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媒介间性"理论的含义是传统媒介与现代数字化电子影像屏幕媒介之间互补、吸收、更新和融合,这种理念在文本、影视作品和影视后出版物等诸多媒介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借助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莱文森的"补偿性媒介"以及"互文性"等相关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媒介间性"及其媒介文化。  相似文献   

2.
谌兵 《江苏高教》2015,(2):86-88
"媒介即讯息",数字媒介正潜移默化而又快速深刻地重构着大学课堂文化:突破封闭的课堂文化交互空间,将其拓展至无远弗届;解构课堂教学着力培养的逻辑、线性和理性思维方式,促使学生思想呈现出碎片化、非线性和无深度特征;裹挟学生向教师和课本的权威与中心地位发起挑战,建构自由、开放和多元的课堂文化精神。对此,我们既要坚决反对"技术决定论",又不能简单地去建立"无手机课堂",而应在与数字媒介的互动共生中去建设课堂文化。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媒介帝国主义逐渐成为全球化传播中的热点.本文从文化帝国主义的话语分析入手,对媒介帝国主义进行探讨,指出:媒介帝国主义的实质是文化帝国主义.煤介帝国主义是站在西方中心主义立场,以看似消解文化帝国主义的话语谈论方式,维护了媒介帝国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本文还试图从民族主义再次勃然兴起的背景入手,提出重新向民族传统与文化回归是对抗媒介帝国主义的一种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4.
走向媒介文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大众传媒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媒介文化已成为当代文化的新景观或新现实。在正面当下问题意识和借鉴西来学术的基础上 ,要把“媒介研究”提升为“文化研究” ,走向“媒介文化研究”。由此初步解析当下流行的“媒介文化”概念 ,探讨媒介文化作为新型生活方式的特点 ,追寻当代中国媒介文化研究和批判的可能性及其限度  相似文献   

5.
鉴于媒介学与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媒介环境学在研究对象、目的和方法上的相似性,德布雷对“媒介”的概念进行了拓展,提炼出“媒介”的四层含义,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两个学术名词——“媒介化”和“媒介域”。从媒介定义、研究问题和分析框架三个角度,对这两个领域的核心假设和关键概念进行比较研究,并结合整个学术史的发展脉络加以阐释。媒介学在以下两个方面富有创见:首先,媒介学将“媒介”定义为由“设备—载体—方法”组成的系统,一反此前媒介环境学对物质载体和技术设备的过度关注,突显了媒介本身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属性;其次,为避免出现媒介环境学中的“媒介技术决定论”倾向,德布雷搭建了一个由传播工具和文化环境共同组成的分析框架——媒介域,用于分解和解读人类文明史,从而为弥合主体与客体、技术与文化之间的对立作出了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6.
我国当代媒介文化呈现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特点,拓宽了当代大学生视野的同时,也给处在价值观形成阶段的大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在媒介文化消费和传播中暴露出诸多不良行为,充分说明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水平亟待提升。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宗旨;以批判性思维为重要抓手。推进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培养应抓住以下三个方面:确立媒介素养课程目标,借鉴美国一流大学经验、立足我国国情,课程目标应涵盖批判性思维、合作沟通、媒介鉴赏、信息获取分析、创造媒介产品、信息技术运用,以及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坚持文化自信;开发媒介素养课程内容;加强大学教师媒介素养的在职培训。  相似文献   

7.
基于媒介嬗变的视角对师生关系进行考察,发现媒介技术影响甚至决定着师生关系的模式,媒介的技术特点及其文化特征促成了师生关系的不同形态。口语作为交流性技术,其文化属性决定在口传媒介环境下师生交往模式表现为双向互动规律,师生关系具有亲密性、平等性的特点。文字印刷媒介的隔离性削弱了教学过程的情境创设条件,而“专家系统”的诞生使得师生间呈现出权威性、等级性的社会关系,师生交往模式以单向交往为主。电子媒介技术使教学空间分化为在场教学空间和缺场教学空间,并建构出师生关系的新形态。此时学生的主体性不断增强,“定制化教学”成为常态,师生交往方式回归主体间双向互动,师生关系逐渐趋向为平等的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8.
“媒介”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媒介研究之前,首先要确定"媒介"是什么,媒介研究的对象是什么。联系中国和西方文化历史,媒介的内涵主要表现在广义与狭义两个层面。相应地,其外延随内涵的变化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结合传播学的"拉斯韦尔模式",媒介研究的对象应该涵盖媒介机构、媒介文本、媒介技术、媒介受众及媒介社会效果五个方面。这样,我们方能理清媒介研究、媒体研究、媒介文化研究(媒介批判)几类研究之间的关系,从而确保研究前提的科学性与严密性。  相似文献   

