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老子的“道美”思想具备强烈的母性特质,这体现在其推崇阴柔蕴藉之美的思想内容里,其饱含母性生育特征的论述行文中,其极富“恋母憎父”意味的观念主张上。  相似文献   

2.
关于母性不良行为引发未成年人犯罪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母性(或母亲)不良行为在思想、心理状态、行为方面误导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母性追求享乐,只要金钱、不要情操,缺乏理智,把对子女的教育当成感情发泄,缺乏管教、放任自流等,是未成年人变坏的不良外部因素。重视和加强对母性的教育,使她们树立高尚的理想、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增强文化素质、法律观念和家庭道德观念,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环境,对防止未成年人犯罪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西方的传统文化中,母性意味着“无私奉献”、“忘我牺牲”和“仁慈宽厚”,尤金·奥尼尔却在他的悲剧中向世人展示了母性中的另一面,颠覆了传统文化中关于母性的神话。  相似文献   

4.
许尧 《文教资料》2007,(7):128-132
母性这个词用来描述对女性的一种特殊认识,包括母性和魔性两方面。“母性缺失”主题从五四时期开始出现。《雷雨》和《金锁记》从新女性和旧女性两个方面提供了这样的分析个案。本文基于精神分析学说中的潜意识理论从社会要求和女性自身两个方面分析了个案中的“母性缺失”现象。  相似文献   

5.
在老子的学说中,“道”和“德”之间并不是“体”和“用”的关系。“德”有“上德”和“下德”之分,“上德”是非理性之“德”,即自然无为之“德”,它就是“道”本身;而“下德”则是理性之“德”,即人为之“德”,它是对“道”的反动。在老子那里,“德”要么就是“道”本身,要么就与“道”相对立。老子反对理性之“德”而崇尚非理性之“德”。理性之“德”是人给自己制定的精神枷锁,实乃“无德”。非理性之“德”就是自由地体验内在的生命,是以“有德”。老子所主张的非理性之“德”对实现人的自由和社会的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普遍意识形态认为的伟大、崇高、博爱的母性爱 ,在另一方面就隐藏着牢固母性社会性角色分担的父权制意图。母性在父权制的母性主义 (motherism )旗帜下 ,很大程度上隐瞒了她的实际状况 ,诸如丧失主体、性奴隶化、孤独、无力等等。在女性主义领域里重新研究的“母性” ,区别于以往的普遍“母性”概念 ,女性主义首先解剖母性实体 ,而后重构新的母性概念。文章以孤独、无力的母性实体为中心研究四位中国现代女作家探讨母性的文本  相似文献   

7.
西方文学中母亲杀婴母题和母性的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母亲杀婴母题在西方学本中屡见不鲜,却未引起评论界足够重视。其实这一学母题在重构母性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科学社会领域历时性地追溯母性构建的历史,可说明“家的天使”的母亲形象是男权社会统治妇女的意识形态的外化;把学中母亲杀婴现象作为切入点,有助于对母性概念进行解构,并以此重构母性。  相似文献   

8.
“德”的概念一直以来在中国哲学中都是热点问题,因为“德”的概念不仅模糊抽象,而且令人费解,直至如今,人们对“德”的含义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春秋时期的老子与孔子都对“德”进行了描述.老子比较详细地建立了他的“德”的体系,而孔子并没有将他的“德”的含义标准化.所以,若要深刻理解孔子之“德”,不能简单地定性“德”的含义,必须对《论语》中有关“德”的句子逐一地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9.
“德”原为“施与”之义。《老子》中“德”的基本涵义是指道的功能,表现为道在宇宙中的地位、力量和作用及实现其力量、作用的方式等。研究者通常将道的这一方面称为“道之德”或道之用。老子道之德思想集中体现在“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命题中,其形成以他在虚极静笃的玄鉴直觉中亲证、体悟的道体境状为形而上依据,以理性思维为认知方式。把握老子“道之德”思想是理解其哲学体系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0.
老子德论是关于人生价值和价值实现途径的学说。老子“道德合一”的本体观体用形态,既逻辑地展现了老子哲学的德论主题,又首次点明了“德”即得“道”之德性的内涵和实质,并内在地构成德论之“道——德性——德行”的逻辑结构。“自然”的理念则是贯穿老子德论的基本原则。这一逻辑结构内在地体现了老子德论之本体论、价值论、修养论等基本内容,以及德论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的传统文化中,母性意味着"无私奉献"、"忘我牺牲"和"仁慈宽厚",尤金·奥尼尔却在他的悲剧中向世人展示了母性中的另一面,颠覆了传统文化中关于母性的神话.  相似文献   

