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汤婷婷作为华裔文学的代表作家,她的作品表达了华裔的生存状况,以及如何面对中美文化的冲突.这部小说通过对中美文化的对比,正视了中美文化的冲突,最后探索出一条自己的生存之路,融入美国本土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2.
当代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作品是美国文学的畅销之作,她用中国文化材料建构起自己的文学世界,同时也用自己的文学之笔将华人及华裔历史真实呈现在主流社会读者面前。其作品《中国佬》可以说是文学书写与历史记录的杂烩。作者以这种写作手法,达到修正美国官方历史,夺回族裔话语权利,实现美国华裔拥有美国的写作目的。历史与文学的互动作用使其作品有了多方面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本文从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假说谈起,凸显其书写的多元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3.
美国华裔文学在美国多元文化语境中不断获得发展,并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逐步受到美国主流文化的关注和美国主流文学界的承认,开始进入美国主流文学史和文学选集。中美文化语境中的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不断超越译介和一般性的评述。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使华裔文学批评理论的建构成为华裔在学术研究界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挖掘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空间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汤亭亭在她的代表作《女勇士》中,讲述了旧道德影响下的中国女性的不幸遭遇,同时把中国历史传说中的花木兰和蔡琰树为自己的榜样,为自己作为华裔在美国这个移民社会确立了身分定位:融入美国文化,战胜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做出自己的业绩,成为新时代的女权主义勇士。  相似文献   

5.
美国华裔作家汤婷婷利用"误读"的策略在她的三大代表作《女勇士》《中国佬》《孙行者》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解构和建构,从而达到她成功书写美国华裔文学、努力实现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和世界和平的梦想。她的作品备受关注却也引起极大的争议,从而引发了著名的"赵汤论战"。汤婷婷通过有力的反击力证"误读"是她文学书写的一种方式,中国文化是她得以仰仗的文学创作的资源。  相似文献   

6.
美国华裔文学中华裔儿女大多排斥自己的族裔文化传统,而认同美国的价值观念,他们甚至憎恶自己的华裔身份,消极地评价自我,否定自我。这种心理正是在美国出身、成长的华裔在强大的种族歧视和同化压力下自卑心理的表现。以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为依据,以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为例,我们可以看出华裔儿女的自卑心理及其成因、表现、后果,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对自卑的补偿和超越。  相似文献   

7.
《女勇士》的问世轰动了美国文坛,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美国华裔作家的作品首次得到肯定,以其为代表的华裔文学作品打破了美裔华人在主流文化中长期的边缘化状态。很久以来,美国华裔一直在两种文化的夹缝中生存,他们的现状与归属一直是美国华裔文学界格外关注的问题。同时,女性作为一个弱势群体,更是众多作家极力表现的领域。为了帮助华裔女性争取平等和自我,汤亭亭借助了写作这种方式。作者的思想具有中美两种文化相融合的特色,她在努力地创造个人意义上的自我。  相似文献   

8.
随着美国华裔文学创作语境的改变,华裔文学的写作策略、人物塑造以其独特的魅力在美国主流文学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本文所要探讨的就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华裔文学作品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借用及其中的中西文化重构现象。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美国华裔文学作品《喜福会》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运用的文化翻译,以及通过分析作品中所展现的代际移民之间的文化冲突,即拥有不同文化属性与背景的母女之间的文化冲突,透视了处于主流文化中边缘化群体的美国华裔,不断追寻自己的文化属性以及文化身份的历程,并探讨了美国华裔作家在文化身份建构历程中,只有充当两种文化中间的文化传递者,才能在两种文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相似文献   

