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我国东部沿海的三大都市圈--环渤海都市圈、长江三角洲都市圄和珠江三角洲都市圈是21世纪初带动全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2010年的亚运会将在广州举行,这对加快珠江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促进珠江三角洲都市圈成为具有国际都市圈形态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亚运会对广州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主办权就是发展权,影响力就是生产力。广州获得2010年亚运会主办权,将给广州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运用产业经济学原理,阐述了亚运产业是广州未来6年最具影响力、具有龙头作用和地位的先导产业,预测了亚运会对广州市GDP的贡献率,分析了其对广州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并提出了搞好亚运产业开发,推进广州经济全面提速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广州及大珠江三角洲区域体育旅游业的优势及举办亚运会对其发展的影响因素,同时提出以亚运会为契机来促进发展大珠江三角洲区域体育旅游业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4.
广州2010年第16届亚运会的办赛理念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陈南生  熊畅 《体育学刊》2007,14(2):29-32
办赛理念是办好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的基本思想,明确办赛理念,对于厘清办赛思路、指导办赛目标、明确办赛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对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办赛理念进行思考,先分析了确立2010年广州亚运会办赛理念的基本依据、办赛理念的基本思路,然后提出了亚运会办赛理念的基本表述。  相似文献   

5.
岭南文化与2010年广州亚运会宣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10年广州亚运会宣传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既是文化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也成为传播学所关注的对象。岭南文化作为区域性的历史文化形态,是一种优质文化资本,将与2010年广州亚运会宣传产生良性互动。通过对岭南文化和2010年亚运会宣传互动和嵌合关系的考察,从文化学的角度探讨岭南文化与2010年广州亚运会宣传之间的多维度结合。  相似文献   

6.
《体育师友》2010,33(3):15-15
4月20日起,全民关注、万众瞩目的广州亚运会火炬手选拔工作正式启动,9月将公布火炬手名单。据悉,本届亚运会确定火炬手选拔名额为2010名,寓意广州2010年亚运会圆圆满满,吉祥如意。  相似文献   

7.
适逢2010年广州亚运的隆重举行,中国男篮也在本届亚运会上夺得金牌,重回亚洲之巅。从1974年中国男篮重回国际蓝联大家庭获得当年亚运会第三名,到1986年的首夺冠军,再到本届亚运会实现六连冠,10届亚运7届冠军,中国男篮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  相似文献   

8.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体育展示中加入了武术表演内容,引发世人对武术表演展示的思考,文章运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武术表演的价值特点、体育展示的功能及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体育展示目标分析,对2010年武术表演走进广州亚运会体育展示的可行性进行研究,以期为体育展示的未来发展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体育展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广州筹办2010年亚运会为背景,通过对广州大学城学生就亚运会前高校体育文化的问卷调查分析.论证亚运会的筹办将对广州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认为:2010年亚运会为高校体育文化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为大学生对体育核心价值感悟开辟了新课堂等.要避免高校体育文化片面化,防止高校体育文化商业化,预防高校体育文化参与群体精英化.  相似文献   

10.
为迎接2006年世界杯藤球比赛以及备战2010年第16届广州亚运会。培养锻炼一批年轻的藤球国际级裁判员,国家体委小球运动管理中心和中国藤球协会特意在2006年世界杯藤球比赛之前举办了一期“藤球国际裁判员培训班”。[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从"和谐亚运"、"经济亚运"、"人文亚运"、"科技亚运"和"绿色亚运"的理念和视角,结合北京承办2008年奥运会的实践,探讨了广州承办2010年第16届亚运会将对广州市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城市环境、城市建设和体育事业的发展所产生的综合效益,并对此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12.
国际大型体育赛事作为一种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城市重大事件,不仅提高了城市经济、基础设施等硬件水平,也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核心价值等文化软实力水平。广州作为2010年亚运会的举办城市,承办这种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对于推动广州市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发展,促进"以人为本"的城市文化核心价值,丰富完善城市形象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13.
广州亚运会--物流竞技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成功举办2010年广州亚运会需要高效率、低成本的亚运物流系统支撑。目前,广州的物流系统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管理上,尚不能达到广州亚运会的要求。为此,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对广州亚运物流系统进行了研究,论述了广州亚运物流系统的组成、内容和特点,广州亚运物流服务市场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并对广州亚运物流系统的规划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4.
2010年广州亚运与岭南休闲体育文化融合传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综合分析法,从文化学、传播学、民俗学视角对2010年广州亚运与岭南休闲体育文化融合传播作出相应探讨与分析,了解历届亚运会主题口号对举办城市文化传播的影响,思考2010年广州亚运理念:"激情盛会,和谐亚洲",它将充分体现竞技体育与休闲体育文化完美结合,创建以休闲体育为核心的东方体育文化理念,打造广州亚运休闲体育盛会,将东道主岭南休闲体育文化传播亚洲,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5.
The Guangzhou Asian Games of 2010 was the deliberate outcome of an intense regional rivalry, a careful national balancing act and a geopolitical marketing momentum embedded in a provincial and civil reconstruction that mirrored a wider national reconstruction: Guangdong and Guangzhou – ‘the city’, the Games City and Chinese performances were statements about the controlled advance of the ‘Middle Kingdom’ to a regained hegemonic status in the western Pacific. This is a verbal and visual depiction of the cosmopolitanism and confidence of the New China: word and picture meshed to demonstrate vividly the modern ascendancy of the ‘Middle Kingdom’.  相似文献   

16.
通过研究2010年广州亚运宣传这一社会文化现象,揭示其中蕴涵的公共关怀或公共情怀的价值和内涵,并对影响公共关怀宣传的因素提出了对策。并且对维护赛场文明秩序,展示祥和、绿色、文明的广州文化气息和成功承办2010年广州亚运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举办亚运会对广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刘飞  杨建梅  关欣 《体育学刊》2005,12(2):21-24
成功举办国际大型综合运动会将极大地提升举办城市的国际地位,促进举办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是世界各地区中心城市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运用产业经济学、系统论、城市竞争力等知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论证了举办亚运会对广州建设投资的长期效益、城市国际竞争力、产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article, I will look at the impact of sport on relations between states. In particular, I will study the role that sport has played in enhancing (or damaging) diplomac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 will look especially at the role that the Olympics and the Asian Olympics have played in promoting diplomatic breakthroughs between countries. My cases focus on the use of sports diplomacy to foster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in Asia, studying the breakthroughs between Korea, China and Russia. I will then look at the Beijing Games of 2008 and Guangzhou Asian Games of 20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