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二、符合语法语法是写文章的语言法则,消息写作也无例外地要遵守语言法则。遗憾的是,我们的消息中还不时出现各种语病。 1.残缺残缺是指句子不完整,缺少必须有的成份。句子包括一定的成份,一般句子成份有六种: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新闻报道中句子残缺,往往是缺主语或主语不全。例如:“不久前,本报研究所前往沈阳和本溪,就租赁经营的有关问题进行追踪采访和问卷抽样调查。”(《租赁,你给企业带来了什么?》的编者按,载1987年9月25日《经济日报》)  相似文献   

2.
谓语是句中用以陈述、说明主语的句子成分,它告诉人们: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做什么、怎么样、是什么等,因此,是句子的主要成分之一。如果不是表达所需要所允许的省略,该用谓语而未用的地方,主语自然就得不到陈述或说明,句意也得不到准确、恰当的表达,句子结构不完整,有时还连带造成其他语义及语法关系上这种或那种错误;这就是谓语残缺。谓语残缺有多种,以下分析的是其中的几种: 1、滥用名词性词语缺谓语句子本来有谓语,但由于滥用了名词性词语,这本来的谓语就误变为其他成分;同时,滥用的名词性词语进入句子之后,又要求有恰当的动词与之相配合,这动词一般应是句子的谓语,但是句中没有。这样,句子就自然缺少了谓语。例如: ①人患流感后往往突然发冷、高  相似文献   

3.
通常所说的主谓关系,都是指直接主谓关系,即在语义关系上,谓语直接陈述说明主语;在结构关系上,谓语直接置于主语之后,两者之间没有什么中介。例如: ①我赞美白杨树! (茅盾《白杨礼赞》) ②两千年来,我国修建了无数的石拱桥。(茅以升《中国石拱桥》) ③我们的船渐渐地逼近榕树了。(巴金《鸟的天堂》) 例①谓语“赞美”直接置于主语“我”之后,对“我”加以陈述,两者中间无任何中介性词语。例②  相似文献   

4.
主语是谓语的陈述对象,指出谓语说的是谁或者是什么。如果主语含混不清,令人费解,那就必然会影响表达效果。试看以下几个句子: ①报上发表的观众对一些影片提出的尖锐批评,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这些影片表现了错误的美学观点,把怪诞、离奇、光怪陆离、低级庸俗当成美来渲染。(《文汇报》1983年1月27日第三版) “报上发表的观众对一些影片提出的尖锐批评”,是一个偏正词组,不是一个句子,因而  相似文献   

5.
主语是句子的主要成分之一,是句中被陈述、被说明的对象或话题;它指明句子所说的是谁,或者是什么。在语言中,因特定的语言环境或上下文关系,在不致引起表意混乱的情况下,主语往往被省略。但是,当句子必须有主语而没有的时候,句子就自然缺少了被陈述、被说明的对象,使人不知其所云者为何人何物,使句子的结构和意义残缺不全,这就是一种语言错误了。称做主语残缺。主语残缺有各种形式,通常所见是滥用介词缺主语,例如:  相似文献   

6.
去年12月24日的《光明日报》,在“语言文字”专栏刊登一则题为《顾此失彼一例》的短文,指出“她绣出的花布既快又好,从未退过货”一语,有主谓搭配不当的毛病。文章分析说,复句中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花布”,谓语是联合词组“既快又好”,说绣出的花布“好”可以,“快”则不通。这分析是无懈可击的。但文中提出将这个句子修改为:“她绣花布绣得既快又好,从未退过货。”却又出现了新的语病。修改后的复句,主语显然是“她”,谓语是动词“绣”,宾语是名词“花布”,“绣得既快又好”可看作补语。后一个分句的主语显系承前省略了,当然也是“她”,这样就成了  相似文献   

7.
主语是现代汉语中最主要的句子成分之一。它是陈述对象,居于谓之前,回答“谁”或者“什么”的问题。但是,并不是每一个句子都需有主语;另一方面,有些句子如果没有主语,就失去了陈述的对象,使人不能准确理解句子的含意。所以,编辑人员必须弄清无主语句、省主语句与缺主语病句的区别,否则很难在加工稿件时把好文字关。  相似文献   

