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8 毫秒
1.
现在,社会声誉已日益成为判断现代大学综合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它主要由大学的学术声誉、社会对学生的评价、新闻媒体评价、国家声誉等指标构成。良好的社会声誉可以成为大学的无形资产,进而显著增强大学的竞争优势,提升大学的竞争地位。因此,培育和维护自身社会声誉是现代大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声誉管理:大学发展的新课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大学之间竞争的加剧,大学声誉管理成为大学发展的一个新课题。大学声誉是大学精神、大学行为、办学条件、社会贡献等大学身份识别要素在社会人群心目中产生的认知结果和情感反应,它在大学的发展中发挥着市场信号、机会平台和安全网的作用。因此,界定和探究大学声誉的内涵、形成机理及功能,为创立和维持大学声誉提供合理建议,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大学无形资源的竞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育资源概念的外沿进一步拓宽,内涵更为深化。大学教育资源已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形态的人力、财力、物力等有形资源,也涵盖了无物质形态但对大学的运行、发展具有极大价值贡献的无形资源——现代大学制度、大学文化和社会声誉等。与人力、财力、物力等大学竞争的基础性资源相比,大学的制度、文化和声誉等无形资源是大学内在价值的依附与体现,在大学竞争中具有有形资源所无法体现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声誉是表征大学质量的一种符号,也是大学发展的重要资本。伴随排名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出现,声誉这种主观认知逐渐被纳入大学排名的指标体系并被赋予了可以测量且可以计算的“客观属性”。经过百年的发展,声誉指标以不同形式存在于现代大学排名体系之中。大学排名中的声誉指标增加了大学排名的合法性,提高了大学排名的有效性,促使大学重视声誉建设。但与此同时,声誉指标使用中存在诸如指标设计缺乏科学依据、声誉调查中存有偏见以及引起大学竞争异化等主要问题。为了更好地发挥大学排名中声誉指标的作用,各利益相关者需要善用声誉指标,这既需要排名机构和所有利益相关者在沟通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程度的共识,也需要各方的集体行动。  相似文献   

5.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际化以及教育需求的多样化,现代高校之间的竞争已日益从“粗放型”的数量、规模的竞争。转为“集约型”的以质量、品牌和特色为特征的声誉竞争。社会声誉问题已成为高校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动力因素。良好的社会声誉的形成,需要高校内部多重因素的相互协调。文章认为,借助西方现代声誉理论的理性认识,完全能够找到培育高校良好社会声誉的理想之路。标准声誉理论、声誉交易理论、声誉信息理论、集体声誉理论等在实践中极具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大学学术声誉评价已经成为目前世界几大知名排名体系的核心所在。本文基于声誉评价在现代大学评价中的地位,指出我国目前大学排行榜中的声誉评价存在不足。并通过分析国外两大排名系统——《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全球大学排名、《泰晤士报》高等教育排名的学术声誉评价的基本过程,总结了国外声誉评价在理念和实施上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7.
高校声誉管理是指高校为了建立、维持与社会公众的信任关系,创建和维护高校声誉的一切活动的总和及整个过程,它对高校的发展,乃至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高校的声誉管理可以从对内和对外管理,在观念、制度、危机处理、声誉投资等方面采取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8.
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学校声誉”指标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目前所进行的“学校声誉”排名不符合中国国情 自1999年网大开展大学排行榜进行“学校声誉”排名以来,至2004年底止,已有5家评价机构对大学进行了“学校声誉”调查并排名,其中两家只进行了“学校声誉”调查排名,三家既进行了“学校声誉”调查排名,又同时发布学校综合排名。从三家既进行“学校声誉”排名又进行学校综合排名的结果看,声誉排名与综合排名的一致性相差甚远。  相似文献   

