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书写文化渊远流长,有关中国书写文化的信息散落在历代各种文献中.《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其中包含大量方域词,即以地域范围来界定的词汇,这些方域词不仅反映了词汇的变迁,还反映了词汇中隐含的地域文化、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文化流派的形成.文章以《说文解字》的方域词"筆"来探求与此相关的文化.  相似文献   

2.
"玉"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有现象被广泛使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凝聚着丰富而厚重的含义,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无法分割的一部分。中西方"玉"意象的巨大差异使"玉"族词汇的翻译难度较大。《红楼梦》作为一部饱含"玉"文化的典籍,其中蕴含着大量的玉族词汇。笔者通过对该典籍的原文以及梁氏夫妇和霍克斯两译本中的玉族词汇进行穷尽而系统的梳理,运用统计、定量、定性的对比分析方法,探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处理方法以及译本的特色和得失,通过分析两种译文处理方法差异的原因,试图探寻一种能够促进中国特色的文化词汇的有效传播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名词称谓是话语表达的基本元素,其具体蕴含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不同。一个具体名词称谓的演变往往也就是社会文化历史的轨迹。作为中国本土固有词汇的"圣诞",在遭遇异质文明冲击的裂变时代到来之后,其原有的多重内涵出现了断裂与延续并存的局面。西方的"洋圣诞"在中国日渐生根成长,而在世变中延续的圣人信仰则在整体上显现出不同程度的式微。这个传统词汇内涵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近代中国社会文化迁移的某些特质。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影响力的不仅是服装、饮食等这些浅层次文化,而且是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深层文化,图书"走出去"要注重传播深层文化。图书出版要注意文化传承和深入浅出:出版经典著作一定要解释得浅显易懂;出版通俗读物则要赋予其文化意义。如此,基于文化传播的图书"走出去"才有深厚的基础和支撑。  相似文献   

5.
刘婉婷 《大观周刊》2010,(37):27-27
隐喻不仅是简单的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现象,它根植于人类的语言、思维和文化中。英汉文化有差异,英汉植物词汇隐喻意义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结合范例对部分英汉植物词进行对对比分析, 可以认识到文化对词汇演变的制约以及词汇所载蓄的丰富文化。  相似文献   

6.
徐燕 《北京档案》2016,(11):52-54
一、何为"清真饮食" "清真饮食",指符合伊斯兰教教义教规、符合信仰伊斯兰教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并按这种教义和风俗习惯进行生产、加工、经营的食品.其实,"清真饮食"这一叫法并非阿拉伯语的音译,也非伊斯兰教传入伊始就有,而是中国文化与伊斯兰教教义长期融合的结果,是中国特有的.阿拉伯语中则把伊斯兰教食品称为"哈俩(HALALI)",该词借鉴于犹太教的Kosher[1]一词,意为"合法的",意指符合伊斯兰教教法的食品.  相似文献   

7.
翻开《寻路中国》的第一页,便立刻想起近期读到的另一本书《中国在梁庄》.随着阅读的展开,我发现至少还有一本书可以对照来读,即余华的《十个词汇里的中国》(只有台湾版,无法看到全貌,但根据网上找到的电子版,还是可以大致了解这本书的内容).不论是中国"在梁庄"还是"寻路"中国,或者是"词汇里"的中国,三本书书名都隐含了这样一种写作指向:发现(展现)"中国".中国需要发现吗?如果要发现,又该以什么样的视角和方式去发现?  相似文献   

8.
左实 《当代传播》2008,(2):113-114
当前的新闻报道中存有大量战争词汇被用来描绘体育比赛的现象,笔者认为媒体在体育报道中对战争词汇的使用实际是在传播"比赛就是战争"和"中国不可战胜"的观念,用以制造体育神话,反映出战争文化心理对我国媒体报道的深刻影响.2008年北京奥运会即将开幕,如此体育报道方式既不符合奥运精神,也有悖于新闻的平衡报道思想,应对我国未来的奥运报道进行普及教育,体育报道亟待实现由战争向奥林匹克精神的回归.  相似文献   

9.
汤婧 《视听》2016,(1):96-97
白先勇作为出生于大陆的台湾作家,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虽然随着现世的潮流不断辗转,但其心中始终对国家充满着浓浓的关爱,内心深处有着强烈的中国文化观念。了解白先勇"文化中国"观,既可以深刻地感受其独特的文化价值意识,还可以深层次领略文化的魅力。白先勇认为,真正的"文化中国"实际上是一种中华文化观念,是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继承。在继承优良的传统文化并传播文化的过程中,文化可以给予人们强大的力量,使自身独树一帜,抵挡不良文化的侵害。  相似文献   