10.
正上世纪六十年代,大批华裔美国作家诞生。他们中的大部分是第二代或第三代华人移民,同时受到了中美文化的影响。他们努力在美国社会中提升自己地位,试图借助文学作品创作来表达自我身份的认同感,构建美籍华裔独特的文化身份,其中包括汤婷婷。她的代表作为《女勇士》《中国佬》《孙行者》等。这些作品对于传统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进行了全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1.
The competition for efficiency that governs the production of goods and services throughout the world is in part determined by the structure of the non-man-made material world. Not all techniques are equally efficient. Formal education in complex societies is trying to stay attuned to the system of production and the labor market. The compulsory use of languages and the school curricula are powerful tools which regulate the distribution of culture and the hierarchy of ethnic groups in multi-ethnic societies. Most elements of immigrant culture which are not in harmony with the school culture or with the preferences of the labor market are eroded. What is emerging is not an egalitarian “multicultural society” in the true sense of the word but a stratified multi-ethnic society with a flourish of cultural ethnic markers.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根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社会文化生态,维系着中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贵州是多民族省份,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多样性,维系了贵州各民族长期和谐共居的社会安定团结的局面,使之成为中国民族文化多样、民族团结和谐的典范。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贵州多元民族文化发展也受到一定的冲击,一些地方民族经济和文化发展迟滞的令人忧虑的现象,分析其原因,寻求培育贵州多元民族文化发展的有效路径,对于保持和促进贵州各民族长期和谐共居的社会安定团结的局面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的深入推进以及各民族人口更大范围、更高频次的迁徙和流动,必将带来多元民族文化的碰撞、冲突和交融。由于随家庭迁徙和流动的儿童和青少年进入流入地学校就读,带来多元民族文化的冲突和碰撞,学校便成为多元民族文化冲突和交融的典型缩影。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加强学校多元民族文化交融的现实意义体现在文化认同、文化共生及文化内化三个层面。学校多元文化交融的路径有四:调动多方主体,营造多元包容环境;倾注人文关怀,搭建跨文化交流平台;深化课程改革,培养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萃取民族文化营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文化走向共生。  相似文献   

14.
正确理解民族和谐的内涵是构建民族和谐的理论基础,多民族云南的基本省情是构建云南省民族和谐的现实依据。今天,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多元民族利益的差异与冲突、复杂的国际环境等成为云南省构建民族和谐的客观桎梏;民族事务工作价值理性的迷失、调控机制无力、民族事务日常工作的低效等是制约云南省民族和谐进程的主观因素。正确处理中华各民族的"多"与"一"的关系、探寻符合云南省情的发展道路、增强多民族间的多维交流与对话、健全民族和谐的制度保障等是构架云南民族和谐的合理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乌江下游民族杂居自然村落——小王村为个案,以人类学田野调查视角,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民族杂居山区劳动力外流概况及其动因,探究了劳动力外流对民族杂居山区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和不利因素。调查发现,农业劳动力的大量外流促进了民族杂居村落的社会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利因素,影响民族杂居村落的社会和谐与稳定,笔者认为,发挥优势,化解矛盾,变不利为有利,对构建民族和谐社区,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薛宝钗文化人格的核心因素是“中庸”。这种中庸人格既有重现实、讲实际、倡和谐等突出的优长,也包括了搞调和、易守旧、求自保,缺乏峭直不平之气等消极因素。曹雪芹对宝钗的形象塑造存在明显的心理矛盾:既相当赞赏、同情,又有一定惋惜、批评,并没有把她当作最好的“标本”。宝钗的人格悲剧对当下的民族文化人格的建构极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7.
面对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主义的发展趋势,人们开始思考: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少数民族如何既能保留文化传统,又能分享现代化成果?此访谈录将有助于对以上问题的了解与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联结社会的纽带。文化价值的认同与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中国传统社会两千年的超稳定就建立在文化的基本和谐之上。而中国近代百余年的社会与政治的动荡,其根源也在于文化上的冲突。在新世纪,我们开启了和谐社会建设,但如果不在文化建设上正本清源,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融纳西方文化(含马克思主义),完成中国百余年未能完成的文化重建之历史使命,使中华民族在新文化的基础上达成共识,为和谐社会奠定牢实的基础,和谐社会将成为无本之木而立见枯萎。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分析莫利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中对非洲传统文化中名字、成人仪式、歌唱、民间故事和传说、天人合一观与飞翔等的运用,探讨了莫利森的非洲情结,指出这部小说中深刻的非洲渊源和蕴藏的深刻黑色文化底蕴,并由此得出作者的主张,即黑人民族应该认同自己的民族身份,保持自己的文化独立.因此,黑人的文化根基对于他们的生存、独立和种族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东南亚国家在倡导语言多样性,推进民族和谐及社会发展中进行了多种努力,各国呈现出多彩的语言发展风格和教育政策。本文通过分析东南亚国家语言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探讨该地区语言教育政策发展的基本特征及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