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胡亚伟 《海外英语》2016,(15):109-110
宗教经典翻译是外来宗教在融入目标文化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基督教在中国本土化的成功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恰当的《圣经》翻译策略也是基督教在中国成功传播的一个不可忽视因素。从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初,采取的全盘汉化《圣经》翻译策略到明末清初适当顺应目标文化汉译策略,再到近代话语独立与适当顺应目标文化相结合的汉译策略。不同时期《圣经》汉译策略的选择不仅令基督教在融入中国文化过程中吸纳了中国本土文化的特点还保留了自身的独特性,为基督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客观上也成为基督教中国本土化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通过梳理《圣经》在近代中国的汉译版本、翻译主体以及近代中国人的圣经观念,来理解《圣经》这部宗教经典在近代中国传播的文化意义。《圣经》汉译文本与中国文化融合与协商的过程中,呈现多元化特点;翻译主体们通过自我调节而不断探索,促使《圣经》汉译活动与中国文化不断适应;近代中国人对圣经的观念从鄙视怀疑发展到逐渐理解。  相似文献   

3.
基督教作为世界性三大宗教之一,其传播以其文献《圣经》为基础。伴随着基督教的产生与传播,圣经的翻译随着基督教的传播而不断发展,圣经的汉译也是圣经翻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态对等论创始人尤金?奈达与圣经的汉译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动态对等论对现代圣经翻译有着重大指导意义,而在动态对等论出现之前,已经有部分《圣经》汉译本不同程度地体现出动态对等论的原则。本文通过阐述对动态对等论,寻找早期圣经汉译中动态对等论的初现。  相似文献   

4.
明朝中后期,大批天主教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在传教的同时也翻译了大量西方神学、科学典籍.这些译著不仅促进了中西方科技、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圣经》的汉译.  相似文献   

5.
徐若梦 《海外英语》2012,(15):154-155
明朝中后期,大批天主教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在传教的同时也翻译了大量西方神学、科学典籍。这些译著不仅促进了中西方科技、文化的交流,也影响了《圣经》的汉译。  相似文献   

6.
圣经汉译活动是世界范围内圣经翻译的一个主要分支,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活动,由此产生的各种名称的汉语《圣经》版本乃是中国版本史上不可或缺的资源.本文拟对汉语“圣经”书名的由来和演变做出综述性的探究,以厘清汉语《圣经》版本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7.
传说基督教在东汉就已传入我国,但有据可考的则在唐代.随着基督教的传入,圣经的汉译也开始了,但明清以前的汉译圣经几乎都已失传.明清以降,来华传教士激增,圣经之汉译亦甚于从前,有各种"深文理"、"浅文理"和"官话"汉译圣经,也有许多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圣经译本,从而使圣经得以在我国传播.  相似文献   

8.
归文娟 《考试周刊》2008,(5):172-174
本文论述了<圣经>在中国的翻译情况,讨论了各种译本对中国的影响,包括思想、文化、语言等方面.最后总结了在<圣经>翻译中出现的翻译理论纷争、存在的不足.并且展望未来的<圣经>汉译.  相似文献   

9.
本文简要介绍了圣经在中国的汉译历史,并就影响最大的《和合本圣经》的成书以及影响进行了综述,对其翻译原则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和合本圣经》是国内外华人教会普遍接受的译本,已经深入人心,而且其中的很多表述已经被广泛采用而固化。《和合本圣经》以口语化为特色而不失典雅,忠实而不失流畅,同时是注重文化翻译的"好的白话文"译本。  相似文献   

10.
人们普遍认为作为西方文明精神基础来源之一的基督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西方人对大自然的基本态度和行为取向,导致人类中心主义的形成。但在重新阅读《圣经》并对基督教的基本教义进行分析阐释后,我们会发现《圣经》为今天的人与自然的和平相处提供了很多基本原则和方向,其中体现的自然观对我们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简·爱》浸透着夏洛蒂对《圣经》基督精神的深层理解,处处蕴含着宗教情结,通过分析《简·爱》中《圣经》对其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包括对《圣经》词句的直接引用和不同角色对宗教及其精神的间接阐述,来揭示《简.爱》这部跨世巨作如何对基督精神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2.
根植于特定文化的典故在跨文化翻译中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圣经》中的神话故事、人物、寓言和箴言等产生了大量的《圣经》典故,已成为英语语言的一个重要部分。由于《圣经》典故与中华文化存在诸多差异,国内译者在翻译《圣经》典故时经常碰到理解上的障碍。在此基础上,本文旨在从文化角度探讨《圣经》典故的翻译原则和方法,以期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圣经》典故翻译。  相似文献   

13.
《失乐园》是十七世纪英国著名诗人、思想家、政治家弥尔顿的最伟大诗作。它的题材取自《圣经旧约.创世纪》,但并不是对这一经典的简单描摹和扩写,而是在英国清教影响下进行的阐释,充分体现出英国清教的教义和信条。  相似文献   

14.
《圣经》中的"乐园"神话是西方文学的一个宝藏,它蕴涵有丰富的人生寓意,是文学家创作出传世佳作的温床,由"乐园"神话构筑了一个个文学原型。这一切在基督教文化中又被以原罪与救赎、迷惘与净朗、善与恶等思想形式保存下来。  相似文献   

15.
翻译中的伦理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翻译伦理的研究正在成为国内外当代翻译理论研究的一个焦点。从公元前三世纪至今,各种《圣经》译本不断涌现。本文选取不同时期《圣经》翻译的几个重要版本,从伦理的角度简析《圣经》翻译史。文章指出,各个时期《圣经》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运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和原则,译者的翻译伦理观受到自身的价值判断以及当时社会思想的影响,不同时期的版本体现了不同的翻译伦理。  相似文献   

16.
以和合本《圣经》为代表的中文《圣经》语言是文学性的语言,在"意思"之外,借助独特的句法、节奏、韵律,有比精确的"意思"更丰富的信息。而现代中国的"白话文运动"的目标是"国语",一种在"文学"中淬炼出的民族共同语,和合本《圣经》在1919年出版不是历史的偶然,有丰富的神学意味,它可以作为"国语运动"的语言范本。但在特定历史情境中,胡适一代人却与之错失。现在我们应当正视和合本《圣经》的文本价值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18.
文章对《庄子》之"道"与《圣经.约翰福音》之"道"进行比较研究,认为两者的"道"所指向的都是一个单一的既超越又内在的终极实在。道教的"道",被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整个世界的化生、维系、调节,天下万物的生长、变化、发展,都完全依赖于它;基督教的道,就是神,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既是世界的创造者,又是世界的维系者,是自有永有的生命的本体。在"道"这一概念上,道教与基督教具有相似点,通过比较研究,可以促进对中西文化以及中西文明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在中西方翻译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中国对佛经的翻译活动和西方世界对《圣经》的翻译历程分别体现了中西方对翻译各自的认识和理解。本文在对中西方宗教翻译历史做了简要回顾的同时,也对二者的翻译理论进行了大致的比较,以期从中发现中西方翻译传统的相似性及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