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察亚洲金融合作的可行性和稳定性,就不能不考虑中国政治、经济实力的变化及其对亚洲未来新秩序的影响。将主要从地缘政治经济关系上分析中国对亚洲金融合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东亚金融合作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得到较快的发展,早期预警系统、货币互换和回购,亚洲债券基金的建立和发展,亚洲货币单位的编制,标志着合作的不断深入。着重分析了东亚金融合作的必要性,亚洲债券基金建立的意义,以及东亚各国为加快金融合作应做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中国——东盟区域金融合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东亚各国纷纷认识到开展次区域内货币金融合作的必要性,增强抵御风险、化解危机的能力。美元区和欧元区的相继建立既验证了最优货币区理论在实践上的可行性,也增强了东亚各国成功合作的信心。据此对中国和东盟如何进行区域金融合作,共同防范金融风险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文章认为,金融深化论作为一种改变金融抑制现象、实现金融良性循环的理论,被许多发展中国家付诸实施,其中,既有亚洲国家的成功例子,也有拉美国家的反面教训。我国应借鉴这些经验,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金融深化道路。  相似文献   

5.
文章认为,金融深化论作为一种改变金融抑制现象、实现金融良性循环的理论,被许多发展中国家付诸实施,其中,既有亚洲国家的成功例子,也有拉美国家的反面教训.我国应借鉴这些经验,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金融深化道路.  相似文献   

6.
金融合作提升“一带一路”区域创新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融合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着关键支撑作用,对于沿线国家区域创新有着重要影响。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对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速度增长加快,同时在沿线国家申请专利数量也呈现相同趋势,说明金融合作提升了“一带一路”区域创新水平。本文从区域创新能力的概念出发,梳理影响区域创新的内外部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金融合作对区域创新的影响,重点从金融体系、FDI和OFDI三方面研究其对区域创新活动的影响。之后对“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现状进行综述,从投融资合作、金融服务合作、信用合作、金融监管合作等方面,对沿线国家金融合作现状与特点进行深入分析。最后,立足于“一带一路”国家视角,探讨金融合作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路径,提出了金融合作提升“一带一路”区域创新能力的研究框架,以及新的研究方向,为推进“一带一路”国家金融合作与区域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农村信用合作社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50多年的发展,农村信用社已成为我国农村地区最庞大和最完备的正规金融组织,但其服务农村经济的职能远未充分发挥,在经营管理方面依然存在许多问题。考察和研究国外农村合作金融的成功经验,是拓展改革思路的途径之一。本文以亚洲合作金融发达的国家——日本为例,介绍了日本农村合作金融的运作模式,总结了其成功的经验,并对我国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徐正丽  吴俊 《大众科技》2021,23(7):152-154
文章通过对中国与伊斯兰金融合作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当前面临的瓶颈问题,从合作领域、内外传播、人才引进培养等三个方面给出了加强中国与伊斯兰金融合作的建议,在法律制度、债券融资与金融监管等方面进行了制度建设探索.  相似文献   

9.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引起了世界各国对金融风险的高度重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成为我国金融改革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提高金融监管干部素质,加大监管防范的力度,寻找有效的监管方法和手段,就成为摆在金融理论工作者和金融战线全体人员面前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0.
从国外农村合作金融的共同特征入手,参照国外合作金融发展的经验,分析了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管理体制、经营理念、市场定位、政策导向方面的不足。探讨了如何吸收国外合作金融的经济经验,重塑经营理念,明确市场定位,做到标本兼治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金融生态是指金融主体为了生存与发展与其环境之间及其内部金融主体之间在长期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良好的海峡西岸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对促进福建经济与闽台金融合作的和谐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笔者综合考察了我国农村牧区合作金融的现状,结合国际农村合作金融成功经验,总结和设计了符合我国牧区经济、金融发展需要的合作金融发展模式及牧区合作金融改革推进的步骤与策略。  相似文献   

