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怀涛先生的《读书有方》一书蕴含了丰富的读书观和阅读方法论,文章从家庭阅读、校园阅读、阅读方法、"读书诗"等几个方面论述此书的主要阅读理念,并感悟张怀涛先生提出的大家盼望着的"全社会人人读而不知、天天读而不觉的常态之日".  相似文献   

2.
书香墨香是一种有别于法国香水之香,它从小到老熏染着我,还将伴随我以至终生。所以我说,我的一生,除了读书之外,还是离不开书——既撰文著书,也编书出书。学习、工作,都是与书为伴。就读书而言,在普遍实施义务教育后,应该说(至少从理论上说)书是人人皆读的。但就以接受教育在学校读书而言,亦既可是主动的,也可是被动的——不是有所谓之“厌学生”么?虽然被动读书的不仅是“厌学生”。离开学校后,更未必人人仍然读书。真正能毕生手不释卷的,还有知之者、  相似文献   

3.
“校园书香阅读文库”一套12册出版面世后,立即得到多方关注和好评.其中《读书有方》一书是以“读书”为主题的随笔、散文和讲演稿的集成,旨在弘扬阅读的人文精神,意在启发青少年的读书兴趣.《读书有方》立意构思巧妙,在“阅读环境”“阅读多重价值”“阅读方法”等方面的阐述凸显了其专业价值,对培养大众的阅读情意、优化阅读方法、提升阅读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书与学校、书与学生都有着密不可分的缘分。老师教书,学生读书,学校为教学订购书也成为一种不变定式。总之,书是教之本、学之本,学校不能没有书,离开了书学校教学就无法正常运转了。从市场的角度说,学校是一个图书消费大市场,学生是一个庞大的固定的图书消费群体,学生用书消费占据着我国图书消费总量的70%左右,正是由于学生读书要买书,老师教学要买书,学校负责统一订购书这个不变的定式和消费规律,学校被当成了市场,成了众多书商争夺图书业务的“主战场”。各路书商都在割学生用书这块“肉”。由于学生用书需求量大,各路书商都在盯着这个市…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说:“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实际上,无论是青春年华的学生时代,还是戎马倥偬的战争岁月,抑或日理万机、领袖群伦年代,他都嗜书如命,手不释卷,以书为伴:书以伴行,书以伴眠,甚至书以伴厕,直到临终前夕仍在索书,一生读了难以数计的书。就毛泽东读书来说,在20世纪中国和全世界的革命家和政治家中,实难有出其右者。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4月2日"国际儿童读书日",4月23日"世界图书日",四月似乎是一个与书有缘的月份。而对四川什邡蓥华八一学校的孩子们来说,2013年的四月更是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学校开展的"校园读书月"活动让他们前所未有地亲近了那么多的课外书,更在4月8日这一天,迎来了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品成、彭学军、汤汤和德国图书信  相似文献   

7.
赵畅 《图书馆》2002,(3):94-95
忆起宋人程颐有语 :“外物之味 ,久则可厌 ,读书之味 ,愈久愈深。”书人若能赏得读书之味 ,怕是进入读书的境界了。何谓读书味 ?乃甜酸苦辣是也。读书 ,恍如“打开了一扇扇新的不知道的世界的窗户” ,展现在书人面前的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 ,于是书人到底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 ,吸吮着极顶新鲜的空气 ,始翕张思想的翅膀。书人每每如训练有素的别动队 ,穿插自如 ,干练迅捷 ,屡有出人意表的战果。而一旦读到智识之外、境遇之外、宠辱之外 ,书人则心无羁绊 ,回归本性。臻于此境 ,书人能没有甜滋滋的意味 ?读书 ,有时难免遭遇意想不到的尴尬。当书…  相似文献   

8.
晁公武是宋朝著名的藏书家、目录学家,一生与书为伴,涉猎广泛。本文通过对其读书生活、读书目的和读书方法的分析,探析其读书思想。  相似文献   

9.
李峥 《大观周刊》2012,(52):289-290
培根句名言几乎众所周知,那就是“读书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它把书对人的影响力、对人的心灵塑造说得形象而深刻。苏霍姆林斯基也曾十分深刻而又富有诗意的指出,一个不读书的社会就是一座牢狱,一个不读书的人就如生活在这种牢狱之中。可见,阅读对于青少年是十分必要的。就教学工作本身来说,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的智力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0.
对高校图书馆在校园读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我国高校校园读书活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阐述了高校图书馆在校园读书活动中主导地位确立的优势,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在校园读书活动中主导地位确立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我自来读书很杂,算不得“纯儒”。学生时代,读书出于兴趣或为满足求知的渴望,还不曾与“稻粱”之谋挂钩,自信开卷有益,加以无人指导,结果是“拣在篮里就是菜”,什么书都看。历史演义也是我喜欢看的一种书,上至封神,下至民国演义,凡是能找到的差不多都看过。现在辽宁少儿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近  相似文献   

