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常州词派提倡词中运用比兴寄托,追求词“清空”之意境,从其理论溯源看,是对宋末张炎“清空骚雅”说的继承与进一步的发挥.  相似文献   

2.
“2009年首届‘临桂词派’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10月12日在广西临桂县召开。本次学术会议由中共临桂县县委、临桂县人民政府、桂林市文联主办,中共临桂县委宣传部、桂林市文艺理论家协会、临桂县文联承办。会议围绕“临桂词派”的形成、发展及其价值影响,代表作家王鹏运、况周颐等词作词论成就,“临桂词派”与地域文化的关系等重要问题展开了热烈地讨论。会议充分肯定了过去学界对“临桂词派”研究所取得的成绩,  相似文献   

3.
周济的词论在两个方面发展了张惠言,足以弥补其不足与疏漏:其一是周济主张词应反映时代的盛衰,不局限于抒发个人感情;其二是周济提出“寄托说”,发展了张氏的以“比兴”论词,使常州词派的理论更趋完善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常州词派的张惠言、周济、陈廷焯三家对碧山词的评价入手,分别论述了三家“比兴”词学主张,同时指出周济的“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陈廷焯的“以温厚为体,沉郁为用”的词论是对张惠言词论的继承和发展,从而勾勒出常州词派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5.
《太原大学学报》2016,(2):46-49
刘永济是二十世纪一位词学理论与词创作兼擅的学者,其成就的获得与其善于取法众家、勤勉多思有关。在词学领域,刘永济可称之为临桂词学的传人,无论在寄托论、贵真情、重襟抱、意辞关系、作词方法等理论主张方面,还是以"重拙大"指导填词实践方面,其对临桂词学的继承都是有迹可循的。  相似文献   

6.
周济寄托理论中的“出入说”周济既是清代常州词派继张惠言之后的重要作家,只是常州词派的理论中坚,他的词今存《味隽斋词》,又有《存审轩词》;他的词学理论主要体现在《词辨序》和《介存斋论词杂著》中,虽涉及范围较广,但最有创造性的则是他的有关词的寄托理论。常...  相似文献   

7.
王鹏运是清末四大家的领袖,他的词论和创作都深刻影响了况周颐、朱孝臧和郑焯等人;以他为领袖的清末四大家对常州词派既有继承,也有开拓,实际上已经突破了常州词派的藩篱;临桂词派更是在王鹏运的直接倡导和组织之下形成的。由王鹏运与清末三大词派的关系即已显示出王鹏运在晚清词坛无可争辩的影响、作用与地位。  相似文献   

8.
常州词派是清代后期以至近代势力最大、持续最久、影响最广的一个流派,而"比兴寄托论"正是常州词派的理论核心。张惠言提出词之"比兴",继之者周济提出词之"寄托",之后谭献《复堂词话》提出"作者之心未必然,而读者之心未必不然"这一词学理论命题,承继张惠言词之"比兴"说、周济之"寄托"论,三者一脉相承,渊源有自。谭献在词的阐述过程中引入读者这一角色,纠正了前辈词人的理论弊端,开前辈词论家未有之境。  相似文献   

9.
常州词派是清代后期以至近代势力最大、持续最久、影响最广的一个流派,而"比兴寄托论"正是常州词派的理论核心。张惠言提出词之"比兴",继之者周济提出词之"寄托",之后谭献《复堂词话》提出"作者之心未必然,而读者之心未必不然"这一词学理论命题,承继张惠言词之"比兴"说、周济之"寄托"论,三者一脉相承,渊源有自。谭献在词的阐述过程中引入读者这一角色,纠正了前辈词人的理论弊端,开前辈词论家未有之境。  相似文献   

