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王雁 《兰台世界》2012,(16):73-74
明清时期是我国中医药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沈阳的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后金天聪八年(1634),皇太极改称沈阳为"盛京",随着政治经济地位的不断加强,盛京的医药业有了显著发展。一、盛京城药铺的概况1.药铺的数量和类型。清代,尤其是清中后期,盛京药铺逐渐增多,普遍初具规模。盛京有四大著名药铺,分别是乾隆四年  相似文献   

2.
何荣伟 《兰台世界》2003,(12):29-29
辽宁省档案馆珍藏着一批明代的档案,共1081件,戚继光手迹就在这批档案中。这些档案的发现说起来还是一个偶然的过程。沈阳是清王朝的第一个都城,当时被称为盛京,这里有入关前的皇宫,称之为陪都宫殿。在清军入关后,盛京的宫殿作为发迹之处,备受朝廷的重视,专门有人看守和维护。在这里还保存有大批清前期的文物和经常由北京送来的大量文物和书籍。1945年日本投降后,成立了沈阳故宫博物院,专门管理这些文物。沈阳故宫博物院成立后,对收藏的文物进行清理。清前期的文物有一部分是发布命令用的信物———信牌,还有一些当时宫中使用的屏风。在清理…  相似文献   

3.
<正>清朝迁都北京后,盛京被尊崇为陪都,原来的皇宫成为皇家宫阙禁地及陪都的最重要标志,虽然设官管理,岁时修理,但因长期闲置不用,到康熙十年(1671)第一次东巡时,旧宫内已呈现多处倾颓,甚至有些不得不拆除,如世人鲜知盛京皇宫(今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内原有一座与凤凰楼交相辉映的建筑"龙楼",就是康熙初年被拆除的,使不明就里者做出"清初宫殿建筑只有凤楼而无龙楼,必然会灭于女人之手的臆想"。  相似文献   

4.
汉满合璧三十二体《御制盛京赋》三十二卷,清高宗弘历撰,傅恒等编校,清乾隆内府抄本。《盛京赋》是乾隆八年(1743)高宗皇帝东巡盛京(今沈阳)时创作的著名文学作品。从它诞生之日起至今二百多年间,先后被  相似文献   

5.
《兰台世界》2015,(7):3
<正>沈阳故宫,是后金入关前的沈阳(盛京)皇宫和清朝迁都北京后的盛京行宫(或称奉天行宫),始建于1625年,初成于1636年。至乾隆时期又有较大规模的改建与增修,占地约6万平方米。沈阳故宫按照建筑布局和建造先后,可以分为3个部分:东路为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中路为清太宗时期续建的大中阙;西路则是乾隆时期增建的文溯阁等。整座皇宫楼阁  相似文献   

6.
<正>辽宁省档案馆保管有:清代12位皇帝的《实录》——编年体大事记录、前10位皇帝的《圣训》——清帝治国谕令训诫语录,《玉牒》——爱新觉罗氏家旅谱、"国史秘籍"《满文老档》、《满洲实录》、《汉文旧档》等清代重要历史文献万余册。满汉文兼有,书写精美,装祯华贵,书体具大,存世稀少,宾乃世间瑰宝。这些原为都城北京京金匾后室所贮清皇室秘籍圣物,缘何落户盛京(沈阳)?宣阅辽宁省档案馆馆藏《实录》和盛京总管内务府档案,可知:秘籍尊藏盛京宫殿源于乾  相似文献   

7.
<正>军督部堂是对盛京将军实虚职衔全称"钦命镇守盛京等处将军管理兵刑两部兼管奉天府府尹事务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奉天旗民地方军务兼理粮饷"的简称、尊称。"军"是指"钦命镇守盛京等处将军","督"是指"总督奉天旗民地方军务兼理粮饷","部堂"是指代清代各部院至主管官。清军入关,盛京(今沈阳)被尊崇为"陪都"、"留都",倍受清统治者重视。为保证能对其有效管理,设置的管理机构  相似文献   

