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亦杰 《报刊之友》2008,(5):37-37
《南方周末》日前发表的《养老保险“一国两制”现象严重》一文,引起社会很大反响,特别是企业退休人员争相传阅、相互转告、热烈议论、好评如潮。这篇文章何以引起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  相似文献   

2.
张铭 《新闻窗》2007,(2):22-23
2005年,《京华时报》社长吴海民发表了《媒体变局:报纸的蛋糕缩小了》一文,在纸质媒体圈中引起诸多争议:报业的寒冬真的来了吗?报纸在30年后的某一天真的会消亡吗?曾经辉煌的“报人”称呼真的将渐渐黯淡吗?  相似文献   

3.
[你为什么不忏悔] 本年度,北大“才子”余杰发表《余秋雨,你为何不忏悔?》一文,文化圈内轰动。随后,有人炮制《余杰,你为何不忏悔?》一文相互狙击。至此,“你为何不忏悔?”成为某种文化隽语,在各大媒介流传开来。最常见的“文化审判”经常是这样的:你,为什么不忏悔?……不要,不要呀!,……我不要忏悔!……请给一个忏悔的理由先?……忏悔需要理由吗?……忏悔不需要理由吗?……需要吗?……不需要吗?……情节是结合余杰、余秋雨以及大话西游的格调调配而成。在忏悔与不忏悔,需要与不需要,姿态与资格,胆量与信心之间…  相似文献   

4.
获得“财产性收入”的前提是“有资可投,有财可理”,怎样在“创造条件”推动“财产性收入”增长的同时,走出富者更富,贫者恒贫的怪圈?[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陈升钧同志在去年第10期《新闻战线》撰写的《莫当“穷”记者》一文,分析了记者致“穷”的三条原因。那么,记者怎样才能由“穷”变“富”?我想谈谈三点感受。其一,想当“富”记者,脑子要勤。我们有些记者总是爱向报社领导要题目,自己不肯动脑筋。这种爱国省事,爱吃现成饭的状况不改变,记者是“富”不起来的。一个聪明的富有的记者,应该熟  相似文献   

6.
田苗苗  王冬梅 《报林求索》2012,(12):130-133
<正>公积金主要用于申请低息的购房贷款,并利用公积金进行冲还贷。这是对商业贷款的有利补充,对购房后手头不宽裕的年轻人来说有"减负"作用。在每个月工资条的"五险一金"里,公积金就是属于工资性质的"一金"。但对于"无产族"而言,公积金除了是账户中沉淀的数字外,只能看着有房一族享受低廉的公积金贷款。缴纳公积金会是"劫贫济富"之举吗?怎么花才物尽其用?为什么要缴公积金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公积金管理条例》,住房公积金是指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  相似文献   

7.
陈升钧同志在去年第10期《新闻战线》撰写的《莫当“穷”记者》一文,分析了记者致“穷”的三条原因。那么,记者怎样才能由“穷”变“富”?我想谈谈三点感受。其一,想当“富”记者,脑子要勤。我们有些记者总是爱向报社领导要题目,自己不肯动脑筋。这种爱图省事,爱吃现成饭的状况不改变,记者是“富”不起来的。一个聪明的富有的记者,应该熟悉和了解党的方针政策,熟悉实际情况,肯动脑筋,勤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8.
世界上邦国林立,为什么富的那么富,穷的那么穷?五六百年前,欧洲和中国是当时世界上两个最发达的经济文化中心,而在随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为什么这二者之间拉开了越来越大的差距?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曾先后称霸于全球,而它们的帝国为什么会逐一衰落?二十世纪后期,为什么亚洲的一批国家能够急起直追,而另一些却陷入“穷者愈穷”的境地? 《国富国穷》作者是知名史学家和经济学家,他以史学的眼光,本着理性的态度,避开单纯的经济分析和经济理论框架,把地理、科技、哲学、宗教、国际政治、传统文化等因素揉和在一起,通过几百年来的大量实例,对世界各国的贫富兴衰作了多层次的论述,探讨“富国”与“穷国”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陈兆祦先生在《档案管理》2004年第3期上发表的《谈谈“文件论”》中的一些观点进行商榷,提出了四点疑问:1.文件与其他信息记录材料(或称文献)的区别是在于制作或形成信息记录材料的目的的不同吗?2.“保存备查的文件”都是档案呈?3.档案与文件有没有本质区别?4.文件能包含档案吗?  相似文献   