9.
大学社会声誉是一个极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基于文献综述可知,大学社会声誉的评价、效应、形成及其影响因素是该领域的中心议题。近年来,从利益相关者互动、品牌传播学、组织行为学等视角展开的过程研究取得了许多创新性成果。国外研究进展启示国内学术界亟需通过系统探索并结合本土情境,加强理论与实证研究,对大学社会声誉的形成机理展开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0.
声誉是高校重要的无形资产,声誉风险不仅对高校获取社会资助,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生源质量、毕业生就业状况,以及高校化解危机等高校事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制约作用,还对高校传统的管理体制与模式提出挑战,高校应在战略层面科学定位声誉风险,在管理层面构建声誉风险管理框架,在保障层面强基固本提升大学声誉,以适应声誉风险管理的需要进行管理模式创新,从而维护和提升大学声誉.  相似文献   

11.
打造品牌提升教育类期刊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柏生 《高教论坛》2007,(4):189-191
本文分析了教育类期刊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树立精品意识;突出特色,发展优势;科学确定读者定位,增强读者互动;人才强刊,重视队伍建设等几条打造教育类期刊品牌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高校的声誉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高等教育改革引发了教育领域的竞争,尤其是高校扩招与教育战略的转移,使我国教育领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高校的竞争也由初期的数量、规模竞争逐步转入深层次的声誉竞争。因此,加强新时期高校声誉的培养和维护,对增强我国高校的竞争力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3.
教师声誉管理:高校管理者的一个思考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护良好的职业声誉应是当代高校教师从事职业活动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尽管目前建立我国高校教师声誉管理机制仍面临许多困难,但扭转高校教师声誉不断下滑的趋势既有必要也有可能。为此,应强化三方面的措施,即:政府层面的利益推动与社会主流舆论的正向引导;高校管理体制的优化和对教师职业行为的规约;教师自觉履行职业责任与良心自律。  相似文献   

14.
知名度、美誉度、定位度:学校形象的评价指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校形象是指社会公众对学校的总体认识和评价。知名度、美誉度和定位度是评价学校形象的三个指标。  相似文献   

15.
我国民法相关司法解释对死者名誉问题的规定与司法实践出现了不一致,学界有人主张保护死者“名誉权”的观点与民法的民事主体理论有冲突,我们认为法律保护死者名誉,并非保护死者的名誉权,而是保护死者在生前就获得的、形成的社会评价,以及由此带来的名誉利益,即死者的近亲属以及社会的利益。侵害死者的名誉,其诉讼主体应为死者的近亲属;侵害行为可能损及社会公共利益时,人民检察院可以原告身份提起公益诉讼。  相似文献   

16.
构建商业银行声誉风险预警体系是加强声誉风险管理的主动性措施,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特点和管理要求,探索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预警指标、管理方法和应对措施,是当前各家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在“互联网+”时代,声誉越来越成为高校之间竞争与高校评价的关键因素。已有的高校社会声誉评价侧重主观的定性评价。因此,本研究尝试采用定量评价方法,以高校社会声誉内涵为基点,从高校社会声誉生成机制出发,构建一套量化测度高校社会声誉的指标体系,并以我国104所公办本科院校为实例,验证了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效性。研究结果可为完善我国高校评价体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探悉了商誉权的本质和商誉侵权中新闻媒体的责任认定问题。认为商誉权主要是财产权,与名誉权差异明显;我国立法上将新闻媒体侵犯商誉权的行为法定为名誉侵权,这不利于新闻媒体舆论监督权的行使和商事主体商誉权的保护;新闻媒体的商誉侵权行为有其特定构成要件,但司法实践中,无论追究侵权媒体的刑事责任还是民事责任,均应考虑舆论监督权和商事主体商誉权的平衡。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有关侵犯死者名誉的案例时有发生,虽然对于死者名誉需要保护这一点少有异议,但有关保护死者名誉的理论根据却众说纷纭.死者名誉利益的保护和民事权利能力的关系,是首要的且无可回避的问题.保护死者名誉利益而不是权利的提法与民事权利能力理论和其他基本民事制度存在逻辑矛盾.笔者同意名誉权说并提出其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