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生态人格是一种新型的道德人格,生态人格教育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大学生生态人格教育是我国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新课题,其主要内容是培育大学生博大的生态整体胸怀、强烈的生态道德关怀和诗意的生态审美情怀;其根本目标是使大学生成为生态文明时代“诗意的栖居者”。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生态人格教育的内容、目标与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大学生生态人格教育的主要内容 生态人格是道德人格的一种新型样态,是生态道德原则与规范在个人身上的凝结和内化,是人的生态道德智慧、生态道德意识、生态道德情感、生态道德意志和生态道德行为等的综合体现,是生态文明时代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用美国著名环境伦理学家罗尔斯顿的话来说,生态人格是“一种自在的善,是自然在向文化演进的过程中所结出的一个重要的果实……是地球生态系统顶端的一个实验中心,一种高级的进化成就”。  相似文献   

3.
深入开展大学生生态人格教育,培育具有生态人格的大学生,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生态文明新时代所必须担负的重大历史使命。大学生生态人格的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具体路径的选择上可以从"两课"教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和生态体验三个方面作出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道德人格与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道德人格是伦理学意义上个人的尊严、价值和道德品质的总和。通过对大学生群体恋爱观、性和婚姻观的考察,可进一步探究其道德人格及其道德人格教育的必要性。我们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途径对大学生进行道德人格教育。  相似文献   

5.
试论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内容、途径和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人格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方面。应拓宽大学生人格教育的途径,遵循人格教育的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情意、创新性和道德品质为目标,构建以智慧人格、情意人格、创新人格和道德人格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人格教育内容体系,提高人格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高尚的道德人格是高校实现教育目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大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人格直接关系到21世纪我国社会的精神面貌。本文,针对大学生的道德人格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朱斐斐 《时代教育》2014,(9):290-291
大学生在社会各阶层中感知形象的变化以及一些极端事件,警醒大学校园必须高度重视人格教育。本文在人格教育理论指导下,以大学生人格养成的生态语境为视域,以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为切入点,深入探讨新时期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是大学生人格培养和积极心理品质塑造的重要内容。本文研究探讨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开展道德人格教育的必要性、现状及对策,以此来探索大学生道德人格教育融入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的方法,以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9.
道德人格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全球化对新时期高校道德人格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经济全球化要求商科大学生具备经济人主体道德人格、市场理性道德人格、竞争社会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暴露出来,出现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与人们的生态道德素质相对较低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进行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问题研究,旨在促进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不断深化,促进大学生的生态道德形成和道德人格完善,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其生态道德意识的树立与提高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生态文明时代的人格臻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形态的更替,人格的发展经历了农耕文明时代依附型人格和工业文明时代物化的单向度人格两个阶段。当前,生态文明代表了时代的特征,文明的转型,不仅对人格的发展与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其转型过程当中,也使得新型人格——生态人格的塑造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建设客观上要求实现人格的生态化整体转型.从心理人格和道德人格的角度来看,人格的生态化意味着这些非生态人格要在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历史转型过程中获得生态内涵;从法权人格的角度来看,人格的生态化意味着法权人格应该在越来越普遍的意义上成为生态环境的权利主体,且使这个权利主体同时担当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人格生态化同时包含心理人格、道德人格和法权人格的生态化,是人格的整体的、历史性的转型.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对人格的论述并没有仅仅局限在人际关系的范畴,在涉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时侯,这种对人格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适用的。儒家提倡"天人合一",企及了人文的理想境界和自然的生命世界融合无间的审美高度;道家柔弱不争的处世态度,体现了它对现实的批判与超越以及对高尚的精神生活的追求;佛教尊重生命的慈悲佛性、众生平等的生命价值伦理、追求心灵的超然物外等思想,对今天生态人格的塑造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并高度重视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渝东北作为生态涵养发展核心区,对三峡库区经济与生态文明和谐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离不开生态主体的支持,优秀的生态主体人格有助于消解人的异化以及人与自然的失衡,使生态发展体现出涵养特征。大力培育生态人格,践行渝东北涵养生态,为推动美丽库区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研究表明,成长于现代工业文明中的当代大学生存在较严重的人格异常和人格障碍问题。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导致人类存在的高度疏离化,其中,人与自然疏离是一种原发性的疏离,它进而导致人与人的疏离,人与自己内心世界的疏离。这种人类存在的高度疏离化是人类精神世界失衡的表现,进而也就是人格失衡的表现。健康生态的人格意味着我们要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女性与自然联系紧密,她们思维更感性化、诗意化、自然化。因此,高校女教师应充分利用和发挥女性优势,帮助当代大学生学会关爱生命,树立"诗意地栖居"意识,"学做真人"意识,以一种生态意识面对自然、自己和社会,从而塑造人格的生态美。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还有两种普受关注的价值取向,即"生态伦理观"、"主体教育观",它们分别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张力"、"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张力"作用的结果,并且开始在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中折射出来。  相似文献   

17.
文人士子的命运浮沉与王朝兴替息息相关,动荡不宁的战乱时局给西蜀文坛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前蜀政权与后蜀王朝递相承接,这时期的文人士子奔波流离,择木而栖,其聚散离合的生存态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的聚合生态和群体人格对揭示后蜀文坛的创作倾向、审美意趣和文学思想裨益良多。  相似文献   

18.
民国武侠小说《蜀山剑侠传》蕴含了丰富的传统生态美学思想,老庄"重生""乐死"的超越天地的生死观、天人平等思想以及衍生出的生态整体观点,在小说中体现出将动物仙化与人格化;动物与人和谐相处沟通;人与动物互惠互助等。肉芝、神雕、大蚌等生物,即自然生态的代表。借助老庄"抱朴""守真"等生态美学思想,小说还以黄畹秋变态复仇说明建构"朴"与"真"健康人格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个性教育与素质教育是统一的,探讨个性教育的内涵、实质及实施策略有利于科学认识素质教育并指导其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