13.
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本需要和主要特征。当前,两岸金融合作交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北京市海淀区正着力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在发展对台科技金融合作交流方面具有优势。在对海淀区开展对台科技金融合作交流的背景、现状、优势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深化合作的战略定位、主要工作及途径。  相似文献   

14.
由于珠港两地经济结构具有互补性、金融存在梯度空间,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具有向内地的扩散冲动,珠三角作为香港的金融腹地具有接受扩散的强烈欲望,珠港金融合作是市场自发演进的结果,中央政府和粤港两地政府形成了共同推进合作的合力,珠港必须继续加强金融合作,可分三步走,力求在构建合作平台、建立良性的合作运行机制、推进金融安全合作、加强金融人才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15.
自新结构主义学派提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结构问题,学者对发展中国家广泛存在的二元金融结构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基于理论的开放性,本文运用概率单位模型,检验正式金融和非正式金融在中国农村的运作,分析影响农户与正式、非正式金融发生借贷的因素,基于微观基础论证二元金融结构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所具有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内生金融经济增长理论认为:金融发展主要通过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两条途径促进经济增长。本文以投入产出表中的15个制造行业1998-2008年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金融中介、金融市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具体影响。分析结果指出:总体来看,金融中介发展、金融市场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非常显著的正向解释力,中国金融中介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大于金融市场;具体而言,中国金融中介发展促进了资本的积累,而中国金融市场发展与资本积累存在反向关系。金融中介发展、金融市场发展与技术进步存在正向关系,且金融中介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大于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17.
在金融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中国金融市场实现了迅猛发展,跨国资本流动、金融创新及金融科技等,给中国金融发展带来了机遇。然而,金融国际化也带来了诸多挑战:金融市场的波动性与系统性风险、影子银行体系的扩张及企业杠杆率的上升等。对此,文章提出了加强金融监管与风险防范、促进金融创新与市场发展及深化金融改革与国际合作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8.
刘钢 《科技与管理》2002,4(4):96-98
发展中国国家的金融事业处于落后的状态,经济的货币化程度低,金融事业不发达,金融中介活动的效率差,这些都导致发展中国家往往采取压制性的金融制度。发展中国家想使经济得到发展,就要重视金融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要发挥金融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就应放弃他们所奉行的金融压制,实现金融深化。从金融压制转向金融深化,不仅是货币领域的深刻变化,而且是整个经济活动的深刻变化,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金融深化为内容的金融变革,其实质就是在货币金融活动领域引入市场运作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金融发展在不同维度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着明显差异。本文首先基于多部门内生增长模型和修正后的AK模型,嵌入金融发展的非线性影响机理,构建数理模型对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进行探讨。其次在功能演化视角下,从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两个维度,结合2004~2016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PSTR)实证检验了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的非线性连续影响关系,结果发现:(1)金融规模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表现为明显的先递增后递减,而金融效率的提高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正向促进影响;(2)金融规模、金融效率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西部地区金融规模、金融效率的提高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中部地区金融规模与产业结构表现为先抑制后促进的影响关系,金融效率的促进效应则不明显;东部地区金融规模的过度扩张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产业结构优化,提高金融效率成为突破金融规模瓶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从微、中和宏观层面对已有相关研究梳理可知,目前对金融科技发展存在的地区差距、空间异质性以及收敛性特征缺乏研究,因此,利用中国31个省份2011—2020年有关数据构建金融科技综合发展指数,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收敛模型挖掘金融科技发展差异的主要贡献来源、考察金融科技发展的空间收敛性特征。结果表明:整体上,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差距相对较大,但基尼系数呈现下降趋势,区域间协调性逐渐增强;区域间净值差异贡献均值为56.79%,是金融科技发展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且东部和中部地区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在收敛状态、收敛速度上均存在明显的差距;金融科技发展始终处于收敛状态,且“十二五”时期的收敛速度比“十三五”时期快。基于此,提出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风险防范措施、形成区域特色的金融科技与产业融合和建设区域金融科技创新合作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