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鲁迅认为俄国近代文学是中国作家的“导师和朋友”。考察中国现代作家,常常可以发现他们与某个俄国作家的某种联系。有的表现为对某个俄国作家的偏爱,并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艺术上接近之。如巴金选择了屠格涅夫,而茅盾则接受了托尔斯泰的影响。茅盾说:“我爱左拉,我亦爱托尔斯泰。……可是到我自己来试作小说时,我却更近于托尔斯泰”。直到晚年他还明确地说:“我更喜欢托尔斯泰。”在他的创作生涯中,提到托尔斯泰的名字、作品、艺术经验等次数之多,也是罕见的。 本文所要研究的是,茅盾创作和托尔斯泰创作的联系:茅盾与托尔斯泰的创作的共同点表现在什么地方?茅盾在艺术上是如何自觉或不自觉地吸取托尔斯泰的经验的?茅盾在接受托尔斯泰的巨大影响时表现出一些什么特色?在这里有没有表现出茅盾的个性?  相似文献   

2.
在托尔斯泰长达60余年的创作生命中,深刻地反映着他的思想认识、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尤其是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托尔斯泰晚年的世界观发生激变,从贵族地主的立场转变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来,成为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千百万农民绝望和反抗的表现者”。他建立在宗教道德基础上的“不以暴力抗恶”、“道德的自我完善”、“人类爱”的“托尔斯泰主义”思想体系也随之发展到了顶峰。《复活》是他世界观转变后创作的重要作品,是他晚年思想和艺术探索的结晶。  相似文献   

3.
托尔斯泰晚年的民间故事是他“救世新术”的“福音”,更是反映人民生活的重要作品。托尔斯泰自幼爱听故事,他以为故事是向人民说话的最佳方式。它的民间故事来源多样,内容非常丰富,分为三类:现实主义故事,取材现实,针对性强;用现成神话与宗教寓言故事改写加工的故事,褒贬明确;童话故事,更多适合儿童接受。托尔斯泰的民间故事在艺术手法上多种多样,使用人民的口语、平行式句法的情节三次重复、故事结构单纯简朴、情节顺序开展又首尾照应,等等,使他的故事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复活》是托尔斯泰长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结果,被认为是托尔斯泰创作的高峰。托尔斯泰在小说中,对地主资产阶级社会进行了尖锐无情的批判,表达了他对国家、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看法。他以强烈的愤怒,揭发专制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小说通过卡秋莎·玛丝洛娃以及监狱中其他“囚犯”蒙受的不白之冤的描写,对沙皇时期的法律、法庭、监狱、官吏和整个国家机器的反人民本质作了广泛而又深刻的揭露。卡秋莎·玛丝洛娃是一个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被压迫、受凌辱的下层妇女典型。她的一生经历了“生”———“死”———“生”三个阶…  相似文献   

5.
秦丽 《初中生》2007,(7):27-29
列夫·托尔斯泰是闻名于世的大作家。他一生呕心沥血创作的三部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三颗熠熠闪光的明珠。列宁称赞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托尔斯泰的创作是“全人类艺术发展中向前跨进的一大步”;  相似文献   

6.
列夫·托尔斯泰,这位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的伟大作家的创作标志着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最高峰。他“不仅创作了俄国生活的无比图画,而且创作了世界文学的第一等作品。”(见列宁《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高尔基对这位伟大的作家也有极高的评价:“伯爵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位天才的艺术家,可以说是我们的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的艺术创作,是俄罗斯文化的珍宝;他的文学遗产,具有巨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托尔斯泰的艺术观包括1、艺术的实质是感染力,社会交际手段和社会性;2、全民文艺解体:否定资产阶级文艺,重视人民创作;3、人类未来艺术预测:重新出现“全人类性文艺”;4、创作经验和艺术技巧。本文还揭示了托尔斯泰在俄国社会动荡时期世界观的矛盾性、复杂性,宗法制农民观点的进步性、局限性,并指出其在文艺观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8.
曾经在一本书上读到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天,俄国的一位作家去拜访列夫·托尔斯泰,谈笑间他羡慕地对托尔斯泰说:“您真幸福,您所爱的一切都拥有了。”托尔斯泰说“我并不拥有我所爱的一切,而是我所有的一切都是我所爱的。”“我所有的一切都是我所爱的”,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珍爱眼前拥有的一切, 爱着是幸福的,爱着是美丽的。  相似文献   

