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文学史中一部继往开来的伟大著作,它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形式,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传记文学的开山之作。《史记》中成功地描写了众多形象鲜明的社会下层人物,诸如刺客形象、商贾形象、女性形象、医者形象等,研究这些下层人物形象,有助于认识《史记》的伟大价值,了解《史记》所反映出的社会状况。《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具有多样性,对后代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史记>所记录的女性人物中有一组母亲身份的形象,这些母亲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充满智慧仁爱的传统母亲.政治漩涡中异化的母亲和在情欲中迷失的母亲.她们形成了中国文学里最早的母亲群像,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定型和后世的文学创作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由于司马迁处于逻辑性思维高度发达的时代,因此《史记》中据实而录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渗透着他对当时社会的深刻观察和认真反思.《史记》记载的许多历史人物往往成为一类高度的典型;它所展示的历史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则因其体现了社会的本质和生活的必然而不断在历史上重演、复现.《史记》提出了大量的带有普遍性的社会人生命题,因而它超越了实录的历史和形象的文学而步入了哲学的境界,呈现出象征主义色彩.司马迁记载历史人物时在实录的基础上对之进行了清醒的选择,这体现了《史记》象征主义的自觉意识.同时司马迁对历史现象的悲剧主题体会尤深,这就使《史记》的象征主义具有了悲剧色彩.《史记》象征主义的方法学价值正是在记叙和观照中得到了体现.  相似文献   

4.
《史记》对人物使用了以类相从、连类相及的编排方法,其悲剧共性极为突出.但如果仅此而已的话,《史记》作为一部史学巨著是无法同时被视为文学经典的.塑造了大批栩栩如生的文学典型形象,正是《史记》突出的文学成就之一,而这源于司马迁很好地把握住了人物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史记·滑稽列传》是司马迁为下层士林所写的传记之一。本文对司马迁作《滑稽列传》的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战国士林的价值观”影响了司马迁的平等观,同时也提出了滑稽人物“谈言微中”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6.
《史记》中人物具有强烈的价值诉求,因而《史记》的内容充满了追求永恒价值的渴求,激励人们追求生命的理想境界。关注人物的"价值生活",反映人物的"价值诉求",使《史记》具有了丰厚的价值和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史记》是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记录了许多英雄人物,他们在历史的舞台上有所作为。同时,司马迁也关注下层士林的生活。《滑稽列传》是描写下层士林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篇,以淳于髨、优孟、优旃三个身份卑微、行为搞笑的滑稽之人为例展示出其能言巧辩,劝君进言且有功于国的道德型喜剧人格,在七十二列传,甚至《史记》全书中是独特的一篇。司马迁为其立传,一方面从滑稽人物形象的共同特征中感受到滑稽人物"言谈微中"的价值所在,另一方面是在对滑稽人物的描写中倾注了自己深重的身世之感,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晓云《绿野之城》中的小说,塑造了性格鲜明、生动形象的现代女性群像,她们强烈的女性意识与传统的女性形象迥然不同.本文以这些女性人物为研析对象,从强烈的生命主体性、对自身潜力的不断挖掘、对理想生活的不懈追寻和对现代社会病相的深切体悟与无力对抗等方面,对其中的现代女性意识进行解读,以探析《绿野之城》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9.
汉高祖刘邦是一位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他的形象首次出现在《史记》的记载中.在元散曲家笔下,刘邦形象的一些方面得到了展现,在肯定刘邦功业的基础上,暴露了他德行上的问题以及屠杀功臣的事实.元散曲家将散曲中的刘邦形象作为自我表现的载体,他们选取的这些角度实际上蕴含着他们自己的价值取向,即对统治者的质疑、对功名的厌弃和对归隐的向...  相似文献   

