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世明 《兰台世界》2017,(7):100-104
疑义相与析。唐代上供的荔枝产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余文所谓"鲜荔枝在唐玄宗时期绝没有送往过华清池中",是一家之言,即使南方的鲜荔枝没有送到过华清池,杨贵妃也压根没有吃到过鲜荔枝,杜牧依然可以那样写"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诗是想象的艺术。诗以假想和超乎假想的飞跃来表情达意。空间的飞跃仿佛更能超出事实的速度。考据家不可与论诗。不能用历史的真实求证于艺术的真实。  相似文献   

2.
门,在中国人的意识中,具有特殊的内涵,《白虎通》说门是“闭藏自固”的,是一种保障安全的设施,自然是不能随便打开的。肥胖的杨贵妃当年住在西安城外的华清宫,却爱吃岭南一带的新鲜荔枝,于是快马传递,“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若在平时,那深宫之门,当然是紧闭不开的。  相似文献   

3.
二十四桥自晚唐大诗人杜牧在《寄扬州韩绰判官》一诗中出现,这座桥便笼罩着朦胧神秘的色彩。千百年来,文人墨客有机会到扬州,没有不去寻找二十四桥的;没有机会来扬州的亦是魂牵梦绕,心向往之。杜牧诗歌,有两首脍炙人口,流传极广,都给后人留下不解之谜。其一是《杏花村》。杏花村位于何处,至今没有定说;其二便是《寄  相似文献   

4.
<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诗,诗人漫步山间,来到一个地方,山径、白云、茅舍、枫叶,于是诗人把车停了下来,留连忘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这个地方在哪?我不知道,只知道,岳麓山的"爱晚亭"因"停车坐爱枫林晚"而得名,不少学子不远千里相约岳麓山,欣赏"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色.  相似文献   

5.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和散文家,近年的新出墓志涉及到他的家族世系、生平事迹、诗文内容等多方面的材料。本研究立足于新出墓志与传世文献的对照,从三个方面打开杜牧研究的学术空间:一是杜牧生平印证,重在史馆修撰与湖州刺史的经历;二是杜牧诗歌印证,重在杜牧与李甘、韦楚老、崔钧、陆洿的交往诗;三是杜牧散文印证,重在《牛僧孺墓志铭》等五篇叙事性散文。  相似文献   

6.
《全唐诗》所收各诗人集子中,时有窜入他人之诗者,对此,历代学者多有指正。近读杜牧、许浑二集,于两人重出之诗加意留神,一得之愚,不敢自弃。现梳理成文,以就正于方家。《全唐诗》卷五二六杜牧诗中有《分司东都寓居履道叨承川尹刘侍郎大夫恩知上四十韵》一首,岑仲勉先生在《读〈全唐诗〉札记》中,考证出"川尹刘侍郎"即三川尹(河南尹)刘瑑。然考之杜牧仕履,却发现刘瑑官河南尹时,杜牧并无分司东都之事,因而得出结论说:"如云前分司东都时承瑑恩知,兹追颂其德则可,  相似文献   

7.
我是个没有进过大学校门的人,走上新诗写作的道路完全靠自学古典诗词和民间文艺,以它们的丰富营养滋养而成。首先说古典诗词,作为一个中国人,我初谙世事的时候就知道了大诗人李白、杜甫的名字,他们的诗句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我孩提时的心灵上拨响了诗的琴弦;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诗歌的喜爱,屈原、三营、白居易、李贺、李商隐、杜牧、苏轼、陆游、辛弃疾、李清照相继走进了我的心灵。他们或高亢或婉约的诗句似一粒粒种子,播进了我渴望滋润的心田。我从心眼里佩服这些文学大家,在佩服中不断背诵他…  相似文献   

8.
汾阳市     
《记者观察(上半月)》2009,(7):F0002-F0002,I0001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诗,是晚唐诗人杜牧在汾阳杏花村所作。  相似文献   

9.
初冬,我随广东省省民访日团来到日本。在大坂、北海道、横宾、箱根和东京,不畏秋寒、傲然风霜的斑斓景色随处可见。倘佯在深红的枫叶和金黄的银杏交相辉映的街头,我不禁想起了我国唐代诗人杜牧的千古名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相似文献   

10.
在一般人的记忆里,杨贵妃应当是仅仅以美丽取悦于男性的女人,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华,其实不然,据史料记载,杨贵妃有着全面的音乐才华,她通晓音律,能歌善舞并擅长多种乐器。  相似文献   

11.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每当读起李白的这首<清平调·其一>便会被诗人唯美、准确、生动的语句所折服.在这首诗中,诗人采用云、花、露、玉山、瑶台、月色,来间接赞美杨贵妃的丰满姿容,却不露痕迹.特别是第一句"云想衣裳花想容".通过天上的云联想到人的衣裳,由花的美丽想到人的容貌.  相似文献   

