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是新闻的生命之源。围绕这一原则,当前,各新闻媒体越来越重视民生新闻的传播,从而在新闻媒体形成了民生新闻热潮。这是适应时代发展进行新闻改革的成功尝试,因此受到广大受众的欢迎。然而,笔者发现,一些媒体把关注老百姓生活理解为对民生市井、日常琐事的关注,甚至将民生新闻与时政新闻严格划分开来。笔者认为,这样  相似文献   

2.
于潇 《新闻窗》2011,(5):43-43
近年来,在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方针指导下,新闻界兴起关注普通百姓生活状况的民生新闻,从广播电视媒介到平面媒体,从小民生扩充到大民生,成为新闻传媒时下最惯用的新闻表达手段。从新闻业务的研究角度看,什么样的新闻是民生新闻?  相似文献   

3.
民生新闻实际是“社会新闻”在新时代“以人为本”语境下的一种演绎,其主要特征在于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民生取向,以平民的视角和态度记录百姓的生活实态。关注百姓,服务百姓,做百姓的代言人,是民生新闻的基本精神内涵。本文从品牌价值中的认知度、美誉度、忠诚度等几方面总结,阐述民生新闻节目的品牌化生存法则。  相似文献   

4.
叶欣 《新闻采编》2007,(5):30-31
在当今中国的传媒业流行语中,“民生新闻”和“话语权”赫然列于前位。民生新闻的热.30.新闻采编潮,媒体下移,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宣传理念一步步地变成了现实。然而,我们也强烈意识到:随着民生新闻的日益繁荣,许多缺陷不足也暴露出来,成为各地方台民生新闻发  相似文献   

5.
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也就是要把“新闻眼”锁定在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关注群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上。如何写好民生新闻关键是要沉下去,按照“三贴近”原则,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相似文献   

6.
目前,电视新闻中的民生新闻节目,依托它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优势,以及极易被受众接受并口耳相传的特点,在实践中已显现出它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从民生新闻的传播效果可以看出,这种作用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具体说,是依托民生新闻节目独有的特点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7.
新闻策划让民生新闻更出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爱兵 《今传媒》2012,(5):116-117
"新闻策划"近年来成为新闻界颇为流行的词汇。新闻策划已广泛介入新闻传播实践活动,并成为新闻媒体高度自觉的行动。许多媒体不仅强调策划的重要性、必要性,还把新闻策划作为新闻竞争的关键环节来抓。被喻为"十年来中国电视的第三次革命"的民生新闻在报道过程中如何策划,让其更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策划过程中应把握的重点是什么?就是本文探讨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马凤雷 《视听界》2013,(2):85-86
有人认为,电视民生新闻自诞生以来,一直与群众和生活贴得很近,没有必要“走转改”,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不可否认,电视民生新闻的核心是民生,因为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贴近实际,被群众喜闻乐见。自从电视民生新闻诞生之日起,它就在践行“走转改”的新闻理念。民生新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声、民心、民情、民意,但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技的高度发展,新闻资源的共享度也越来越高。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媒体竞争已经成为新闻策划水平的较量。新闻策划能力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媒体在市场上的地位。因此,《荆门晚报》自创刊以来,始终如一地围绕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进行新闻策划,让“三贴近”报道在晚报新闻中唱了主角。  相似文献   

10.
正时政新闻相比社会新闻,读来枯燥,没社会新闻那样吸引眼球。而作为任何一张报纸,时政新闻的地位又十分重要,如何让时政新闻抓住读者的眼球,如何让党的方针、政策、思路更好地"入读者的眼,进读者的心",需要记者和编辑用心思考。《伊犁晚报》积极传播当地政府的声音,成为政府联系市民的重要纽带,在当地有着良好口碑和固定读者群。该报致力让时政新闻贴近民生,达到民生意识的常态化。  相似文献   

11.
民生新闻自诞生以来一直是吸引百姓的看点、媒体纷争的卖点和学界讨论的热点。它标举民生旗帜,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作为新闻的价值取向,内容上聚焦百姓的生活状态、生存空间,关注百姓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形式上则充分利用各种传播手段,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亲近性。应当说,  相似文献   

12.
袁俊 《新闻窗》2010,(2):113-114
当前,报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地市党报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报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做好民生新闻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民生新闻大多来自基层,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做好民生新闻既能使地市党报践行“三贴近”,又能在读者心中增强公信力和亲和力。如何将民生新闻做出自身的特色,提升地市党报的舆论引导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倾听百姓话语、传递民意民声"是民生新闻的一个特征,它与党中央提倡的"以人为本"、新闻"三贴近"基本一致。正是在这个大环境下,《南阳日报·社区新闻》版应运而生。在编辑《社区新闻》版的过程中,笔者深切地体会到,记者、编辑必须要有民生视角、民生意识、民生情怀,才能做好民生新闻,才能让民生新闻成为报纸的亮点。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人为本“成为媒体在新时期改进新闻报道的一个突出的时代标志。民生新闻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其主要特征在于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民生取向,以平民的视角和态度记录百姓的生活实态。  相似文献   

15.
谢燕林 《新闻世界》2013,(10):173-174
人们常说一篇成功的新闻作品,需要“七分采访,三分写作”。县级电视台记者的优势在于在基层,更贴近民生,可以更真实地反映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那么在当今全社会都关注民生的大环境下,作为时政新闻记者,如何让时政新闻贴近老百姓,使老百姓更喜闻乐见呢?  相似文献   

16.
冯昱开 《新闻窗》2010,(5):114-115
说起电视民生新闻,从2002年“南京零距离”首先提出“民生新闻”的理念,民生新闻在我国迅速发展壮大,这一新闻资讯栏目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作为栏目的价值取向。公众把它当作生活诉求的绿色通道,政府则把它当作联系群众的纽带。成为社会肄论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平衡把握舆论监督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民生新闻的兴趣,随着它放低姿态、贴近群众的同时带来了题材琐碎化、内容市井化、审美格调低俗化等问题。民生新闻的制作者习惯性地将目光紧紧锁定在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等比较琐碎的小事上,好像不琐碎就不能贴近百姓,不家常就不是民生新闻。如公鸡上树这条新闻,时下很多地方民生新闻节目都在自己的省份内播报过,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意味.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民生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随之而来的是,媒体的民生新闻越来越受到媒体自身和广大受众的重视,无论是广播电视还是报纸等平面媒体,都纷纷开办各种各样的民生新闻专版(专栏),回应受众的期待。新闻实践表明,民生新闻的着力点就应当在"三贴近"原则的指导下,为受众提供细致入微、实实在在的服务。  相似文献   

19.
罗筑娟 《新闻窗》2013,(6):47-48
电视民生新闻不但具备贴近现实、服务生活的新闻价值,还在内容、形式、品格方面具备一定的美学价值。新闻工作者要善于挖掘和展示这些美学价值,制作出令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电视民生新闻,更好地服务于民。  相似文献   

20.
张芳 《记者摇篮》2007,(9):20-21
近两年,民生新闻的大旗浩浩荡荡在全国各地省级媒体上挥舞开来,掀起了我国电视新闻发展的“第三次革命浪潮”,成为我国电视新闻领域的又一道亮丽风景。民生新闻之所以能挥着大刀向前冲,实际就是“社会新闻”在新时代“三贴近”语境下的一种演绎,他以平民的视角和态度记录百姓的生活实态。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则在民生新闻传播中具有独特的强大优势,主要表现在:[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