10.
“防患未然”意思是在事故或灾害发生之前就加以防备.语本《周易·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例如宋·周必大《王仲行尚书札子》:“然抑兼人而举其偏,防患未然,最为政之要务.”明·马文升《添风宪以抚流民疏》:“臣闻防患于未然者易,除患于已然者难.”李劫人《大波》三部七章:“为了秉承大人意旨,防患未然起见,所有来信,全予销毁,无一字漏出.”钱锺书《围城》六:“师生恋爱是有伤师道尊严的,万万要不得,为防患未然起见,未结婚的先生不得做女学生的导师.”  相似文献   

11.
“当兵的,你不守信用,你不等我了?”“你以为我穷、不好看,就没有感情吗?我也会的”。 曾经风靡中国这段墨西哥电影《叶塞尼娅》和英国电影《简爱》的配音台词在不停地循环播放着,曾几何时,这个声音的主人李梓是多少现在中年以上观众最美好的成长记忆。如今她安静地躺在白色的菊花围绕的棺床上,不再有任何声音。  相似文献   

12.
我看“文化就是力量”说的依据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王志敏读了朱光烈先生所写《“知识就是力量”吗?》一文以后感到很高兴,精神上为之一振。朱先生在文中提出并论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关涉甚广的、而且是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可以从该文发表后该文的主要观点...  相似文献   

13.
张光斗、杨对《“知识就是力量”吗?》的批评本刊今年第一期发表了朱光烈先生的谈话录《“知识就是力量”吗?》,之后,北京《中华读书报》和上海《新民晚报》等报纸报道了谈话录的、王要观点。再后,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光斗和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杨先后致函《中华读书报》和...  相似文献   

14.
司若 《传媒观察》2006,(1):14-15
回顾刚刚结束的2005年,中国电视媒体的竞争格局从内容到传输和落地发生了系统性的变化。平民代替明星成为娱乐节目主角;卫视落地竞争激烈,电视台之间“劫贫济富”的新格局在逐渐形成;数字电视在受到政策支持的同时,遭遇到来自卫星电视、网络电视以及手机电视的三方夹击;而网络电视则处在难以确定模式的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5.
田文清同志在《图书馆杂志》1990年第3期上发表的《“四大著录”纵横谈》一文(下称田文),从传统著录的基本著录和辅助著录谈到标准著录的基本著录和辅助著录,读后获益匪浅。但对其中的某些观点,笔者不敢苟同。下面结合国内现行的几部《图书馆目录》教材,谈谈自己的管见。  相似文献   

16.
王茂跃先生在《对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评价不宜过高》一文(以下简称王文)中提出:“该理论对我国并不适用。”①我们认为,王先生的意见是值得商榷的。本文拟就此谈几点粗浅的意见,以就教于王先生。一、我国没有“半现行文件”吗?王文认为:“为什么说文件生命周期理论...  相似文献   

17.
《新闻传播》2006,(10):43-43
《传媒天地》2006年第3期发表司马童的文章《烟草“开门红”是谁的喜报》。 文章说,一边是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烟草的规定在艰难地前行,一边却有烟草“开门红”的“事迹”在媒体上“闪亮登场”。是媒体不明白对于公众来说,烟草“开门红”的报道还不如烟草“开门黑”的报道更具有社会效益吗?  相似文献   

18.
书籍是人类文化知识的宝库,记载了人类的认识和实践的成果。古今中外学者志士的卓有建树,大多是靠着读破万卷书而成就的,集理学大成的朱熹说"盖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是最便利最经济的求知方法。王安石在他的《劝学文》中,曾经诗化地阐述了阅读作为精神产品的消费和再生产活动,具有"读书不破费,读书利万倍。窗前读古书,灯下寻书义,贫者因书富,富者因书贵"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天气最炎热的时候,笔者总能在一些报刊上见到“七月流火”一词,大都把“流火”理解为天气极热。如武汉某报就曾在去年盛夏发表《七月流火空调销售看好》的消息…… “七月流火”语见于《诗经》中的《七月》一文:“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里的“七月”指夏历七月;“流”是“下行”的意思;“火”则是星宿名,或称“大火”,也就  相似文献   

20.
认真拜读《新闻记者》第7期后,我有几点想法。 本期“切磋堂”所载的两篇文章,观点与贵刊先前发表的文章观点正好相反,贵刊能创造这样一种让同行交流不同意见的宽松环境,的确很棒。尽管我并不赞同程薄技同志的观点。 我认为,贵刊第7期有两篇文章的标题不妥:第43页《布拉特何许人也》一文,作者是反对采编人员采用这—欠礼貌的标题。因此,标题后应加“?”,以示反问。而《三大晚报要闻版如何选用新华社电讯?》一文,是分析、归纳《新民晚报》、《扬子晚报》、《羊城晚报》选用新华社电讯的做法和特点的,此处的“?”似乎多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