12.
当年我在一个南方城市读书,对我的老师说,我最喜欢的诗人是杜牧,最喜欢的诗句是“十年一觉扬州梦,留得青楼薄幸名”,老师摇头,说境界不高。我着了急,解释说,我并不是想要去扬州,就是喜欢那种感觉。老师还是摇头。那时我是多么年轻,立即对这个老师自说自话的架势产生了反感,我想他根本不能够理解我,我喜欢的是那种天涯日暮,凉风透衣,自伤自嘲之余仍留一分温暖的感觉啊。  相似文献   

13.
正夏之三月,烈日炎炎,暑气逼人,是一年中最难熬的季节。我国古代诗人在消暑纳凉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吟诗作赋。宋代梅尧臣的"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就是描写中伏日在古树参天、环境幽静的寺院里消夏的情景。诗人杨万里则视荷花池为清凉的世界,几回流连忘返过后,写下《暑热游荷花池上》:"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大诗人王维喜欢  相似文献   

14.
在美国并无像中国这样的法制类报纸.虽然金融类报纸在西方的新闻范畴中是一个重要的种类,但法制类报纸却完全没有可类比性,甚至就根本没有"法制类"这样一个概念.如果在美国见到一张报纸名称有"法制"或"法"这样的字眼,实际上称之为"行业报"更准确些.  相似文献   

15.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唐朝诗人杜牧咏扬州的这首《寄扬州韩绰判官》诗已流传了一千多年,诗因桥而咏出,桥因诗而闻名。著名的二十四桥景区坐落在扬州风光旖旎的瘦西湖畔。毛泽东手书杜牧诗碑立于其中,成为该景区一道靓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16.
本书将立足点放在诗传上,而不仅仅是诗歌本身。读者可以读到用诗歌般语言呈现的诗人小传,小传的字里行间又解析了诗人在不同时段所创作的代表性诗歌,一方面使读者对诗歌的鉴赏有了一个更全面的理解,另一方面也通过诗人的所思所想展现了唐代的文化与历史发展。两册书共收录十篇诗人诗传,从盛唐的李白,安史之乱期间的杜甫、岑参、王维等,到中唐的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再至晚唐的杜牧、李商隐,勾勒出了一条唐代诗坛乃至大唐历史的发展主线。  相似文献   

17.
正传说中苍颉造字,有鬼夜哭。那鬼一定是女鬼。放下手里的书,喝一口浓茶。灯檠茗碗之间一阵恍惚,灵感一现:文字如女人。诗是眼光交会。罗曼·罗兰的两列火车缓慢交错,不同车上的一男一女隔窗互望,车过人逝,眼神还在;庞德的巴黎地铁站里,几张人面在人群里忽隐忽现,枯枝上几片花瓣;杜牧的春风扬州路上,十三岁的小姑娘从珠帘缝间冲他一笑,豆蔻花聘聘袅袅艳在枝头。散文是浅浅深深地聊天。小酒吧里光线昏暗,没有相思入骨,没有海枯石烂,手里一杯"蓝色记忆",眼里的你简单而平静。可以谈昔日情网,也可以谈小时候的风筝。爸爸老了,时常和他一起洗洗菜做做饭  相似文献   

18.
书海撷采     
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唐诗鉴赏辞典》选收了唐代一百九十多位诗人的名篇佳作一千一百余首,逐篇就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鉴赏、剖析。其中著名大诗人李白、杜甫、王维、自居易、李商隐、杜牧、刘禹锡的诗篇占有较大的比重,并个不同艺术流派的作品也兼收并蓄。  相似文献   

19.
近来,杨贵妃忽然“红”起来了。以杨贵妃为题材的戏曲有之,电视剧有之,还有史论专文;而且还有人要在马嵬坡修复“贵妃墓”,如此等等,热闹得很。大概是不甘落后吧,某些报纸的副刊,竟也跟着凑热闹,相继发表有关杨贵妃的“掌故”,有的讲趣味性也真“趣味”得出了格,近乎“揭发阴私”了。对于文艺界、文物界、史学界涉及杨贵妃的事情,自有人家各自作出恰当的评论。我在这里想说几句的,是由杨贵妃掌故引伸开去所  相似文献   

20.
我多年来从事的工作是向国外介绍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力争一个有利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国际舆论环境.这个工作做了25年,随着我国各方面的发展,我们的国际舆论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国际上愿意了解中国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另一方面,国际舆论格局中"西强我弱"的态势还没有根本改变.我们仍然不能完全或者完全不能掌握国际舆论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