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笋 《大观周刊》2012,(27):45-46
群体性事件是当今中国面临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此非常重视,要求地方党委政府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处置这类事件,切实有效地解决好人民群众需要解决的问题,以防发生社会动乱。公安机关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处在群体性事件处置的第一线,也是处置群体性事件最重要的应急处置力量,因此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的力量,研究公安机关对群体性事件的应急处置策略对于新时期社会稳定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唐炜 《大观周刊》2011,(21):31-32
政治合法性就是社会公众基于某种价值和规范而对政治系统产生的认同和忠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物质财富迅速增加,但是众多复杂的社会问题也随之发生。随着改革的逐渐深入,社会结构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各种利益矛盾逐渐凸显出来,各种群体性事件不断频发,政府面临着严重的合法性危机。本文将以2009年6月发生在湖北石首市的石首事件为基本案例,试图从政治合法性为切入点,讨论中国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影响以及政府处理群体性事件暴露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
《瞭望》新闻周刊不久前刊发了一篇题为《应对“网上群体性事件”新题》的文章,文中谈到:“受访的基层干部将处置‘网上群体性事件’的手段缺乏概括为‘三个进不去’:对网络,基层党组织‘进不去’,思想政治工作‘进不去’,公安、武警等国家强制力‘进不去’。”为什么进不去?即使他们都进去了,网民能够如他们所愿而“静声”吗?就此话题本刊记者专访了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他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有自己独特的解读。  相似文献   

4.
高滢骐 《大观周刊》2012,(46):76-76
x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发生成为近些年我公安机关稳护社会稳定工作的顽疾,甚至威胁到党和国家的政治统治,研究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对策具有现实的必要性。诚然,群体性事件是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产生的利益矛盾及其博弈过程中发生,解决它需要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同时,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需要一个特定的国家和社会的背景,运用政治学知识,从国家发展角度解读群体性事件。对于根治群体性事件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民公安大学。  相似文献   

5.
叶利明 《新闻世界》2014,(3):186-187
近年来,利益格局的急剧变化导致社会矛盾冲突目趋复杂化,全国各地不断爆发各种类型的群体性事件,对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成为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本文从信息传播的角度出发,分析群体性事件在新媒体环境下呈现出的新特征,并提出了一些应对此类事件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的社会转型,各种突发事件乃至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而每一个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都经过了长时期社会不满情绪的酝酿,是众多社会不公平事件没有得到合理处置的结果。有些突发事件因为没有造成重大的社会影响,没有得到政府和大众传媒的关注。但是没有得到有效疏解的社会情绪却在人们中间潜伏起来,强化着集体记忆,加深着刻板印象。因此,对这些事件的重视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网上群体性事件是由某些社会矛盾或典型事件引发的.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通过网络自发聚集起来.针对或借助该事件发表看法、宣泄情感或表达诉求的一些事件。网上群体性事件能彰显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推进我国社会民主进程.也能对某些相关个人或政府部门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因此,政府要重视并科学应对网上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8.
李雅红 《今传媒》2014,(5):42-43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由城市发展和社区建设所引发的公共冲突问题不断增加,其中邻避冲突问题最为突出。本文在界定邻避冲突概念的基础上,以2012年发生的什邡、启东、镇海群体性事件为例,深入分析邻避冲突的网络舆论传播特点。这种基础研究,有利于人们以更加开放、严谨的态度对待邻避冲突中的网络舆论,更好地进行监督引导工作,从而促进环境公民社会和环保公共领域的浮现与生成。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否进入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所谓的"风险社会"?如果从中国2003年以来突发公共事件频发的社会现实来看,似乎如此.据中国公安部颁布的数据,2005年全国发生群体性事件7万起,到2007年群体性事件已达8万起,2009年则超过十万起.以2003年"非典事件"为肇始,中国连续几年来突发事件频起(包括群体性事件),大多涉及公众利益,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有些事件甚至酿成较大社会冲突,影响波及海外.  相似文献   

10.
史育华 《大观周刊》2012,(49):113-113
本文认为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政府-政策”的诱因。所以,基层政府工作规范化、政策执行科学化成为了解决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核心要素。本文立足于村群体性突发事件前后的政府行为及政策执行措施探寻了新农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化解框架。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4,(7):13-16
信息传播是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应对、处置中的重要环节,它往往决定着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最终走向,而政府传播能力的提升是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点之一。本文将以环境群体性事件为例,分析政府传播策略中的效果期待与控制,政府传播中传受者的互动,阐释如何提升政府传播能力以应对环境群体性事件,并促进政府环境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在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过程中,新闻媒体通常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能否灵活、恰当地运用报道技巧,将对事件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认真研究群体性事件的报道技巧,不仅有助于群体性事件的解决,发挥舆论宣传导向作用,维护社会稳定,而且能够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从而赢得人民的理解和信任。  相似文献   