10.
以《史记》所写人物、事件为题材而改编的戏剧很多,仅《史记研究资料索引和论文专著提要》(杨燕起、俞樟华编)中,所收和《史记》有关的戏剧篇目就有233部.这些戏剧,对《史记》中所写人物、事件,有的做了改动,有的稍加改动,有的几乎不做改动(按《史记》中的情节框架设计结构,把《史记》中人物的语言直接用作唱词或对话).这种现象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史记》的内容丰富生动,为后世的戏剧创作提供了大量的历史题材;二是《史记》中所写的人物、事件有明显的戏剧性特点,易于改编成戏剧.在这两者中,后者更是主要的原因.《史记》的戏剧性特点,主要表现在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戏剧性的情节结  相似文献   

11.
敦煌本《捉季布传文》的故事原型来自《史记》、《汉书》中的季布故事,由于时代的变更,社会的发展,文体文风以及受众视角的转变,使得季布故事在流传中不断加以丰富,至唐代敦煌变文其情节更加完善,人物更加丰满,不仅一改汉代史传文学简略质朴的叙事风格,而且整体变化尤为明显。探讨《捉季布传文》对《史记》中季布故事的拓展,进而探究唐代俗文学的创作视角。  相似文献   

12.
从史学角度分析,《史记》中的口述史料不仅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而且使历史记载更加细节化,使论据坚实充分;从文学角度分析,口述史料使历史记述更加生动形象.分析司马迁记载口述史料的原因,从客观上讲,既是对传统史学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汉代史料匮乏的有力补充;从主观上讲,是对民间文化的重视,是“成一家之言”的必要践行.  相似文献   

13.
《史记论文》初刻于康熙二十五年,是清代第一部《史记》评点专著.《史记论文》指出:《史记》叙事或有虚构成分,节奏多变;《史记》写人注重轶事生色,语言富有个性化,角度多变.《史记论文》的评点,突破了传统史学话语的桎梏,彰显了《史记》的文学意义;《史记论文》的评点,借鉴了金圣叹在小说和《史记》方面的评点成就,突破了明代《史记》评点以章法、句法、字法为核心的分析范式,为后代的《史记》评点和批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叙事照应方法缘于其继承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先秦典籍的内容和叙事方法。他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运用人物对话的照应叙写重大事件,将人物对话照应与叙事相结合,三组人物对话照应形成了刘邦韬光养晦的策略,环环相扣的许诺人物对话照应导致了项羽“击破沛公军”失败;他运用类似事件的前后照应,塑造人物形象,如项羽、项伯、项梁等,从而使整个叙事文字前后衔接,故事完整,天衣无缝,并增强了人物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15.
《史记》作为展示和构筑中华文明的史学名著,在人物的选择标准上充分体现了作者的主体意识。司马迁在《史记》中,自觉地继承与弘扬了中华民族崇尚气节、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与气节风范,在《史记》各人物传记中都有生动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京剧"史记戏"取材于《史记》,但由于戏曲和史书属于不同的艺术形式,在改编的过程中,"史记戏"对《史记》进行了多方面的改写,包括题材的选取和主旨的改写,人物形象的改写和情节的改写等,有得有失。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和《史记·高祖本纪》关于"楚汉战争"中与战争双方重要当事人紧密相关的两位女性:虞姬与吕后采用了迥异的描写方式,从创作目的、作者生平遭际、读者接受三个维度拟或可探及其表现的深层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8.
《史记学概论》是“史记学”建立的标志性论著和奠基之作。《史记学概论》有宏阔而严密的理论构架,开放又切实的学术视野,精细和准确的成果清理,积极且有效的指导性价值,将对《史记》研究的深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史记》悲剧人物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的《史记》以其数以百计的悲剧人物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目光。他们的一生都在与天命、与生死、与现实的搏斗中度过的,而他们在面对挑战时所表现出来的大义凛然、顽强抗争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人们的心灵。也正是有了他们,《史记》才显示出一种苍远而悲壮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20.
《左传》和《史记》是先秦两汉的两部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左传》依年纪事,传述春秋,语言简练,叙事生动,特别是其战争描写成为后代作品的楷模,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史记》是伟大历史学家司马迁毕生思想和智慧的结晶.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为史传文学的代表作,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位。《史记》成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对前代优秀文学作品的借鉴和吸收就是一个。通过晋公子重耳逃亡事在二书中的不同描写。可以分析《史记》在对《左传》的吸收的基础上的独创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