10.
当人们对一种约定俗成的称谓习以为常之时,这种称谓便固定下来,成为一个新的词汇。网络时代新词层出不穷,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国文字语言不断丰富的过程。然而在日新月异的网络环境下,一些新词不可避免地出现造词不当甚至严重污染民族文字文化的情况。"人肉搜索"之称谓,堪称典型案例。最初"人肉搜索"词汇的出现,应为国内知名论坛"猫扑"的"人肉搜索"版和  相似文献   

11.
丁洁 《新闻记者》2018,(6):58-63
"中国话语海外认知度调研"采用在线定量调查法与网络舆情大数据监测相结合的方法,以中国特色话语采用拼音外译的情况为研究对象,从一个侧面研究中国话语在世界的认知走势。调查结果分析发现,代表中国道路、中国方案的词汇日益为世界民众熟知;中国经济、科技发展进步带动了世界经济与科技话语的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类汉语拼音词汇数量高居榜单之首。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化中的审美意识最初产生于人们的日常饮食活动,透视先秦饮食的深层品位,可见先秦人的饮食审美意识,主要表现在食物的"形""、味""、香""、鲜"等四个方面。凡此,可显示先秦人自我欣赏审美意识之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3.
戴世富  王颖 《当代传播》2011,(2):104-106
近年来,房地产广告语中越来越多出现了类似于"豪宅"、"宫邸"、"富人区"之类的词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消费可见一斑.随着西方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中国的消费文化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本文通过对房地产广告进行内容分析,检视当今房地产广告明显的消费主义价值倾向,进而提出构建科学健康的消费文化价值观策略.  相似文献   

14.
北京大学胡兆量教授曾说:"中国是世界上地区差异最大的国家。南北差异表现在自然、体质、语言、性格、文艺、饮食、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这些表征的深层指向是不同的地域文化。无论从新闻理论中新闻接近性的原理讲,还是从现实中文化的影响层面看,地域文化越来越成为新闻报道的创意源泉。所谓一方水  相似文献   

15.
罗青 《大观周刊》2012,(13):19-20
人类的饮食文化渗透于人类的方方面面,它包括饮食文化,饮食文字,饮食成品等。作为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名族来说,饮食文化也同样博大精深。正如大家所知,文化和饮食是密不可分的,菜名的翻译在中国也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与特色。  相似文献   

16.
谭小梅 《大观周刊》2011,(27):26-26
1中国特色词汇翻译的难点 语言是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形成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文化的真正意义对于本文化群体来说那是再熟悉不过的东西了,但是对于不同文化的群体,则是非常陌生的。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语言群体,于是,当不同语言群体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就产生了词汇空缺,即无法在非本族语言的范围内寻找到能够表达其意思的相对应的词汇,而这些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上。  相似文献   

17.
《全国新书目》2022,(1):55-56
<正>中华美食是世界公认的三大美食之一(另外两个是法国美食和意大利美食)。与其他国家的美食相比,中华美食有不少独具特色的优点。中国人的生活总是围绕着饮食展开。本书围绕着"餐桌"这个意象,从食物变迁、饮食器具、烹饪方式、餐饮方式、餐桌礼仪、中西餐饮文化差异等角度,梳理中国饮食文化史。中华饮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让读者通过中华饮食文化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书图文并茂,是一本趣味性强、可读性强的饮食文化史读本。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元素在广告创意与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元素是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精神、引起受众对中国文化精神的联想、同时能够引起"中国情结"共鸣的符号.文章从符号学角度分析中国元素在广告中的运用形式和策略,提出中国元素可以成为广告创意与设计的灵感源泉,可以运用中国元素进行与时代相连的现代式创新,可以借中国元素在广告作品中抒发情感,认为在广告创意和设计中充分运用中国元素,是中国式广告立足于世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电影产业逐渐从大众文化娱乐消费的单一国内文化消费品转变成电影产业链式、商业化的商品,成为中国市场化经济体中重要的一部分。而在这一转变中电影营销的模式以及方法悄然间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那么从前电影人只要潜心创作拍一部"叫座"的好口碑电影就可以交上一个令人满意的答卷;而今天,电影人们必须有让观众在琳琅满目、有众多不同风格类型的中国电影市场里眼前一亮的本领。因此营销——这个经济学词汇,在当下整个电影的运作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让一部质量优的好电影"叫座"。然而在这个电影的营销过程中对中国电影人的考验不  相似文献   

20.
由于新闻报道自身的特点和中英语言与文化的差异,对外新闻报道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一些承载着浓厚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这些词汇的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在对外新闻报道中,对文化词汇常采用音译、直译或直译加解释性文字、意译或意译加解释性文字、或重组的方法进行转换,并针对不同的受众对象和传播目的选择有效的翻译方法,以期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