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晚年卢卡奇在给《历史与阶级意识〔作的新版序言中,论述了他马克思主义学徒期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澄清了书中他认为错误的如对马克思主义本体论的背离、对实践概念的歪曲狭隘理解、对黑格尔辩证法未能进行彻底的唯物主义改造的思想;肯定了书中他认为正确的如给正统马克思主义下的定义及其他试图对辩证范畴的真正本质和运动作出描绘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本体论是认识论的前提和基础,认识论是本体论的贯彻和具体化。认识论的基本范畴是从本体论范畴逻辑地发展而来的。主体和客体这对认识论范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本体论范畴。客体就是进入实践领域的物质,主体就是进入实践活动的意识。  相似文献   

3.
审美活动属于认识论和实践论范围,不属于本体论范围;从认识和实践看,美无本体、本质,不存在那种单单具有“美”的性质的实体;本体论中不存在主体客体的区分,只有在认识论和实践论中才有必要划分主体和客体;审美活动是主体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实践性的认知关系或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审美判断是一种包含着客体内容的主观判断;主体的能动作用是审美的第一推动力  相似文献   

4.
实践概念作为核心概念贯穿于卢卡奇的全部哲学思想,其性质和内涵大致经历这样的发展:最初,卢卡奇透过黑格尔的视角来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从而形成脱离现实基础的狭隘实践观;之后,由于世界革命的发生及现实情况的改变,卢卡奇重新考虑其理论立场,经过对经济学和辩证法的考察,尝试建立一种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从而逐步回归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卢卡奇早期对于实践观的狭隘理解导致其整个思想体系的逻辑起点错误,晚期对实践概念的重新理解使得他回归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是什么?笔认为,是客体本体论。马克思主义是通过科学实践观的确立,实现了对精神世界的真正来源即客体的界定,进而实现了哲学史上的本体论革命,创立了科学的客体本体论。只有作出这样的确认,才能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变革的实质,并使这一理论在开放性、生活化中得到振兴。  相似文献   

6.
葛兰西的"实践哲学"以重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本体论基础为反思支点,批判"正统"马克思主义,引发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转向;但是,在争夺文化领导权的文化批判中,葛兰西实现的是社会历史主体─社会历史客体的模式构想,其实质是近代哲学主体─客体建制模式在社会历史话语中的"翻版",社会历史实践的本体论基础又仅仅成为一个外在的"设定".这为真正恢复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历史实践本体论变革的实质和路向,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葛兰西的意识形态概念是宽泛的、描述性的概念。他指明了意识形态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关系;认为同一社会基础上存在多种意识形态的统一;他还力图寻找政治行动中危机和错误产生的意识形态与上层建筑等方面的原因。葛兰西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他把策略的因素引入意识形态理论之中,使意识形态理论获得了现实的政治意义。葛兰西对于意识形态有关理论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从认识论层面反思本体论,把对本体论的终极信仰转换为对本体论的自觉批判;揭示“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生存本体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片面诠释,解蔽这些本体论对主体及其主体性的遮蔽,呼唤人的主体性的完整回归,使认识论视域中的主体成为一个未被遮蔽的主体,从而使主体视域中的客体也成为一个未被遮蔽的客体,同时也使主体对客体的改造成为未被遮蔽的改造。  相似文献   