9.
列甫·托尔斯泰是俄国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在托尔斯泰1908年80诞辰和1910年忌辰期间曾写过一组评论托尔斯泰的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科学地论述了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托尔斯泰世界观和创作的矛盾以及形成这种矛盾的根源,高度评价了托尔斯泰在俄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价值和地位,并号召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要接受”“要研究”托尔斯泰的文学遗产。为无产阶级的文学评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把巴金早期创作思想命题为“爱的哲学”,并与冰心早期创作的“爱的哲学”从形成渊源到表现形态进行比较,从两作家不同的美学思想和创作个性中发掘出精神同质,并给“爱的哲学”以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在托尔斯泰的晚年创作中,戏剧作品《活尸》同伟大的长篇小说《复活》一样,是一部深刻有力的作品.动笔于1889年、经过十年时间完成的《复活》,无情地暴露了“法庭的喜剧”,暴露了沙皇统治的国家机器、一切法制和宗教的反人民的本质,它体现了托尔斯泰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探索的结果.而与《复活》齐名的《活尸》作于《复活》完成之后的1900年,同样地体现了托尔斯泰晚年的摸索的结果,接触了作家所处时代的现实生活中的严重问题,无情暴露了贵族社会的法庭、“合法”婚姻和各种虚伪、欺骗行为.反映了托尔斯泰的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12.
可以说鲁迅和托尔斯泰都是农民的代言人,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鲁迅曾经评价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的巨人”,他“真实、热烈地袒露了自己的内心世界。”鲁迅和托翁的小说中都充满了对底层社会人民的同情和爱。本文将对《祥林嫂》和《穷人》这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祥林嫂和杰符什金·瓦尔瓦拉的人物形象进行剖析,并在主人公形象相似之处进行对比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托尔斯泰是一位戏剧大师 ,他的戏剧创作与其小说创作一样是在他自成一家的艺术理论指导下完成的 ,从这些戏剧作品中可以清晰地体会到托尔斯泰艺术理论的精髓。西方某些文艺理论批评家对托尔斯泰的指责带有很大的偏激性。正确地理解托尔斯泰的戏剧创作 ,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他的整个创作的艺术价值 ,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相似文献   

14.
托尔斯泰创作中的心灵辩证法问题,是车尔尼雪夫斯基首先提出的。他在评论托尔斯泰的早期作品时指出:“托尔斯泰伯爵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它的形式,它的规律,用特定的术语来说,就是心灵辩证法。”车尔尼雪夫斯基第一次把托尔斯泰创作中的心理描写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指出托尔斯泰的心理分析,完整地展示了人的精神世界;它已不再是一种附属的、零星的表现手段。车尔尼雪夫斯基不满足于人们对托尔斯泰心理描写的交口赞誉。他深入一步,揭示  相似文献   

15.
列甫·托尔斯泰(1828—1910)是十九世纪世界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宁说:托尔斯泰“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不仅创作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而且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列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托尔斯泰出生于雅斯纳雅·波里雅纳的一个贵族家庭。1844年进喀山大学东语系学习,后转学法律。1851年,加入沙皇炮兵部队。1854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6年,退役回家。除1857和1860年两次出国旅行外,此后,在几十年中,主要从  相似文献   

16.
“人民性”是艺术的最高追求,冼星海和施光南是近代音乐史上仅有的两位被誉为“人民音乐家”的作曲家,他们生活在两个完全不同的时代,创作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音乐作品的“人民性”表现出一定差异。冼星海生活在抗战时代,他的作品的“人民性”主要体现为“救国救亡,反抗侵略”;施光南是和新中国一起成长起来的一位作曲家,浓浓的“乡国之爱”成为其作品“人民性”的核心主题。冼星海与施光南音乐作品“人民性”的共性主要表现为他们都牢牢把握时代主题,把滚烫、赤诚的爱国热情融入音乐创作,把民族音乐的灵魂贯穿于创作生涯,奏响时代的最强音符。文章试通过比较冼星海和施光南音乐创作的“人民性”,探索他们成为“人民音乐家”的原因,力图为现代中国作曲家的音乐创作提供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田间是“时代鼓手”、“党性诗人”他的诗中蕴涵着诗人的“爱党、爱国、爱人民”的诗心和诗魂,诗人的创作生命一直在主旋律中跳动延伸,诗人的创作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列夫·托尔斯泰以长篇小说家著称于世,人们通常把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合称为“三大部”。这三部长篇巨著由于思想内容的不同,在体裁上形成了各自的特点,显示出托尔斯泰对艺术形式的艰苦探索和可贵的创新精神。一在《战争与和平》创作的刊期,托尔斯泰力图寻找一种适当的艺术形式,借以概括广泛的生活内容和描绘史诗性的历史画面,实现其非凡的艺术构思,完成宏伟的创作任务。托尔斯泰在为《战争与和平》写的一篇序言的草稿中,回顾自己开始写这部作品时  相似文献   

19.
师爱的境界     
“心中有爱”是优秀教师最基本的品质。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说过:“一个教师如果只爱事业,他是一个好教师;一个教师如果只像父母那样爱孩子,他是一个比那种虽读万卷书,但既不爱事业也不爱孩子的教师好一些;而如果教师把对事业和对学生的爱兼备于一身,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了。”陶行知先生“四块糖果”的教育故事,就是这种既“高”又“实”的爱的体现。当时陶行知任育才小学校长。一天,他发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了王友,并令王友放学时到校长办公室。放学后陶先生来到校长室,  相似文献   

20.
米斯特拉尔是194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爱的思想贯穿了她一生的创作,但爱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含义.由早期的爱情到中期的母爱到晚期对人类对社会的爱,爱的内含在不断的扩充,不断的延伸,也使她成为智利人民精神的化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