12.
莫言曾说,若想了解他就必须得看《丰乳肥臀》。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先锋派的代表,他的作品在文学以外的社会意义上给了我们关于人性、母性等方面的再一次启蒙,本文试述之。  相似文献   

13.
杨丽华 《文教资料》2013,(26):6-7,14
路遥七岁时离开亲生母亲,造成童年时母爱的欠缺,使得他成年后内心仍怀有对母性关爱的需求和依恋.在作品中,他塑造了一系列母性化的恋人,并对她们予以赞美和欣赏.  相似文献   

14.
母性是母亲所具有的特性,也指成为母亲的才能。幼儿师范学校的母性教育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乳媪和保姆",而是让她们学会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为做一名"最好父母"般的幼儿教师做准备。母性是由母爱、母艺和母德三部分组成,所以母性是可教的。在对学生进行母性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原则是:教师教育,主体性教育,生活教育和全面教育。  相似文献   

15.
在东西方的传统文化中,母亲的社会人格都已被固定化和模式化了,母性即意味着"无私奉献"、"忘我牺牲"和"仁慈宽厚",正如爱男人更甚于爱女人自己早已成为男权文化中心对理想女性的人格定位一样,爱子女甚于爱自己也早巳成为父权社会对理想母亲的人格定位.但奥尼尔和曹禺却在他们的悲剧中向世人展示了母性中的另一面,它颠覆了传统文化中关于母性的神话.  相似文献   

16.
通过论证老子“无为”思想与西周之.“德”在内向追求上的一致性,以及老子“无为”思想对西周之“德”的继承,深刻揭示了老子“无为”思想在观念领域的来源。  相似文献   

17.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学说与思想反映在《老子》中。“道”、“德”、“道德”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老子的哲学思想是“道”为宇宙本体,“德”即“道”的体现,“道德”是互为一体的。  相似文献   

18.
刘峻杉 《教育学报》2012,8(1):97-105
老子思想中,与“道”最密切的概念是“德”.“德”是“道”化生万物过程中的最初产物,是纯朴未散、有质无形的“炁”,也是畜养万物、决定万物发展方向的支配性力量.明确了“道”与“无”、“德”与“一”在老子哲学体系中的对应关系之后,老子思想中“天德”的意义和地位才能突显出来.“天德”是人德的内在决定力量,人在婴儿阶段都曾丰厚地拥有过,而随着人的成长,“天德”不断消耗,人也愈难与之相应.“天德”支配善恶又超越善恶.“德”的系统性和“道法自然”的总原则决定了“天德观”视野下道德的开放性.老子“天德观”有助于重树道德信仰,呼唤德育“修身”范式的实质性回归,并指向了德育生活化的灵魂所在.  相似文献   

19.
爱民之德、公平之德、惜物之德和无为之德是老子为政之德的四个方面。强调这些为政之德的当代价值,提出领导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应该吸取老子智慧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老子》是一本帝王之书,是老子针对当时混乱的社会写的一部平天下之书,告诫君王应该怎样治理天下。但在另一方面,它也是一部修身之书,他主张的"无为""寡欲""居后不争"等,对人们树立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有重要影响。在现代纷繁芜杂的社会中,老子的这些思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老子》思想对人生观的影响这一方面做一下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