9.
张静 《宜宾学院学报》2009,9(9):106-109
语文教科书在学生社会化过程中起着建构特性、教化特性、文化选择性、学生适应性、呈现方式的线性逻辑性以及社会互动中的中介传播特性等媒介特性。正是由于这些媒介特性,才让它成为社会教化与学生内化的桥梁。  相似文献   

10.
手机媒介文化的内涵侧重于手机媒介在当代社会所引发的信息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它是融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于一体的大众媒介文化,也是一种视觉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手机文化的缺失现象越来越明显,对此,我们应当坚持我国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原则,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倡导媒介自律,提高大众媒介素养,以构建健康和谐的手机媒介文化.  相似文献   

11.
媒介生态学就是用生态学的一些理念和理论来研究媒介的一门前沿学科.作为传播和媒介研究的一个分支,媒介生态学是一门相当年轻的学科,它的研究领域在不断延伸和扩展中.媒介生态学的研究方法起源于北美,其中又以加拿大的多伦多学派和美国的纽约学派最为著名.在中国,媒介生态学作为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目前研究思路和学科框架还比较模糊.在研究前期,主要是译介欧美学者关于媒介生态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论媒介地理学的发展历程与学科建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媒介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同媒介、地理的相互关系及其互动规律的学科。媒介地理学关注地理因素对媒介形态的影响以及媒介对地理样本的建构。一方面,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媒介的形态与个性有着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媒介凭借其对地理的命名与叙述,使真实地理的呈现充满了想象与虚构。从媒介地理学的学科渊源来看,它发端于文化地理学,从文化地理学形成的那天开始,媒介地理学也就诞生了。在研究方法上,举凡实证研究、批判研究、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等各种研究方法都应该成为媒介地理学常用的研究范式,借鉴地理学的“空间分析”方法,将有助于探讨媒介的“空间再现”和“地理想象”问题,建构起媒介地理学的学科理论。  相似文献   

13.
媒介素养教学方法和教师培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全球文化急剧变化以及素养在提高个人、社会和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如今的素养概念已经扩展为包括数字、视觉和电子媒介以及流行文化在内的一种内涵;这也就提升了媒介素养教育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在正规和非正规教育环境下进行,它将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师生关系的改善、公民技能的提高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14.
解读手机媒介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手机媒介文化的特征:随时、随地、随手、随身。指出了手机媒介文化缺失的具体表现:技术不完善制约媒介文化发展;媒介文化的形成尚处于起步阶段;政治、经济和文化力量等外部因素的制约。提出了解决措施:加强与传统媒体的合作,开发新的媒体利用形式;尽快形成和培育特色媒介文化、坚持“内容为王”原则,为用户提供丰富的信息资讯、加快产业价值链的培育,实现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5.
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导学生正确甄别、使用信息资源,完善自我、促进个体发展的一门学科。通过对英国、美国、加拿大、日本四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理论发展和组织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梳理,结合当前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实施的现状,提出厘清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建立中国特色的媒介素养的理论范式,发挥国家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支持作用,拓展社会团体与科研机构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先导作用,实践学校与教师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直接推动作用来促进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分析视觉主导的文化,分析异彩纷呈的图形图像,离不开它的主流承载媒介——屏性媒介。与传统纸质媒介不同,屏性媒介具有混合性、整合性、技术性、直观性、浅白性、新感性等多项视觉特质。由此引发的价值建构、人的主体性合理关照、文化隐喻的深度考量和伦理价值的设计与规范等问题亟待我们对其进行深度反思。屏性媒介主导下的视觉艺术形式只有超越现实的功利境界和审美境界,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将技术理性和人文理性结合起来,寻求功利审美伦理和谐统一,才能使屏性媒介为人类和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麦克卢汉媒介技术的差异性视角揭示了媒介对于沟通与文化、个人感知之间的决定性影响,将其理论视角延伸至媒介权力,将有效地解决媒介权力研究缺乏媒介技术分析的缺陷。  相似文献   

18.
新时代的批判媒介和文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批评性媒介素养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关注重点,并辅以事例着重阐释了如何利用分析方法使批判性素养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批判性媒介素养,特别是随着多种新媒体的出现,更需要在文化研究的关照下关注新的媒介素养问题。  相似文献   

19.
媒介批评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批评媒介文本和现象为主要宗旨的综合性课程.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的,应综合运用媒介素养测评、课堂展示、工作坊、媒介事件讨论、媒介批评文章写作、评报等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评判媒介事件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批判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在开展视觉文化研究和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中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探析,取得了一些创新成果,验证了信息技术支持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行性,为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新的理念思路与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