不出精彩吗?第一课时演变杂交成第二课时,长此以往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利还是有弊?第一课时教学有效性如何显现?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在几位语文老师以及几个班的学生中,进行了相关的调查和  相似文献   

15.
第一课时一、学生自读课文,熟悉内容.教师可提问: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题有什么好处?帮助学生弄懂:①这是一首著名歌曲的歌名,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②这是个疑问句,能够引起读者思考;③它直接揭示了课文要说明的内容. 二、学生再次自读课文,理解生字、词,划分段落层次,并填写《花色成因说明表》(包括说明角度、花色成因、色谱系等项内容)。填写过程中,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第三册第一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是本册教材的重点之一。这一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以及笔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进行单元备课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7.
说明:这篇课文共三课时教完。第一课时教学生字新词,指导学生初步读懂课文,给课文分段。第二课时重点讲读第三段,半扶半放第一、二段;理解课文内容,进行朗读、语言训练。第三课时让学生讨论比较第一、二、三段在写作上的异同,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写。下面是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相似文献   

18.
综观目前各种级别和范围的阅读观摩课、研讨课、评优课等,我们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几乎是清一色的第二课时的讲读分析教学,很少有人单独上第一课时。为什么不少教师对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不感兴趣呢?究其原因,一是不少教师认为,第一课时无非就是读读课文、分分段落、写写生字新词,为第二课时的讲读分析扫除障碍,课堂教学很难"出彩";二是有的教师认为第一课时头绪繁多,涉及到导入、字词教学、划分段落、整体感知课文等环节,每篇课文的第一课时都这么上,教学模式容易僵化,教师教得没劲,学生学得乏味。如何安排好第一课时?针对此问题,本期刊发了一组文章,希望广大读者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19.
小学教学教学大纲指出:“在四则计算中笔算是重点,口笔是笔算的基础。”学生口算熟练了,笔算就容易过关,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从口算抓起。 如何加强口算训练呢? 一、坚持训练。在每节课中,在基本训练这一环节,应安排口算内容;在巩固新知的课堂练习中进行适当的口算练习,这样既能迅速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进入最佳学生状态,又能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数学教材中"加减法的估算"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是在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教学后进行的,这是第一次正式出现估算的教学内容,也是估算正式教学的开始,但还没有出现近似数和约等号。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妈妈要买三种生活用品,带100元钱够不够这一生活情境,还呈现了两种策略:有一名学生用连减的方法估算,两步计算中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