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成文 《文教资料》2009,(18):131-133
1989年以来的孙犁研究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作家主体研究和比较研究成为文学研究的热点,而具体文本研究退居其后,除对孙犁新时期新作品的阐释外,着重抗战作品的深度挖掘或研究视角的求新.  相似文献   

2.
孙犁早期的散文形式自由,笔触细腻、优美,呈清新自然之态;新时期以来,孙犁散文在清新明丽之中又注入了深沉凝重,主观色彩加重。这一时期,孙犁散文多夹叙夹议,议论的成分明显增多,充满人生体验的睿智见解、隽永的哲理、历史的思索,字里行间闪烁着理性的色彩;孙犁的散文语言修饰而不造作,华美而不浓艳,纯朴自然之态始终如一;这些对当代散文的写作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作家中,徐光耀第一个指出孙犁具有思想家的素质;强调孙犁一生自觉地师承鲁迅;论析了孙犁对美的追求是多方位多层次的,注意到了孙犁晚年在个性与艺术格调上的变化。徐虽出于直觉思维,但由于人生经历的丰富与艺术磨炼的坚实,故颇多"点睛"之笔。在论证中,披露了徐光耀先生本文作者未刊书信中的一些材料。  相似文献   

4.
孙犁的文论是他几十年文学实践的经济总结和理论思考的结晶。他的人稼人格论的主要内容是:作家为人与为文的统一,作家个人的人生实践、人格发展要与时人的要救 发展一致,为了求得作品的真实,作家的人格要以情感的形式而真实外化,同时作家还得保持一颗不为名利所动的赤子之心。  相似文献   

5.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9,(2):120-123
孙犁对俄苏文学的吸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孙犁以现实主义和典型创作为基础的写作风格,同时也促使孙犁在作品中致力于对人性人情进行阐发和探讨。学界关于孙犁对俄苏文学的传承研究多集中在阐释屠格涅夫、果戈理、契诃夫等作家对孙犁现实主义风格的影响方面以及肖洛霍夫、法捷耶夫等战争作家对孙犁战争小说的影响。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同路人"作家,如绥拉菲靡维支、聂维洛夫等对孙犁的文本构思及人物塑造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文学史上,孙犁一直被视为解放区“本土”作家,其原因大概是孙犁在冀中农村长大,在解放区“土生土长”.而实际上,孙犁从童年到青年时代一直在接受现代教育,农村仅仅是其成长的一个“背景”,他的经历与赵树理等有很大差异,而与丁玲、欧阳山等则没有很多区别.如果说,赵树理等早年的身份认同是农民或农民知识分子,那么,孙犁则一直都自觉地保持了现代知识分子的立场.因为经历、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孙犁其实与解放区“本土”作家在政治态度、对待大众化的态度等很多方面都有明显差异;将孙犁归入这个群体会导致对他的很多误读.  相似文献   

7.
孙犁说:“我最喜爱我写的抗日小说”。抗日小说是孙犁征战岁月的真实纪录,是孙犁用血泪写成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对孙犁小说进行研究的文章很多,但是在这些研究中,很少对孙犁小说中男性形象进行探讨,关于孙犁小说中男性形象的研究是一个薄弱的环节。笔者试图从孙犁短篇小说男性形象这一角度切入,探讨他的小说中正面的男性形象特征。笔者认为,孙犁短篇小说中的这些男性形象有如下特点:平凡中蕴含着崇高,平静中隐含着刚烈,平淡中包含着浓情。  相似文献   

9.
孙犁是集作家、编辑于一身的人,他的作品和编辑工作都是颇为出色、影响深远的。他被推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尽管孙犁并不赞成"荷花淀派"的提法,也从未戴过"创始人"之冠,但是在孙犁小说、散文的独特魅力熏陶下以及孙犁园丁般辛勤扶植下成长起来了一大批作家,  相似文献   

