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向吉艳 《大观周刊》2012,(39):131-13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这句话表明,作文是现实生活在学生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也就是说写作活动是写作者面对外部世界即生活的召唤,倾注自己的真切情感,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着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3.
周国俭 《大观周刊》2012,(23):175-175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传情达意的载体,“诗言志”、“言为心声”、“文以载道、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自身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甘建红 《大观周刊》2012,(39):313-313
在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大潮中。广大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方法、思路,使我们的教学水平大大增强,新的《普通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书面表达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蔡加培 《大观周刊》2011,(24):45-45,47
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完整的直觉,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培养语感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从感情朗读、联系生活、品词析句、启迪想象四个方面培养学生语感。  相似文献   

6.
和岩 《大观周刊》2012,(44):142-142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在总目标中又要求在阅读方面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可见语感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语文的学习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语感的形成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就学不好语文。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切实加强语感训练。  相似文献   

7.
祁淑芳 《大观周刊》2011,(44):176-176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中十分强调语言的积累,并且对此进行了量化的规定。苟子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可见,积累对于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平时成绩的语文教学中,我从以下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  相似文献   

8.
以宣传语文规范化、传播语文知识为宗旨的《咬文嚼字》丛刊自今年1月问世以来,在读者中引起了热烈反响。近半年来,该刊收到了一万多封来信,读者充分肯定了丛刊的办刊方针,称赞她是“文化的清道夫”,“犹如空谷足音”,像一块磁铁一样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丛刊也得到了新闻界的大力支持,到目前为止,已有30多家中央和地方报刊报道了丛刊出版的消息,其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等还发表了评论。上海电视台摄制了专题节目。《人民日报》刊登的《“咬文嚼字”感言》一文中说:“希望报刊社、出版社、电台、电视台以及一切与语言文字工作有关的部门,将《咬文嚼字》作为某些业务人员的业务学习材料,人手一册,持之以恒。倘能如此,扭转出版物和社会上语言文字混乱的局面,就大有希望了。”  相似文献   

9.
黄斯兰 《大观周刊》2012,(4):242-242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教学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着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下面,笔者就如何培养初中生良好的语文习惯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0.
张艳琼 《大观周刊》2012,(9):188-188
教育部在2001年所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充分说明了阅读教学在学习语文中的重要地位。《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了小学生朗读的目标要求:逐步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学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  相似文献   

11.
张艳琼 《大观周刊》2012,(15):159-159
教育部在2001年所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充分说明了阅读教学在学习语文中的重要地位。《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了小学生朗读的目标要求:逐步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学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  相似文献   

12.
杨晓宁 《大观周刊》2011,(49):96-96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3.
陈巧茹 《大观周刊》2012,(37):336-336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事实上。  相似文献   

14.
薛新海 《大观周刊》2012,(6):188-188
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事实上,这是语文教学中长期以来不被重视的一个问题,过重的政治色彩和复杂的知识体系使得语文教学索然无味;而能将语言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一种积极、愉悦的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不失为一块沃土。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呢?  相似文献   

15.
赵梅 《新闻世界》2012,(4):239-240
写作是作者运用书面语言表达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感受的一种心智活动过程,是一系列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可见,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然而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发现学生们一谈到写作文,他们都很害怕。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消除学生对写作的恐惧心理,使他们愿意写作,乐于写作呢?这正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所感到最棘手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16.
刘东霞 《大观周刊》2011,(34):184-184
一、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必要性 语文教学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传播和发扬,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通过语文教学,可以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该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7.
陈文莲  田海 《大观周刊》2011,(10):266-26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使之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相似文献   

18.
李惠敏 《大观周刊》2012,(19):215-216
《语文标准课程》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这一方面强调了学生习作的自我个性表达,另一方面也强调了习作应关注现实,注重交流。要让孩子爱上习作,会写作文,就必须有一定量的积累,从阅读和小练笔上都要有所积累,因此必须有充足的时间保证。  相似文献   

19.
王云江 《大观周刊》2013,(3):100-10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资源和机会中必须要有学生和老师的参与.才有它存在与升华的意义和价值。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20.
吴丽娟 《大观周刊》2012,(24):299-299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学生的学习潜能是与生俱来的,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综合性学习,就意在“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及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具体的要求是:“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沟通课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学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