12.
读书杂感     
重温鲁迅先生的《读书杂谈》,觉得读书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旁征博引、韦编三绝、挑灯夜读。那辛苦自不待言。而读什么书。用现在的说法。是哪些书“必读”,哪些书“不必读”,做得很好也不容易。  相似文献   

13.
《今传媒》2010,(12):1-7
"书籍本身不可能改变世界,但是读书可以改变人生,人可以改变世界。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这是温家宝总理对全社会的谆谆告诫。今年5月22日至6月22日,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文明办、陕西省新闻出版局联合省上26个部门,在全省深入开展"三秦书月"全民阅读活动。读书月以"书香浸润三秦、阅读改变人生"为主题,以"书香机关"、"书香校园"、"书香企业"、"书香村镇"、"书香社区"等为板块,以名家讲书、捐书赠书、优惠售书、农家书屋图书配送为主要内容,开展了覆盖全社会,惠及城乡广大群众的1100余项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全社会的读书热情,培养了广大干部群众崇尚知识、热爱读书的社会新风尚。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局长薛保勤在接受陕西省政府网、西部网访谈,现将部分访谈内容摘编刊发。访谈围绕"三秦书月"活动,对为什么读、怎样读、读什么做了阐述,对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同济大学学生会对本校大学生读书现状进行了一次调研,以了解目前同学们的阅读基本情况。结果显示,很多同学爱好读书,但不少同学表示苦于书多时间少,难以有效选取自己所需并真正有益的书籍。  相似文献   

15.
读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心读书,书给人以正气; 耐心读书,书给人以英气; 潜心读书,书给人以骨气; 热心读书,书给人以豪气; 悉心读书,书给人以灵气; 痴心读书,书给人以秀气;  相似文献   

16.
书,是人类智慧、社会文明的结晶与标志。衡量某一国家某一地区的文明水准,最有明显效力的尺度莫过于看人们读书、用书、写书的社会风气了。一环顾身处的社会现实,我真为书被冷遇而困惑乃至不平。请看这样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 有权者不读书——或者无心读书,或者无时间读书。书,难能通过权力的运用而有益于社会有钱者不买书——当今社会上的富有者,大  相似文献   

17.
梁永先生的《雍庐书话》引起了许多读书人的关注,已有好几篇文章热情地评介过,一些杂志也纷纷刊摘其中的名篇佳作。舒芜先生在《积极的文学结缘者》(代序)称此书“是地地道道的读书人的读书之话,一切都结合自己读书、求书、访书、得书、失书、爱书、忆书之事来谈。”若说到梁先生,我认为他确实是一位真正的爱书家(bibliophile),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藏书家(book-collector)。书在一般的藏书家手中可能沦落为一种炫耀性的资本,仅仅是一种藏品;而在爱书家眼里,书是朋友,读书是无声胜有声的交流,绝不会导致对书的崇拜(像佞宋主人黄丕烈那样),  相似文献   

18.
高秀萍 《大观周刊》2011,(38):147-147
曾几何时,校园里书声琅琅是我们的自豪和骄傲,更是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一种教学境界。“没有琅琅读书声的阅读课,没有每个学生充分阅读的阅读课,可以一票否决,不会是高质量的阅读课”,一位老先生的话令人振聋发聩。回首我们的语文课堂:课改之前常常用频繁的讲、问代替学生读书,课改之后又出现用频  相似文献   

19.
读书     
《军事记者》2009,(4):62-62
读书.当然必须是读好书.读能够滋养性灵、陶,钊青怀的好书,从中体味足不出户而神游天下的乐趣.这无疑是一种享受。古人黄庭坚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常读书的人性灵有赖于书卷的滋长。正所谓“书能香我不须花”,而后达到人书交融、书中有人、人亦是书的境界。日子一天天过去,新书放成了旧书.然而书这种物件与其他的不同,它会日久弥香,带着一种沉淀的意味,每次与它接触都会从心底涌起一种融融的温馨,似是故人来。  相似文献   

20.
读书类期刊具有宣传评介图书、指导阅读、启发思维的作用,是出版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有一批读书类期刊发展成熟起来,形成了期刊市场上一个独特的群体。一、目前读书类期刊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已有了好几种读书类期刊,如《读书》、《书林》、《书谱》、《书窗》等。进入90年代,书刊出版迎来了加速发展的时期,又诞生了一批新的读书类期刊,鼎盛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