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告诉我们:西周时代民间恋爱方式大致有下列几种:通过约会,建立感情:《邶风·静女》篇:“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鄘风·桑中》篇:“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官,送我乎淇之上矣。”互赠信物,缔结感情:《卫风·木瓜》篇:“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非报也,永以为好也。”邂逅相遇,一见钟情:《召南·野有死麕》篇:“有女怀春(?)士诱之。”大胆追求,寻找“伊人”:《秦凤·蒹葭》篇:“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湖回从  相似文献   

2.
一、古典诗词名句 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 2.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 4.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 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 6.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 7.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诗经》 8.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 9.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战国·屈原《离骚》 10.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战国·屈原《离骚》 11.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 名。战国·屈原《卜居》 1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魏·乐府诗歌《长歌行》 13.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相似文献   

3.
<正>在现代社会,由于技术进步,许多水果的品种、外观、口味可按人类意志塑造,但在历史长河中,水果更像是人类发展道路上的忠实见证者和记录者。“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桃之夭夭,灼灼其华”,2500年前,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是中国水果在文学典籍中的起点;又比如,战国时期苏秦说服燕王时提到,燕国多的是大枣、板栗,当时有些水果被认为是粮食的替代品;  相似文献   

4.
《诗经·周颂·时迈》曰:“薄言震之,莫不震叠。”传曰:“震.动。叠.惧”《后汉书·李固传》引作“薄言振之,莫不震叠”,李贤注引韩诗说回:“振,奋也。莫.无也。震,动也。叠,应也”;郑笺日:“薄,犹‘甫’也;甫,始也。”今案其说率皆迂曲牵强,不当诗义。此二句蒙上文“昊天其子之,实右序有周”为言.下启“怀柔百神,及河乔岳”,其义当指昊天“右序”有周,有周遂有天下,而得以巡狩四方也。“震”、“振”同音相通,当训震恐。《尔雅·释诂》曰:“震,惧也。”“叠”当读“慑”。上古慑读照母盍部,叠读定母盍部,限定…  相似文献   

5.
一中国古典诗歌的讽刺锋芒,最初本就是指向君王、皇上的。孔安国解释孔子的“诗可以怨”,曰“怨刺上政”(《论语注疏·阳货》);《毛诗序》阐释“风”的含义,云“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唐孔颖达也说:“怨与刺皆自下怨上之词”(《毛诗正义·邶风·击鼓》)。这个“上”字,即指君王、皇上。验诸《诗经》,也可看出其政治讽刺诗的锋芒大都是指向周厉王、周幽王等昏庸之君的,如《大雅》中的《桑柔》、《板》、《荡》,《小雅》中的《正月》、《雨无正》等。汉儒论诗,好言“美刺”,所谓“论功颂德,所以将顺其美;刺过讥失,所以…  相似文献   

6.
1.薄薄言均为语气助词,多见于上古诗歌尤其是《诗经》中。刘淇《助字辨略》卷五曰:“薄,辞也;言,亦辞也。薄言,重言之也。《诗》凡云‘薄言’皆是发语之词。”用在动词前,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如: 赫赫南仲,薄伐西戎。(《诗经·小雅·出车》)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诗经·周南·葛覃》) 采采芣莒,薄言采之。(《诗经·周南·芣莒》) 山阴柳家妇,薄言出田野。(沈约《少年新婚为之咏》)  相似文献   

7.
一 “思无邪”一语出自《诗经·鲁颂·(马冋)》,孔子借用来概括一部《诗经》的意义:“《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汉代学者认定《诗经》是孔子亲加删订,所谓“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史记·孔子世家》)。又:“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汉书·艺文志》)。所以,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一部《诗经》皆当时仁人君子所作,三百五篇之义皆归于正。正是基于这一  相似文献   

8.
《诗经·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非报也,永以为好也。”是脍炙人口的诗句,关于其主旨却众说纷纭:孔子说“见苞苴之礼行”,汉代贾谊说“下之报上”,《诗序》以为“卫人报美齐桓公之恩”;宋代朱熹首倡“男女相赠答”之说,影响甚大;后来又有“厚报说”,认为只是一般意义上的报答,非必指“卫报齐桓”或“男女赠答”。斟酌各家之说,见仁见智,各执其端,而于理皆通。“诗无达诂”,此一显证;同时也说明诗歌创作的目的与功能并不完全对应,而其“能指”往往大于其“所指”。不过,过度解读虽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却偏离了诗歌的本来意旨。  相似文献   

9.
<正>“礼俗”二字很早就已经并提使用。《周礼·天官·大宰》:“以八则治都鄙:一曰祭祀,以驭其神;二曰法则,以驭其官;三曰废置,以驭其吏;四曰禄位,以驭其士;五曰赋贡,以驭其用;六曰礼俗,以驭其民;七曰刑赏,以驭其威;八曰田役,以驭其众。”在《地官·土均》和《秋官·小行人》等处也有类似的记述。在这些文字中,“礼俗”被放置到与法则、禄位、刑赏等“国之利器”以及被列为“国之大事”的祭祀并驾齐驱的地位。《大宰》的八则之中,驭官用法,驭吏靠废与置,驭士则以禄与位,驾驭驱使无权无位的老百姓呢,就靠礼俗的引导和约束。而“民”对上又是有义务的,所以在“驭士”与“驭民”  相似文献   

