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活跃在理论界研究话语中有四种不同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唯物史观为内容,以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实践为现实使命,以实现全人类包括每个个人的自由和解放为价值追求。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般特质。马克思主义哲学一般特征通过四种特殊形态表现出来:马克思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生形态;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比肩而立而又互不承认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次生形态;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再生形态。为了展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工程,必须以开放的胸襟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和因此而出现的各种特殊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自我屏蔽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客观存在,这种现象既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实际效果,阻滞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水平和质量的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坏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声誉,致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说服力和可信度受到影响。因此,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自我屏蔽是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节。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者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工作者,需要解放思想,形成共识,加强哲学理论及其向课堂转化等方面的研究,并在教学实践中植入研究性教学,以实现大学生从懂马克思主义向信马克思主义的跃进。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及其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过程中难度较大的一个问题。本文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前提、根据和必要条件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质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和发展 ,并以毛泽东哲学思想和邓小平哲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和发展说明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得以产生和确立的依据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对待中国传统哲学的科学态度和原则的说明 ,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过程中作用的分析 ,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国家重点课题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研究》,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进行的有益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研究,注重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中汲取力量;必须坚持面向现实、立足当代,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5.
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中,要区别两个不同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理解的对象,是确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方式是理解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由于理解者内在的差异和理解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等,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方式是多样的。区别这两个基本问题,有利于分清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有利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方式。  相似文献   

6.
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科尔施哲学批判的历史背景是哲学的危机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性的丧失,这种危机主要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虚无化和实证化的错误倾向上。恢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哲学本性以及由此实现由于丧失哲学性而被阻碍和取消的革命,成为科尔施哲学批判的问题指向。要从根本上恢复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本性,发挥辩证法批判性和革命性的作用,促成革命的实现,就需要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性原则。根据科尔施哲学批判的基本思想和精神,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就要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地位,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头脑;践行群众路线,推进全面布局,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发展。  相似文献   

7.
以实践为基础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与时俱进,最重要的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市场经济实践相结合,吸收西方哲学的优秀成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植根于中国的传统哲学和文化的土壤中,继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8.
以实践为基础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与时俱进 ,最重要的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市场经济实践相结合 ,吸收西方哲学的优秀成果 ,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植根于中国的传统哲学和文化的土壤中 ,继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今天受到了当代社会发展新情况的挑战。迎接这一挑战,在中国仍须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立场,进一步促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首先,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在具有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用“科学”和“价值”的统一关系来看待一切问题的根本方法;其次,完整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最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最终要立足于时代和当代中国的实践,一是从现实方面,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二是从学理方面,建构哲学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和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础和决定因素.中国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解读和传播,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第一个阶段;中国人民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进行一系列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第二个阶段.  相似文献   

11.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观念的三大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受教育者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素养,使受教育者真正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学会像马克思那样思考.由于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理论形态和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观念的局限,使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难以实现其根本的教育目标.本文认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观念,必须实现由唯物辩证思维方式向实践思维方式的转变、由物质世界观向实践世界观的转变、由彰显世界观向彰显方法论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为什么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去学习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了,并贯穿在各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科学概括和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哲学。因此,它是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  相似文献   

13.
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首先,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消除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错误理解,重新回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精神;其次,要根据不断变化的实践,解放思想,进行理论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着眼于世界与未来。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主要表现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根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文化背景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既是中国革命实践提出的必然要求 ,又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出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表现在三个层面上,即马克思哲学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称谓问题,这三个层面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它们都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存在着政治化、知识化和低俗化的"非哲学"施教方式,要彻底转变这种旧的教育观念并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生活世界"出发,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哲学本性,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生活化的新理念。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生活化,既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本真精神,又直面了当下我国的现实诉求。  相似文献   

17.
文章概括性地论述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美国高校的发展现状,以哲学教授及其主要思想将美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分为实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六个派别;并浅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今美国发展出现危机的原因及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论述了哲学本体论的历史命运,指出传统哲学本体论已经终结,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没有独立的哲学本体论,但它科学地回答了传统哲学本体论提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实践本体论否定一般唯物主义,否定辩证唯物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仅局限于历史观,就从根本上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重视实践,给实践的内涵、地位和作用以科学说明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就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中,而不在它们之上或之外.  相似文献   

19.
由于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性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常被曲解或误读,往往不能做到在人民根本利益基础上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对现实的批判与反思中建立的,根基在于实践,实践论的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根本的思维方式。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科学地理解、分析我们所处的时代和面临的现实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20.
《学哲学用哲学》一书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科学内涵,诠释了在当代中国推动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原则,指明了在当代中国推动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主要路径,是一部推动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