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实践、生命走向生态——新时期中国美学的理论进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美学在实践本体论之后提出了生命本体论的构想。至此,对于美学的人学研究,分别以对主体性和个体性的强调形成了一个相互补充的框架。但是,在当代生态问题越来越严峻的背景下,这两种“人学化的美学”明显因其强烈的人类自我中心主义色彩而显得狭隘——它们更多地关注人的主体地位和人的当下生存,而对人与自然之间怎样和谐共存的问题、以及自然本身审美价值独立性的问题,却没能作出令人信服的理论阐释。据此,确立万物皆有生命的观念,承认万物各有其主体性,是形成新型人、物关系的前提,也是生态美学对实践美学和生命美学进行新一轮超越的理论基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从时代背景的角度解释主体性的涵义,从理论上明确"什么是主体性教育",以期有助于主体性教育实践。主体性原是哲学术语,哲学思想是某时代社会形态的反映,而不同的社会形态归根结底表现为生产力水平的不同。主体性是一个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概念,生产力水平决定主体性发展的性质,具体表现为古代农业社会中本体论意义上人的主体性;近代工业社会中认识论意义上人的主体性;现代信息社会中生存论意义上人的主体性以及后工业社会中整合论意义上人的主体性。鉴于我国目前的生产力水平,主体性教育应该以培养认识论意义上人的主体性为导向,并最终随着后工业社会的成熟而逐步发展整合论意义上人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3.
每一次社会变革都是以文化转型为先导的,当代中国正处在现代化的文化转型中,人是社会的主体,也是文化转型的主体,在这种痛苦而艰难的文化转型历程中,作为文化的主体,人不得不反观自身的生活境遇与自身的生存价值,重新理解自己的主体性意义,走出生存的困境和信仰的迷茫。本文分析当代文化转型对主体性所造成的主体性的消解和生存的因境,旨在对主体性的重建和当代人文精神培育进行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4.
伽达默尔之所以用游戏、象征、节日、语言来界定艺术,是本体论美学的语言游戏论对认识论美学的形式的主观合目的论的批判,实质上是要消解所谓人类中心论和主体性观念,以说明它们的非主体性和无目的性.主动性和受动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在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中本来就是辩证统一的,而且惟有它们的辩证统一才使社会实践达到了自由的高度,从而使整个社会实践(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话语实践)带有了审美性质或审美因素,并且在精神生产中生成出一种纯粹的审美活动及其结晶--美和艺术.在建构中国特色当代文论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新实践美学的文论,辩证地揭示美、审美和艺术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即自由,走向自由的个体和多维的主体性全面发展的人,以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的自由实践论取代语言游戏论.  相似文献   

5.
郁达夫是一个颇具争议的小说家,他的作品曾一度被称为“卖淫文学”。可见。一直以来,对于郁达夫文学思想的研究,不仅没有关照到他一贯坚持的人文精神领域,而且对他小说的美学价值的评价也有不公之处。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对郁达夫文学思想中的人文精神进行考察,以图探求其精神世界里审美与人文的和谐统一。忧郁美,则是郁达夫人文精神中最突出的一个美学特质。忧郁,并不等同于颓废、消极、悲观、感伤,而是一种对人的价值、社会的责任、人的终极关怀意识的绝对关爱。通过对其小说创作中忧郁美的探讨,可以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重新审视郁达夫的人文观。  相似文献   

6.
道德与审美的圆融是王阳明心学的审美诉求和价值体现之一面。良知是解读王阳明心学美学的出发点。良知的二重性对情与理的完美融合及其在心与物的展开中的完美统一凸显出阳明心学的美学色彩。良知二重性内在地规定了理(志)与情的统一,道德品格与审美品格的统一,这种统一落实于现实个体生命之上,就使阳明关学呈现出以道德与审美的圆融为核心的美学追求。同时良知个体性对审美主体性的高扬和良知普遍性对人之生命价值的关怀又赋予阳明美学新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7.
论美学的转型——新世纪中国美学之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世纪伊始,中国美学转型在三个方面呈现端倪。超越美学以其生存论的人类学本体论的深度开掘,以彰显生存的本源性、本己性和主体间性为转型建基。审美文化研究以其对审美文化生存性的高度敏感,关注和护持为转型开道。美学的“中国化”则以其虚实相生的生命识度,为转型呼唤着一种具有原发生存势态的风神气象。美学的转型实质是回到本源性的生活世界,在新世纪开出一条美学新路。  相似文献   