8.
<正>辽宁省档案馆藏有清盛京内务府文书档案《黑图档》,其中康熙朝初年处理盛京宫殿修缮事务的满文文书中出现muduri leose(龙楼)宫殿建筑名称。但,现在沈阳故宫博物院(清盛京皇宫)内并无"龙楼"。通过对《黑图档》、《清实录》及清宫廷学者高士奇《扈从东巡日录》等文献记载的研究:乃命紫宫,清宁正中,麟耻在右,关睢在东,崇政笃恭,翔凤飞龙,文德武功,以绥万邦;崇政殿在笃恭殿(大政殿)右,翔凤楼、飞龙阁俱在崇政殿后,清宁宫在翔凤楼后;会上楼为翔凤楼,合下楼为飞龙阁。可见清盛京皇宫内原来确有翔凤楼、飞龙阁两座交相辉映的建筑。  相似文献   

9.
<正>奉天四平街就是今天的沈阳中街,它是沈阳最早的商业中心,也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商业一条街。沈阳在明代筑有砖城,城内辟有十字大街。后金迁都沈阳后,将城内的"十"字街改为"井"字街,"四门"改为"八门","井"字上划中心为沈阳故宫所在地,故宫北面钟楼、鼓楼之间的地段,也就是下划中心,被命名为四平街,取"四季平安"之意。因其位于古城中央,人们一直称其为中街。后来,这里陆续出现了一些商号,到清康熙朝,逐渐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区。清末,经盛京将军赵尔巽奏准,在四平街上修筑了石子马路,商号陆续进行门市整修。这时的四平街已是商贾云集,车水马龙的商业繁华地。街道两旁,丝房百货店、茶店、点心铺、钱号、珠宝、钟表、玩具等店铺林立,招牌广告琳琅满目。顾客川流不息。  相似文献   

10.
盛京内务府 顺治元年设。负责盛京(今沈阳)陵园的祭祀管理及其它事务工作,以盛京包衣三旗置佐领三人管理之。乾隆十七年设总管大臣一人(盛京将军兼),下设佐领、骁骑校、主事、委署主事、笔帖式、司库、库使、催长、厩长、内管领、仓长等职官。其下属机构及主要职掌是:广储司,掌六  相似文献   

11.
<正>清《实录》是清历代皇帝在位时的大事记录。乾隆皇帝重新(?)校前五朝实录,书成后誊送盛京宫殿(沈阳故宫)尊藏一份,后嗣皇帝每缝实录告成后均循例送往盛京崇谟阁贮藏。沈阳故宫曾藏有清代11朝《实录》,目前与《宣统政纪》(虽不用实录之名,但体例则与实录无异)一并保管于辽宁省档案馆。鸦片战争后侵入中国的西方各国急需了解中国的过去,寻找制定对华政策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足迹     
《兰台世界》2014,(Z4):29-30
<正>辽宁省境内的赫图阿拉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出生地,也是他称汗建立金国(史称"后金")立为首都之地,后又移都辽阳(称为"东京")和沈阳(更名为"盛京"),改国号"大清"。清军入关后,盛京成为陪都。在这里,就有了后金和清朝形成的太多的史料和文献。如今,辽宁省档案馆便得天独厚的承继了这些珍贵的档案。早在清亡之后,这些档案历经了民国、日伪等时期,曾有国人在此整理翻译出版,如汉译《满文老档》。伪满洲国时,日本人为其统治中国的施政需要,到东北各地搜集了大量历史档案,并翻译出版,如影印并日译《顺治年间档》、影印清朝《实录》。  相似文献   

13.
辽宁地区中药生产的历史比较悠久,中药生产绝大多数是药房附设的加工点(厂),进行手工操作,生产方式落后,劳动强度大,产量低,品种也都是传统的丸、散、膏、丹等。辽宁地区中药商业经营早在辽代就有文字记载,先后形成了襄平(辽阳)、锦州、盛京(沈阳)、营口、安东(丹东)等东北地区较大的中药材集散地,并先后出现了沈阳广生堂、天益堂,辽阳德顺钰,铁岭义和堂等一批老字号药店,经营中药饮片和中成药,饮誉东北乃至海内外。  相似文献   