10.
常州派词学思想是清代词学乃至历代词学的一座重镇,对后来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皆有深远之影响。因此,深入探讨这一词派词学思想之形成与发展的演变过程,对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词不同于其他文体之美学特质、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优秀词篇的艺术价值所在,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常州词人的士人心态、学术思潮以及嘉道时期词坛上出现的求变趋势作了具体的分析。说明常州词派之所以能够崛起于乾嘉之交,既与此时期特定之文化土壤及精神气候密切相关,同时也是词学自身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在此基础上,本文以词之美感特质为主线,对嘉道时期常州派两位主要代表人物张惠言与周济二家的词学主张进行了爬梳整理。重点论述并评价了张惠言词学思想的基本内容,即立意为本之内蕴要求——近于比兴之表现方法——低徊要眇之审美追求——指发幽隐之鉴赏原则四部分;以及周济词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即“词史”说:周济对词之内蕴的拓展主张——“有无寄托”说与“寄托出入”说: 周济的创作论——重视接受主体之鉴赏思想——“空实”说与“浑厚”说:周济词境思想之萌芽四部分。在论述过程中,既力求真实地揭示常州派词学思想的理论价值,又试图反映出一条较为清晰的发展脉络,期望还常州词派以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11.
临桂词派崛起于晚清词坛,但其渊源可追溯到清代粤西文化及其粤西词兴起与发展。粤西地区及其临桂是人杰地灵之地,至清代在政治、文化、文学、教育、科举诸方面突飞猛进,形成临桂词派孕育环境与文脉传统,尤其粤西文人词人形成相互影响群体,积极推动临桂词派产生及其领袖王鹏运、况周颐的成长,这既充分说明临桂词派发生的重要原因,也集中表现出粤西文化及粤西词人群体在词学上的成就。  相似文献   

12.
论桐城派与清代政治、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桐城派的运虽然与清王朝的国运相始终,但是不能因此认定桐城派为清王朝的御用人。在思想内容,学体裁和学风格等方面,桐城派的章与清王朝所提倡的都有所不同,对于程朱理学,桐城派主要是从学术研究和高尚人格方面来提倡的,与清王朝提倡程朱理学的目的,内容也有所不同,桐城派作家生活于社会的中下层,他们是在对当时的政治失望以后,投身于学创伤的。  相似文献   

13.
常州词派在清代嘉道年间顺应当时社会政治环境及词坛背景应运而生,其理论构成了中国传统词论的一部分。它对清代乃至现代词坛的诸多词人及其词论观点的提出均提供了理论的表述模式及学理意义上的帮助,对中国的词史也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4.
清人对明词创作多持否定态度,多有不够允当之处,相对来说况周颐的意见较为中肯。究其原因,明代词学推举性情,重视作品中性情的抒写,浙西、常州词派虽不废性情之作,但于性情内涵以及抒写方式的界定上与明词有根本的差异,他们倡导“醇雅”、“比兴寄托”、“沉郁”之论,反对明词创作中性情抒写俚俗化的倾向,而况氏在性情论上却与明代主情论词学思想存在着一致性。另外,《草堂诗馀》在明代词学建构与词坛创作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浙西、常州二派对《草堂诗馀》多持批评态度,往往将明词的衰靡不振、创作中的俚俗化与《草堂诗馀》联系起来,而况氏对于《草堂诗馀》却有着与浙、常二派不同的看法。正是基于以上原因,况氏在评论明词时才能不废有明一代词作,并给出中肯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作为清代浙派词中期的领袖和巨擘,厉鹗承继了浙派之“清空”宗风,并以其孤淡幽冷的审美趣味与创作特征,成为“清空”艺术的真正代表。厉鹗在取境上多选择萧疏开阔的背景,并善于通过冷寂的意象,营造出深窅清隽的意境,用字上则趋向寒瘦,色调无华,呈现出清幽冷峭的特色,从而将“清空”艺术发展到了极致,但厉鹗之作能“清”能“幽”而不能“厚”,后学流于枯瘠冷僻,浙派也从此衰落下去。  相似文献   

16.
词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发展,成果的不断成熟和丰富,是标志清词中兴的一个重要方面.张惠言的《词选》和《词选序》作为常州派的奠基之作,集中反映了这一词派的基本词学思想和主要理论观点.尤其是《词选序》,在关于词的起源问题上,在为词尊体、词的评价标准及作词和论词方法等问题上,明确阐述了常州派的主张;而且,较之此前的词学理论有明显的突破和创新,为整个词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同时,《词选》和《词选序》,在当时还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于补救清代词坛上的阳羡派和浙西派之失,进而纠正整个词风,也具有现实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学术界论及"临桂词派",多以桂籍男性词人为代表。清代广西曾经出现过的女性词人与她们的作品,基本被忽略在词学研究视野之外。本文拟对清代广西女性词人词作加以探讨,发掘和探寻其中所包蕴的丰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学术界论及“临桂词派”,多以桂籍男性词人为代表。清代广西曾经出现过的女性词人与她们的作品,基本被忽略在词学研究视野之外。本文拟对清代广西女性词人词作加以探讨,发掘和探寻其中所包蕴的丰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临桂词派是晚清民初主导词坛的重要流派,它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作为一个作家的集合体,创作主体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王鹏运以全力为词并具有丰富的词学理论,积极组织词社等团体活动,指导和奖掖后进,又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政治声望,在词派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领袖和组织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