13.
谢佳沥 《新闻世界》2011,(12):112-114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群体性事件在频繁发生的同时也呈现出一些新形式和新特点,其中微博在群体性事件中的频频“现身”就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但长久以来,人们大都将目光集中于微博在群体性事件中的负面作用和影响。而笔者认为,只要应用得当,微博一样可以成为政府化解群体性事件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在群体性事件的舆论引导中,政府与传统媒体的博弈历程与策略,认为其中经历了三个阶段:政府对媒体进行控制、政府对媒体进行管理、政府与媒体进行合作.本文认为正是这三种博弈策略导致了政府对群体性事件的三种认知:“受害型”危机认知、“事故型”危机认知和“错误型”危机认知以及媒体对群体性事件的三种报道框架:蛊惑与教唆框架、去语境化的事件过程框架、高度语境化的社会冲突与怨恨框架.  相似文献   

15.
群体性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群体性事件频发的现实背景下,政府信息公开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与极为紧迫的社会意义。国外学术界研究主要集中于群体性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内部机制,政府、媒体与公众的互动,法律解决机制,现场处置原则与策略等角度;国内学术界研究则从社会学、管理学、法学、心理学、传播学等角度展开。其共同缺陷主要是重视程度不够,研究内容不够深入和具体,较少从公众参与视角与信息资源管理学科视角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6.
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及其舆情研究现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临 《东南传播》2010,(7):26-28
网络群体性事件因其对中国社会的深刻影响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和学界非常重视的研究课题,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舆情也已成为观测我国社会舆情的一个重要窗口。本文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基础理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形成与其网络舆情的关系、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及其舆情引导的角度对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及其舆情的研究现状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立足于危机传播理论,以晋宁"10·14"事件报道为研究个案,从报道形式、主题框架、事件归因、新闻来源、报道基调、危机传播模式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媒体在农村群体性事件议题上的媒介表达状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媒体优化群体性事件报道、提升其深度效能的策略路径:应注意进行事件潜伏期的环境监测和危机预警报道;加强危机蔓延期的沟通协调功能和恢复管理期的社会反思功能;注意把握报道分寸、建设性地进行舆论监督;尤其是在农村群体性事件报道的法治价值取向上,还应加强对农村群体性事件的行政法反思、多元主体利益关系分析等。最后对媒体建构下的施工方和地方政府危机传播管理策略问题作了一定反思。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14,(19):49-53
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新的政治环境催生了舆论工作的新变化,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相生相伴,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作为舆情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社会矛盾和热点问题积聚的突出反映。传统网络和微博平台作为快速发展的舆论思想阵地,形成的"民生舆论场"影响着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决策。在4G移动互联网时代,政治环境与媒体的移动趋势催生了群体性事件的应对与舆情监控的新需求,已显现出了网络舆情的物质载体由PC转向智能手机,内容载体由图文转向视频,内容平台由社交化网络媒体转向视频社交移动APP终端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19.
网络拟态群体性事件是我国在现阶段互联网新技术革命时期出现的独特社会现象.网络在中国所显现的政治功能越发明显.由于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矛盾尤其是群体性事件高发期,网民数量激增,网民参与热情高涨,所以研究网络拟态群体性事件现实意义有助于提高我国政府社会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20.
王平  宋思邈 《今传媒》2016,(9):26-29
近年来由农地冲突、拆迁补偿纠纷等引发的农村群体性事件多发、频发,其背后折射出农村法治的严重缺失与不足。法治为公正、理性与有序地解决农村群体性事件提供了最佳途径。本研究以晋宁“10·14”事件报道为例,主要考察分析媒体对农村群体性事件报道的媒介表达状况及法治进路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媒体优化农村群体性事件报道、提升其普及法治精神、助推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等深度功能的策略路径,如在农村群体性事件报道的“法治价值取向”上,还应加强农村群体性事件的行政法反思、多元主体利益关系分析、以及化解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法治思维路径探讨;在危机传播模式上,还应加强蕴含“可辩驳性”法治思维的“双向式对称模式”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