8.
大道论的生态美学认为,自然在其本真存在的意义上就是原始本真的自然生态美。它乃是大道在自然中隐蔽的敞开,或者说是大道在自然中如实呈现的有无之境。作为整体自然美的天地之"大美"和作为个体自然美的万物之"众美",是本真生态自然美的两种形态。自然有无之境的破裂,造成了本真自然的解体并最终导致了自然的人化和人化自然美的逐步升级。人化自然美是一种非本真非生态的自然美。生态自然美及其有无之境的现代意义在于,启示我们超越出人化自然美的囿限,重新发现和进入自然美的本源之域,在与自然的先天本然的和谐中重建更具本真性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实践感性观及其审美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对象化和人的全面解放思想的美学特质,建基于其实践、能动和历史性的实践感性观之上。这使他不仅完成了从感性认识论美学向人类存在本体论意义上的实践感性学美学转换,超越了他以前的旧哲学美学,而且以其对感性本质的深刻把握宜人审美现代性问题性之中,对理解他以后的中西美学发展和当代审美文化建设也具有巨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从哲学、美学角度对竞技体育的跳水运动进行研究,竞技跳水是我国的优势项目,从文化的角度对其做进一步的解读,对于我们研究竞技体育的善与美,完善体育学科的理论架构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结果如下:首先从美学类型看,竞技跳水美归属于社会美的范畴,具有艺术美的特征,最终表达了形式美;从美学形态看,优美与壮美的有机结合是竞技跳水最鲜明的美学形态特征;从生命美学角度看,竞技跳水美是人的生物生命、精神生命以及社会生命这三重生命之美的高度统一,缺一不可。从"符号"理论结合生命美学对竞技跳水运动作出的美学阐释:竞技跳水是一种身体文化,是人将身体作为一种符号运动而显示的"一秒钟"艺术,从而实现合乎人的三重生命追求的精神实现。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化与体育教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现代化正向着社会各个层面渗透和推进,也包括体育教学.在分析现代化的概念、特征的基础上,指出实现社会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现代化的本质是强化人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自主性、自我性、创造性.进而根据现代化的要求提出体育教学的改革要转变观念,突出学生主体性;加快体育教材建设的步伐;加大教学方法开发的力度等.  相似文献   

12.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关学的核心理论范畴。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立场上,李泽厚把康德的先验主体性和马克思的实践主体性结合起来,主张美是社会性和客观性的统一,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关学的理论研究。众多盼当代美学研究者在李泽厚的研究基础上,致力于“新实践美学”、“后实践关学”的理论探索,既展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超越精神,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理论的发展衍变。其思想争辩过程对中国当代美学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实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具有主体性的人,是自尊、自信、自强、自律、自立的人,是具有志远、德高、才智、健康素质的人。素质教育是实现人的主体性教育。学校教育只有在教学这一核心工作中发展人的主体性,素质教育才能落到实处。教学工作中,教师主导作用的核心特征是启发性,表现为循循善诱;学生主体地位的核心特征是独立性,集中表现为独立思考。只有正确处理诱与思、主体与主导的辩证关系,才能培养出具有主体性的人。  相似文献   

14.
简·爱被认为是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典型女性叛逆者形象。然而,人的生物存在受到生产存在的影响,人的精神存在再现特定社会的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对生命个体灵魂和身体的训诫作用,反映个体生命对待灵魂和身体所受到的训诫作用的策略。《简·爱》讲述在当时以传统封建主义生活方式和新兴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占统治地位的英国社会对生命个体的心灵和身体的训诫作用以及生命个体对待训诫作用的策略。简·爱“既反抗,又合作”的主体性建构模式仍只是一种个体生命被工具化的模式。  相似文献   

15.
随着规范化德育向主体性德育的转型,正确认识和处理教育者主体性与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关系成为德育实践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教育者主体性与受教育者主体性作为人类主体所具有的类特性的个体表现形式在本质是相同的,但二者在主体性德育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发展水平又是不平衡的。双主体性在德育实践中的交互作用是复杂的,只有实现双主体性的正向一致的协同,才会达到主体性德育的最佳效果,因而探讨双主体性协同的实现路径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历史,社会要求“教育应当培养具有自主能力、独立意志、自律意识和自由创造思想的个人”,但无论是中国的传统教育,还是现代的应试教育都未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都未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及人格素质的潜力。要使“素质教育”全面推行,必须从人出发,以人为本,重视发挥人的主体性,培养有着独特个性和健康人格的个体,只有这样,教育才成其为“真正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西方美学进入20世纪具有了新的时代特征,不同专家也有不同的看法,从朱狄先生的"科学美学"和"分析美学"到朱立元先生的人本主义美学与科学主义美学.从中可以看出20世纪西方美学发展的一大显著倾向是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美与生活不是对立的,他们不仅仅是外在的统一,更是本体论的内在统一,而且这种统一摒弃了狭隘的个人局限性,达到了社会的交流和共享.  相似文献   

18.
二元合一:佛学本体论与美学本体论的共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学本体论与美学本体论的逻辑起点不是依托于一元性本体 ,而是植根于“主客观统一”的二元合一关系中。作为佛学本体论的缘起说 ,其最根本的缘起就是心物二元的并生共起 ;而最符合美学特殊性的本体论 ,也是“美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说。这“二学”的本体论之所以具有“二元合一”的“共相”,乃是因为它们都强调“感性”。这项共相是佛学和美学建立亲和关系的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9.
选择的绝对自由源自意识的“向外特性”,个体在不断选择的过程中获得本质,体现出本来就有的高度主体性,而传统课堂教学违背了意识的“向外特性”,剥夺了个体的主体性。为了解放个体的主体性,我们必须发扬民主作风,充分尊重个体,给予个体丰富优质的学习资源,避免资源匮乏而限制自由选择和资源泛滥而影响优良本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肖群 《职大学报》2013,(5):68-74
高行健的长篇小说《灵山》,就其主题而言,是一部关于一个人寻找内心的安宁与自由的小说.个人自由与个体主体性密切相关,《灵山》之旅是一个寻求个体(自由主义的个体)主体性的过程.寻找灵山的过程在小说中以两条线索展开:“我”沿着长江漫游,“你”找寻去灵山的路.在这个过程中,作家想要确立的自我是一个远离政治、社会的,自由的,具有自身独立价值的个体.但是,在寻求过程中,寻求者把个体生命从现实社会中抽离出来,回避对意义、目的的追寻,最终走向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