8.
动词“发生”是个常用词,使用频率很高。它在造句中,经常充当谓语。如:“这个事件发生在1918年。”“那年冬天曾发生过这种现象。”在前句里,“发生”后带补语“在1918年”,是个表时间的介词词组;在后句里,“发生”后带宾语“现象”,是个名词。所带宾语除名词外,还有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如:“他的认识的确发生了变化。”这类由动词(或动词性词组)所充当的宾语,有个突出的特点:它往往与主语有密切的联系,所用动词性词语有时可以做句子的谓语,如上句也可以转化为;“他的认识的确变化了。”因此,当它们能够做谓语或者必须由它们做谓语时,还在前边加用动词“发生”,结果就会是:(1)使语言无形中罗嗦起来;(2)错误地用“发生”替换了句子本来的谓语,改变了本来的语法结构关系;(3)或者使相关成分之间关系不协调,或者使句子残缺一定的成分。这就是“发生”多余滥用的错误。  相似文献   

9.
请看下面这个句子: “松田宏也离开成都时,四川省副省长刘海泉、救护松田宏也的四位彝族农民代表毛光荣专程从磨西赶到成都看望了他。” (《体育报》1982年 7月12日第1版) 分析这个句子的结构,可知“四川省副省长刘海泉、救护松田宏也的四位彝族农民代表毛光荣”为主语,“专程从磨西赶到成都看望了他”为谓语部分。这样的结构所表达的语义必  相似文献   

10.
在一个句子中,主语和宾语一般是不能直接发生关系的,这主要是因为在主语和宾语之间还有个谓语成分。例如: ①他还记得自己去过的那个山村。 ②文章简明扼要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例①主语“他”与宾语“山村”之间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因为它们之间横着一个谓语“记得”。它们可以分别与谓语发生直接关系:“他”与“记得”是主谓关系,“他”被“记得”所  相似文献   

11.
逗号用法的正误例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李兴昌“逗号”(,)是用得十分普遍的一种句内点号。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GB/T15834-1995)规定:“句子内部主语与谓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句子内部动词与宾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句子...  相似文献   

12.
一般说来,一个句子包括主语和谓语,这是世界各国古今语言的通例,汉语自然也是这样。主语和谓语的配合必须恰当,达到语言的纯洁与健康这一目的,不能不合事理,不能随便说成“上海西郊公园的风景建设得更美丽了”(“风景”和“建设”配不拢,应删去  相似文献   

13.
八、结构混乱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但是不能同时运用两种说法。如果作者既想用这种说法,又想用那种说法,结果把两种说法搅合在一起,意思反而不通了,导致句式结构出现杂揉的语病。例如: ①而这几年城乡人民的收入水平,虽然也有较大增加,但增长幅度无法同水果价格涨幅相比。(《工人日报》1990年12月14日第四版) ②这次获奖表明我们的现代舞走向世界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中国文化报》1990年12月5日第一版) 例①把“收入水平提高”和“收人增加”这样两种  相似文献   

14.
三、无主句和省主句不同于缺主病句句子的一般成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完全句至少应具备主语和谓语。不完全句在全民语言中十分普遍,例如表示自然现象的“出太阳了”,表示祈使命令的“站住”,表示感叹的“真漂亮”,标语口号“振兴国家”,以及独词句“好”,等等。这些不完全句在科技语言中极少出现。而全民语言中表示存现(消失)的句子如“桌上有本书”和蕴含泛指人的主语的泛指句如“不自由,毋宁死”这两类句式在科技语言中却用得极为广泛。前者如“在两相之  相似文献   