10.
孙犁是集作家、编辑于一身的人,他的作品和编辑工作都是颇为出色、影响深远的。他被推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尽管孙犁并不赞成荷花淀派的提法,也从未戴过创始人之冠,但是在孙犁小说、散文的独特魅力熏陶下以及孙犁园丁般辛勤扶植下成长起来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40、50年代的孙犁小说创作,从新历史主义的理论角度,着力探讨一大批像孙犁一样的所谓“体制内”作家的生存状态和“自我塑造”的艰难。他们的个性如何在他们符合主流话语形态的情形下存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从本解读入手,探讨晚年孙犁创作所蕴涵的化意味以及给予人们的启示。认为复出后的孙犁首先是从个人的记忆中搜寻美好的人性与人情,追觅革命的情怀和情操,进而观照现实,鞭策来。为了进行更高层面的思考,晚年孙犁还走进历史的隧道,在与古人的对话中探寻社会的规律和人生的哲理;此说是对于现实的理性思考和批判。但是晚年孙犁的内心隐藏着深深的困惑、感伤和绝望;由于难于适应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生活方式和坛时尚的急剧变化终于导致他愤然搁笔。晚年孙犁的被迫搁笔与他中年时的自觉边缘化截然不同,它反映了不同化价值观念的对立与碰撞,表明了现代中国人的某种传统的终结。  相似文献   

13.
以1989年界,孙犁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注重孙犁风格的转变。后期注重作家本人思想及文论的个性精神。但都没有标出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现代教育》2006,(2):38-38
孙犁爱书如命。他爱书,爱寻书,爱买书,爱藏书,爱念书,爱谈书。更有甚者,给书籍包书皮,打扮书,包装书,他都爱亲手做。他还爱在书上题词,写好多话,信手写来,皆成文章,这样的书,是他的宝,他是他的象征。在众多的作家中,在这方面他是独一无二的,堪称冠军。  相似文献   

15.
传统上,裕固族是一个马背上的游牧民族,人口只有一万余人却有着丰富的文学资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裕固族作家文学的创作与研究都取得了很大成就。纵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裕固族作家文学的创作与研究,可以发现裕固族作家文学经历了八十年代初潮期研究的基本空白,九十年代涨潮期研究的开始活跃,21世纪以来续潮期研究进一步深入的大致轨迹。通过对裕固族作家文学研究历史的回顾,本文探讨了裕固族作家文学创作以及研究的一些缺憾及原因,以期新世纪在新老学者的共同努力下推进裕固族作家文学创作与研究的全面、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6.
阎庆生教授的《晚年孙犁研究》,以“晚年”为研究视角,通过文本细读把握孙犁核心精神,采用历史与逻辑并重的研究思路,情理交融、多学科方法全面解读,以其富有特色的独创性、学理性与浓郁别致的情采受到文学评论界普遍关注和好评。其采用的研究方法与态度也带给我们若干积极的思考和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17.
秦可卿形象的矛盾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可卿是小说《红楼梦》中一个受到贬斥的人物,在这个形象的塑造中,作者表现出一种矛盾状态。历来的评论多倾向于接受作者的定论而忽略形象塑过程中的问题。本文力图通过对秦可卿这个形象的分析,透视作家创作中的矛盾状态,指出由于作家创作中的不严肃而造成的秦可卿形象创作中的失败,以期引起读者和专家们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18.
孙犁的《荷花淀》等小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它们是时代的馈赠,也是孙犁艺术追求的结晶。对孙犁小说的转载、出版、研究和评论,是孙犁小说传播的主要方式,虽然受到政治的影响,但孙犁小说整体上是受到学界和大众的肯定和欢迎。影视改编和连环画等使孙犁小说的传播方式多样化,中学语文教学在孙犁小说传播上功不可没,但也暴露出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9.
孙犁在鲁迅及其作品的引导下逐渐确立了自己的文学观念,"文学为人生"是他思考文学问题的出发点,他结合当时文学工作者的实际,提出作家双重身份论和文学的生活性理论,以强调作家的主体意识,维护文学的独立性,廓清文学与政治的边界。他认为作家的主体意识是靠作家自身深厚的生活和文艺修养来支撑的。孙犁的这些思考的目的在于捍卫作家美学追求的自由。  相似文献   

20.
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孙郁曾经这样评价孙犁:“现代作家中,两位作家的语言最好,一位是鲁迅,另一位是孙犁。”当代作家蒋子龙称孙犁为“语言大师”。孙犁一生际遇坎坷,悲辛交集,大道低回,独步文坛。其作品和风格,论者以为自成流派,影响深远,谓之荷花淀派。晚年作品深沉峭拔,苍凉悲壮。特别是他的《亡人逸事》,如椎击雷鸣,撼人心魄,读来使人潸然泪下,感伤不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