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蔡志贤 《学苑教育》2023,(36):43-45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思维可视化”的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首先,分析了“思维可视化”的教学意义和价值,以及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所面临的挑战。其次,提出了五种基于思维可视化的教学策略,分别是利用多媒体资源和图示技术、引入生活化和情境化的问题、采用合作探究式和开放型的教学模式、设计分层作业和核心问题以及展示评价。最后,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说明了这些策略的应用效果和优势。本文为小学数学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兴趣。  相似文献   

2.
对于大多数小学生而言,数学知识的学习难度较大.这种认知会影响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也不利于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应朝着“思维可视化”这一新的教学方向展开深入的教学研究,建构起以“思维可视化”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模式,打造更高效的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探究能力.文章首先简单讨论了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关键性问题,其次阐述了“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意义,最后提出了几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思维可视化”的策略,希望能够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保障其数学学习成效.  相似文献   

3.
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效率低下、参与弱化、思维缺失等问题,本文提出将思维可视化工具融入教学,让学生借助思维可视化工具整理并展现自己的思考,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完成理解、内化及运用。如在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思维地图等工具在初读时唤醒思维“点”、在精读中创设思维“链”、在延伸表达中生成思维“场”等,帮助学生提升阅读能力,促进其思维发展。  相似文献   

4.
思维可视化技术能提升学生对相关信息的认知、加工效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于“图符显化”的思维可视化技术丰富学生的认知方式;借助于“操作同化”的思维可视化技术提升学生学习力;借助于“表达外化”的思维可视化技术,优化学生的认知通道、认知方式。借助于可视化技术,教师在教学中能看到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的数学思维不断发展和提升。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小学数学教育的课程改革,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图形与几何教学因其在学生空间感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的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而受到关注。本研究对基于思维可视化的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设计进行了探究,提出了“图形与几何”模块的可视化“五步”教学法,即引入情境创设、合作探究、多维表达、问题解决和回顾总结。并结合流程图、微课、课件、几何画板、思维导图和学习任务单等可视化工具和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相似文献   

6.
思维可视化是指运用一系列图示技术把本来不可视的思维(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将"可视化"技术应用到数学教学中,能进一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提升解决问题的理解力,促使认知结构重新组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21,(94):28-30
思维可视化是指通过图示将学生的思维呈现出来,思维可视化便于学生理解知识,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思维可视化将学生的思维形象地进行呈现,运用思维导图、思维地图等方式帮助学生串联重要的知识。文章从"思维可视化的内涵及特点""思维可视化在阅读教学中的价值""思维可视化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三个方面入手,就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可视化的应用进行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8.
将“思维可视化”策略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目标。文章厘清“可视化”要求,奠定思维之基;梳理“可视化”逻辑,明晰思维之道;提供“可视化”途径,搭设思维之梯,以此构建成长型数学课堂,为学生的数学成长赋能。  相似文献   

9.
思维可视化工具是用一种图形化的全脑思维方式,作为一种教学工具,能帮助学生“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本文探讨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如何应用思维可视化工具,提高教学效能。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思维可视化”教学开辟了教与学的新篇章,思维导图、概念图、鱼骨图得到广泛应用,实现了教法与学法的升级。将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应用于英语写作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写作输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本文基于“思维可视化”,设计了初中英语写作课教学案例,阐述思维可视化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相似文献   

11.
在写作教学中将八大思维图示作为一种可视化工具,扣住“学习者控制”“主动参与”“创造生成”三个维度,可以化陈述性知识为程序性知识,通过思维可视化与思维策略结合,帮助学生将隐性思维显性化,提高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使“暗箱式”思维学习转化为可以明确探讨的“明晰化”教学,使内隐的写作思维转化为外显的学习元素。  相似文献   

12.
吴静 《江苏教育研究》2023,(Z1):130-135
思维可视化,即通过直观技术将原本内隐的思维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可视化是学生走向自主探索、深度学习的有效路径。教师要正确认识思维可视化的教学价值,并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丰富思维可视化的工具,经历思维可视化的过程,走出思维可视化的迷障,增强思维可视化的效力,提升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3.
<正>思维可视化工具可以将学习过程中的思考方法和思考路径,通过图示技术呈现出来,引领教师把教学关注点从“知识”转移到“思维”。近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在叙事类文本的教学中,思维可视化工具可以通过提要素、明关系、建结构的方式,迅速厘清文本的情节脉络,从而把握其主要内容。但是,因为在工具运用中缺少基础模型,所以思维可视化工具的运用往往呈现“一课一得”的样态,无法真正引领学生习得工具运用的方法,更无法激起学生运用的兴趣。因此,我们需要为学生搭建工具运用的基础模型,让学生真正掌握工具、学会方法、产生兴趣。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小学数学教师开始注重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可以有效帮助小学生释放数学思维,从而提升其数学思考能力。从我国目前的教育情况来看,可视化思维工具主要是指思维导图。可视化思维工具的使用对于中国基础数学教育而言意味着一种具有创新性的改革。故而本篇文章将主要探讨如何利用可视化思维工具来释放小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帮助小学生培养起数学思考能力。  相似文献   

15.
李敏 《天津教育》2024,(5):52-54
<正>近年来,随着国内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学科教育目标与教学形态均发生了一系列的革新,同时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日益显著,不仅能够借助图示或图示组合的方式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还能够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思维习惯,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科学性,助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快速发展。基于此,本文围绕思维可视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展开探究,简要阐述当前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现状,综合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可视化的实践路径,希望为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李霞 《福建教育》2024,(15):30-32
数学课堂是培养思维的课堂,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教师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文章介绍了思维可视化作为发现工具、知识呈现工具和思考迁移工具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数学概念、有序构建知识,实现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为教师融合知识教学与思维训练提供了实用指导。  相似文献   

17.
ipad是一种继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之后的移动终端学习工具,由于它体积小,性能高,功能齐全,携带方便,移动灵活,已成为中小学生移动学习的重要工具。本文从运用ipad与传统学具相结合,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运用ipad深度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运用ipad呈现学生思考过程,实现了思维可视化,培养提高了学科思维能力几个方面,阐述ipad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张江叶 《考试周刊》2024,(13):123-126
思维可视化是初中学生历史知识形成和能力培养的一种途径,运用于教学中的思维可视化工具主要包括:圆圈图、气泡图、双气泡图、流程图、括号图、树状图等。笔者结合初中历史教学的特点,探讨如何在教学中运用思维可视化工具,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以每个微小的学习项目为扳手,师生共同创作思维可视化作品,帮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化繁为简。  相似文献   

19.
运用数学交互学习工具 实现学生数学思维的可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伟 《教育导刊》2010,(6):89-91
数学教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发展水平的载体和方法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文章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在网络环境下如何运用数学交互学习工具使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可视化。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对设计思维的认识入手,围绕设计思维的内涵,阐述了应用思维可视化工具对教学的现实意义,并结合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说明利用思维可视化工具开展系统性的思维训练,在培养学生设计思维教学中的典型应用,总结出利用思维可视化工具培养设计思维教学的策略,对通过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提升学生的设计思维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