10.
纳兰性德《通志堂集·经解序》注释罗星明三易备遗①序《周礼》:“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杜子春注::“《连山》伏羲.《归藏》黄帝.合《周易》为三代之书。《连山》首良.夏用之;《归裁》首...  相似文献   

11.
1.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3.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可乎 ?”   5.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  相似文献   

12.
<正>《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历来传诵不已,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其中“雨雪”词北京大学《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据《经典释文》“雨,于付反”(即“雨”读去声)注释为:“雨,是动词,雨雪,即落雪。”《大辞典》释“雨雪”云:“下雪。”正是以《诗经·采薇》这四句为证的。这样训释向无异议,其实大可商榷。  相似文献   

13.
比,现代修辞学列为比喻和比拟两种辞格,古代《诗经》学则统称为“比”。《诗经》三百零五篇中的比,一种是纯乎比体的诗,只有《硕鼠》、《鸱号鸟》、《螽斯》、《鹤鸣》数篇;一种是为起修辞作用而在赋句和兴句中用比喻,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诗经》各篇中运用的比喻,有明喻、隐喻、借喻。(一)明喻。明喻,即孔颖达疏引郑司农语:“比者,比方于物。诸言‘如’者,皆比辞也。”凡有喻词的比喻句都是明喻。《卫风·硕人》描绘贵妇人庄姜的美貌,因其描写的成功,被后人称为“美人赋”。其中接连用了五个比喻句: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相似文献   

14.
《论语》“绘事后素”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绘事后素”辨赵代根《论语·八佾》第八章: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何谓“绘事后素”?在今人的一些《论语》注译本中,有两种不同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在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诗论》中,论说《诗经·卫风·木瓜》的文字较多而解说有分歧。文章比较了上海博物馆整理者与李学勤、廖名春3家之说,参之以《毛诗》“陈古以刺今”的阐释方法,从字与意两方面来重新解释楚竹书中关于《木瓜》之诗的文字。  相似文献   

16.
“感恩”的历史由来已久。《诗经》云“: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用后来的俗语说,就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琼瑶”相比“木桃”自然是极好、极贵重的“,涌泉”较之“滴水”自然也是富裕得多。然而“琼瑶”和“涌泉”的价值却不在其自身的宝贵与丰富,而在于知恩图报、心存善念、希望永存的美好人性的展现。所以有人说,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善于发现感动并享受这些感动的优雅境界。有了感恩之心,就能从容地面对生活,无论是幸运抑或不幸,始终心存感激,微笑以对。感恩从哪里开始?从敬畏生命开始。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一棵耸立千年…  相似文献   

17.
三十一 夏孩 临猗县方言称小儿为“夏孩”,读xǐahéi。但“孩”读héi如“开”读kēi音,系ai韵音变所致,毋庸赘释。“夏”之训小,则须略作解释。按“夏”之本义训大,如“夏屋”即“大屋”。《诗经·秦风·权舆》:“于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无余。”毛《传》曰:“夏,大也。”孔颖达《疏》引王肃曰:“屋则立之于先君,食则受之于今君,故居大屋而食无余。”《楚辞·大招》:“夏屋广大”。夏屋亦即大屋。又如  相似文献   

18.
漫议赋·比·兴李宪生赋、比、兴最早出自《周礼》和《毛诗序》。《周礼·春官》:“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毛诗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但何谓赋、比、兴都没给以说明。唐孔颖达《毛诗...  相似文献   

19.
何不炳烛     
【原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①有为人臣而戏②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④?”平公曰:“善哉。”(《说苑·建本》)【注释】①安:哪里。疑问代词。②戏:取笑。③安敢:怎么敢。安:怎么,疑问副词。④孰与昧行乎:与摸黑行走相比,哪一个(更好)呢?孰与……乎:与……相比,哪一个……呢?古汉语固定句型。孰:哪一个。昧:暗。【思考】晋平公为…  相似文献   

20.
《国语·晋语二》:“人皆集于菀,已独集于枯。”《孟子·滕文公》:“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楚辞·渔父》:“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贾谊《治安策》:“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汉书·董仲舒传》:“所著皆明经术之意。”扬雄《逐贫赋》:“人皆文,余褐不完;人皆稻梁,我独藜飧”;《解嘲》:“家家自以为稷契,人人自以为陶”。班彪《北征赋》:“彼何生之优渥,我独罹此百殃。”徐干《室思》:“人离皆复会,君独无返期。”王粲《寡妇赋》:“人皆怀兮欢豫,我独感兮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