15.
古今汉语都有省略现象,可是文言省略现象比现代文尤为突出,成为文言文的特色之一。句子某些词语的省略,从语法角度着眼,是有规律可寻的。能够掌握这种省略规律,遇到具体省略现象,将不至于感到迷惑。先看主语的省略。上句已出现主语,下语的主语便可省略,如“楚人为食,吴人及之;楚人奔,吴人食而从之”(《左传·定公四年》)中有(?)符号标明的主语“楚人”“吴人”就是承上文的“楚人”“吴人”而省。下句要出现主语,上句主语也可以省略,如“项王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史记·项羽本纪》)中的上一句的“项王”就是蒙下一句的“项王”而省。还有,下一句的主语就是在上一句里充当宾语的那一个,这下一句的主语仍可以省略(这样更显得结构紧密),如“……触草木,草木皆死”(《捕蛇者说》)就  相似文献   

16.
在造句中,句子本来的宾语被另外的词语所暗中替换,因而使谓语与宾语搭配不当,关系失调,句意不通者,就是宾语的暗换。例如: ①名闻遐迩的大熊猫早就受到各国朋友的喜爱,仅去年一年,“迎新”、“永永”就“接待”了一千万游客的观赏,其中有12万外国游客。(《体育报》1984、7、7第一版) ②这些同志为了完成这件艺术品的制作,每人每天都工作12小时以上,把全部力量和心血都用上了。(《体育报》1984、6、13第一版) 例①“仅去年一年……观赏”中,谓语是“接  相似文献   

17.
阅读报章,“通过……,使……”的句式屡有所见,如:“通过学习文件,使大家提高了认识。”“通过同志们的帮助,使他认识了错误。”等等。这是一种典型的主语残缺式病句. “通过……”系介词结构,在汉语里介词结构是不能充当主语的。“通过……,使……”句中,“通过……”是状语,“使”谓语,“使”之后是宾语部分,全句没有主语。句中发出“使令”行为的不是“通过……”,而是“通过”后边的介词结构的宾语部分,即上述例句中的“学习文件”、“同志们的帮助”。如果把状语部分  相似文献   

18.
1 主语残缺产生歧义在科技文稿,尤其是科技学术论文中,作者常常为简约文字而省略主语———形成合理的无主句,但也常因省略不当,致使句子主语残缺,造成歧义。例1 自Jeffreys发现与人血红蛋白基因有关的非编码区重复序列,可用小卫星探针检测出DNA片段上多个与之相杂交的位点,形成DNA指纹图,此后在人类遗传学与法医学、动物遗传学等方面相继有新的发现。本句的主语是什么?是“Jeffreys”本人,还是其他什么人?这里因主语残缺,而使全句主语含混不清,产生歧义。据后半句“此后在……等方面相继有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19.
论文标题的基本功能是 :概括全文、吸引读者、便于检索。从英语论文标题的语言特点角度来看 ,标题中一般不用完整的句子。由于论文标题只是文章的“帽子”、“标签”、“称呼” ,只反映文章的整体内容 ,而不是具体内容 ,因而一般不使用完整的句子 ,不包含主语、谓语、宾语、状语等句子成分。另一个特点是标题中多用名词、名词词组或动名词来表达。如单一名词词组 ,DatabaseLogic(数据库逻辑 ) ,Heter -nuclearSpinSystem(异核自旋系统 ) ;或两个名词词组并列 ,ConferenceInterpretingandItsEffectEvaluation (会议口译及其效果评价 ) ,…  相似文献   

20.
某报一篇报道10月3日郑州市投放鼠药灭鼠的消息,文字不多,标题赫然:郑州老鼠的丧钟昨敲响。细品此句觉得别扭错在那里呢? 从这个句子的表面看,“丧钟”应是全句的主语。因为谓语是“敲响”语法成份中主谓不缺,搭配也算得当,但仔细分析,标题的意图是想告诉读者,郑州市昨天统一开展了全市灭鼠活动这一事实,“灭鼠”无疑应是全句的中心。所以作者写了“老鼠的丧钟昨敲响”,虽然读起来拗口,也算把意思交待清楚了,问题出在作者既想详又想略,结果造成了“郑州老鼠的丧钟昨敲响”这样一个主语不明的句子。如果说句中主语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