9.
塞拉斯把人类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划分为"常识的"映像和"科学的"映像。他认为,前者是关于人类自己的概念,是一种前科学的、未受批判的、朴素的人类世界观,它定义了已有的哲学反思的一个端点;后者是一种经过反思、批判和逻辑加工形成的框架,是用假定感觉不到的客体和事件来说明能感觉到的客体与事件之间的相互关联。哲学研究的目标正是向着把这两种既相互竞争又相互补充的映像统一起来的方向发展的。这种观点促进了对整个哲学史的批判与反思,为科学实在论的辩护提供了方法论的借鉴意义。但是,他把人类概念思维的社会的、伦理的和价值的维度留给常识映像,把认知与说明维度留给科学映像的做法,有可能会加深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分离;他对理论实体的本体论地位的论证方式有可能陷入"理论家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怀特海认为,人类在现代主义模式下建构的实体思维模式把人类的行为当作是人或事件对客体的作用,在事件发生前预设了实体,事件本身成为首要的实在,把实体当成是事件的复杂结构,人类应该从这种实体思维模式转向事件思维模式。怀特海通过思辨哲学建构了自然、社会和价值的事件模式,虽然怀特海未能对基本范畴进行解释,也未能对本体论问题进行有效的发掘、未能完成建构事件模式的任务,但他为我们更深地探讨新的模式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11.
梁漱溟作为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他构设了一个以"意欲"为本体论的文化模式,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自成"一家之言"的"文化三路向"理论。同时,他又把自己的理论与社会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乡村建设理论"并努力诉诸实践。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今天仍有其理论转生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2.
作为后现代鼻祖的博尔赫斯,其作品打破了传统小说模式,构筑了学创作的新格局。从他的作品来看,博尔赫斯始终在实践着这样一种创作观念:小说即游戏,从而剥掉了传统小说作为认识本体论的神圣外衣,从小说包孕的哲理、结构、幻想三个层面娱己娱人;在小说与现实的关系上,他说小说无非是梦的引导,从而消解了现实与虚构的对立关系。同时对传统小说主人公概念内涵也进行了置换,时间、空间和事理孤傲而鲜明地取代了人物作为主人公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的历史认识中包含着鲜明的实践性.这不仅仅表现在他对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与更多的关注,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他在革命实践中对历史知识进行了深刻、灵活、丰富的运用,推动了革命实践和历史认识的共同发展.毛泽东关于历史认识与现实实践的丰富的思想内涵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14.
牟宗三从关注价值本体论的视角契入,沿着生命——人文——道德的进路,建构"道德的形上学"的本体论学说。他采用佛教《大乘起信论》中"一心开二门"的框架,提出"二层存有论"的新说。为了证明儒学契合现代性,证明儒学同科学、同民主之间存在着兼容关系,他提出了"由内圣开出新外王"的理论。  相似文献   

15.
运用逻辑来把握世界,将逻辑作为世界的根据是西方形而上学的传统。黑格尔继承了这个传统,并致力于改造逻辑。在黑格尔哲学中,现实是逻辑的现实。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中将逻辑作为世界的根据和这种方式的产生过程进行了批判。按照思维的进展,马克思论证了现实是人通过实践将自身的本质对象化到对象上的产物,并以此确立了现实的客观性地位。在马克思哲学中逻辑是现实的逻辑。这样,马克思在现实与逻辑的关系上完成了对黑格尔哲学的颠倒,形成了其特有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6.
李可染在写生中提出注重观察、对景创作、洋为中用这些有创新意识的写生观念,并且在写生实践中创造了“密林烟树”的画法,在光的运用和积墨法上也有新的突破,从而使他的写生作品将西洋近代绘画注重感性真实和对象个性特色与中国画的笔墨相融,颇具现代特色,为他的山水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1930年代,老舍在文学创作上,呈现出向左翼功利性文学观念倾斜和对原有启蒙文学观念恪守的双重特点.一方面,老舍将艺术视野收回到严肃的现实,从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等角度批判现实,颂扬革命,从而增强了其作品的时代性.另一方面,老舍并没有忽视文学的审美特质,仍然注重对艺术规律的强调,坚持国民性批判的启蒙文学主题.这样,老舍在早期文化批判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社会批判的力度,从而使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创作逐渐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8.
从鲁迅的艺术实践来看,他是运用现代主义手法的好手,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这一面研究颇多,亦无争议。但从鲁迅的艺术(包括美术、戏剧、诗等)主张来看,他却是坚定的反现代主义者,这一面却鲜有梳理。这一“实践”与“主张”分裂的根源在于他将艺术当作参与社会、改造社会的工具主义看法所致,因为在战斗的时代里,艺术虽然未必反映真实,但至少与写实是孪生的。只有使人“懂”才能发挥其作用,只有写实才能使人“懂”,这就决定了他的反现代主义艺术主张。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思想具有差异性。在研究视野上,马克思具有更多的超验性,恩格斯则有着更多的经验性。马克思把实践纳入真理的获得过程,在认识上坚持实践本体论。恩格斯由于在其思想立场上保有的是一种物质本体论的视野,因而在认识论层面上必然坚持物质反映论;马克思所建构的是实践唯物主义,恩格斯所建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差异性的具体了解,是把握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特色的一的把钥匙。  相似文献   

20.
牟宗三先生的“坎陷”概念同“良知坎陷”说一样,有认识论、历史文化和本体论三个层次的内涵,据其哲学问题意识的不断深入和言说语境的不断变换展现为不同的特质。认识论意义上的“坎陷”是指“天心”坎陷自我转为“了剐心”。历史文化意义上的“坎陷”是指在人的主体性的实践活动中,良知的自我否定、辩证发展和现实展开。在本体论意义上的“坎陷”是指学理上的辩证开显和具体过程上的“无执”转为“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