14.
<正>在沈阳故宫和张氏帅府之间有一座历史悠久的清早期建筑——东三省总督府。东三省总督府原为盛京将军行署,始建于顺治初年。光绪三十三年(1907),随着清政府官制改革,将盛京将军裁撤,盛京将军行署被改为东三省总督,统理东北全局,并将盛京将军行署改建为东三省总督府。改建后的东三省总督府坐北朝南,为二层砖木结构建筑,两侧还有东西两座厢楼,整个建筑  相似文献   

15.
盛京机器局     
<正>盛京机器局(后改名奉天机器局),始建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是沈阳造币厂的前身,是中国现有历史最悠久的造币厂。它是东北第一家机器工厂,开创"近代沈阳机械工业之先河"。光绪二十四年(1898),奉天机器局开始正式制作一元、五角、二角、一角及半角的银币,同时在城乡市面上流通。目前,沈阳造币厂是中国铜合金硬币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16.
《盛京时报》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京时报》是沈阳报刊史上的第一种报纸,也是外国人在沈阳办的第一份中文报纸。关于它的创刊时间,有提1906年10月1日,或提同年9月的。据辽宁省图书馆藏《盛京时报》创刊号,创始于1906年10月18日(清光绪三十二年九月初一),1944年9月14日停刊,历时38年。日俄战争以后,随着日本军队对我国东北的侵入,一些日本文化掮客也相续进入辽宁。  相似文献   

17.
<正>清代皇帝千里迢迢由北京回故乡盛京(沈阳)祭祖,创制于康熙帝玄烨。玄烨一生三次东巡,每次均于盛京停留数日,拜谒祖陵、瞻仰旧宫及宴筵赏赐等,并未于盛京增建行宫,那么在盛京期间他住在了哪里呢?清代官修典籍对此均无翔实记载,不免世人猜测种种。盛京是清代第一座帝都,留有旧时宫殿,其中清宁宫即为其祖父皇太极寝宫,唐熙皇帝在盛京期间可能住此吧。其实不然,皇祖居所此乃圣地,只可作为"胜迹"瞻仰,万不可作行宫下榻。诚如金梁著《光宣小记》载:"圣祖东巡,以太宗所居,不敢复履,改为神宫。"那康熙帝究竟住在哪里了呢?  相似文献   

18.
《盛京宫廷史丛书》之一《盛京八旗方位之谜》一书,近期由东北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著者李民民先生,在沈阳故宫博物院数十年致力于研究沈阳故宫及关外三陵等问题,从而有了《盛京八旗方位之谜》这一专著的问世。因其盛京八渡方位问题,仅见于一条二三百字的文字史料,虽多为学者所引用,然而将其史料与盛京八族方位定制加以比较,其内容与定制毫无相同之处,是为历史上谜团之一。本书共分为:1.盛京城──历史概况,其历史上后金迁都的根本原因、天命十年的突然迁都、天聪五年的增拓沈阳城、康熙始建盛京外城;2.清代八旗方位定制──定…  相似文献   

19.
<正>盛京将军,全称"镇守盛京等处将军",清朝武官职务,原为正一品武职,乾隆三十三年(1768)降为从一品武职。盛京将军是统辖奉天(今辽宁大部及内蒙一部)的最高军政长官。盛京衙门设于盛京城内,属下机构有印务处、户、礼、兵、刑、工等司。盛京地区作为清朝的龙兴之地,驻防的兵力仅次于京畿地区。设盛京将军1人总辖之,下设副都统4人、副都统衔总管1人、城守尉8  相似文献   

20.
自雍正三年(1725年)起,清廷以盛京行政积弊之故定期派遣科道官巡察盛京,其后又改派京堂官,至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正式废止。盛京巡察官初以稽查陪都各机构所行事件之完成情况为基本职任,乾隆十二年(1747年)时乾隆帝重新界定该职官的职司权力,将其自雍正朝时即已模糊存在的延展职权合法化,使之正式成为清廷监临盛京的重要渠道之一。但是盛京巡察官以品秩较低的外来官员身份,难以真正介入盛京政务,并易与本地官员龃龉,进退维谷。及至嘉庆后期,盛京巡察官的派遣日益造成盛京本地的供应之烦,其停派亦成为必然。本文梳理盛京巡察官的发展脉络,检视其职掌与权力的演进过程及实际运作,分析其废置的多重原因以及清廷在设废之间的政治考量,并反思这一制度设计的作用与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