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设疑问难是促使学生思维的重要方法,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从有疑到无疑的过程。有了疑,教师才能够启发诱导学生解疑,学习新知识。然而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怎么去产生“疑”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去科学地设疑;学生善于问难。  相似文献   

2.
数学教学是师生共同设疑、释疑的过程。设疑是教师的重要.教学手段,它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成为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设疑用得好,能激活课堂,启迪学生的心智,激发学生主动去思维、去探索,能使课堂产生更好的“效益”。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设疑呢?  相似文献   

3.
说“设疑”     
为了使课上得具体生动、妙趣横生,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常采用“设疑”。所谓“设疑”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人为地设置“疑点”。“设疑”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提问,它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回答。而是设法造成学生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强烈欲望。  相似文献   

4.
实施高效课堂必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其中设疑和释疑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设疑就是教师有目的有重点地设置疑问作为学生思维的外界动力,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从而激发思维的积极性,促成思维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只有设疑,学生才会围绕疑去思考问题.这种思维活动是...  相似文献   

5.
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是学科教学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以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突破口,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要效益。如何在中学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呢?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从“疑”开始,靠“疑”推动的,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所以“设疑”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但“设疑”必须讲方法和技巧,因为只有激发学生思索的“设疑”才是成功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课堂教学改革的中心问题 ,是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 ,实现教与学的辩证统一。教师的“讲”是为了激发学生去“想” ;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能独立地去“学”。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启发学生的思维 ,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体。“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 ,有疑才有问 ,有问才有思。“疑”是思维的起点 ,是深入学习的起步 ,思维则是释疑的手段 ,是掌握知识的前提 ,教学中要思前顾后 ,系统地设置疑问。我概括教材内容 ,把教材分为三种情况 :一般内容的、前后知识联系紧密的、难度大的。备课时 ,因材设疑。对一般内容的教材…  相似文献   

7.
在语文教学实际中,那种随心所欲、毫无计划的设疑提问,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只有有目的、有计划地提出问题,才能引起学生最强烈、最持久的兴趣,也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因此,设疑提问必须要有启发性,要达到四个基本要求。1.提问要有目的性。设疑提问不能为设疑而疑,搞形式、图热闹。设疑不是教师提一些与教学无关的问题去考学生,也不是只提一些简单的本身带有暗示性的“是不是”、“对不对”的问题,或是学生完全不假思索、不费力气就可以回答的问题。这种只图形式的提问,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充分钻研教材,发掘问题。在…  相似文献   

8.
古人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设疑提问,是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好的问题可取得“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可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要培养学生以疑释疑叶文兵教学过程可以说是学生不断地“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只有会“疑”才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去“质疑”、“释疑”,在疑问的过程中学得知识。要“生疑”首先要设疑。从教育心理学观点看,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点燃学生思维火...  相似文献   

10.
有意识地设疑,使学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去积极探究、创新,引领着学生进入思维的空间,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1.
设疑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如果运用得当,对于后迪学生思维,营造课堂氛围,提高学生能力都很有好处;反之,若运用不当,则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设疑导思”的艺术。 1.设疑要有明确的自的性。教师设疑不是盲目的无的放矢,而应紧紧围绕教材,从教学  相似文献   

12.
设疑是小学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的每一个高质量的“疑”,都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地理教学中的设疑,并非是教师提出的问题与学生进行简单的对话,而是一种有目的、有方向的思维引导,是对学生思维活动的调节。下面就小学地理教学中教师如何驾驭教材而进行设疑的问题,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课堂教学活动应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开放的教学形式。其特点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为一体 ,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思维在彼此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碰撞 ,从而获得新信息、新认识并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学生创新能力得以培养和发展。  一、置悬设疑 ,鼓励学生去思考  教师教学时要善于设疑 ,去撞出学生思维的火花 ,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如在讲圆周角一节时 ,我首先拿出一张事先画好的一个圆纸片 (无圆心 )提问谁能不用任何工具准确找出圆心 ?学生想到三点定圆或利用垂径定理找圆心 ,但…  相似文献   

14.
李晾 《考试周刊》2010,(56):71-72
所谓设疑.就是把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用问题的形式提出来,让学生去思考。宋朝朱熹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即问题。有经验的教师都非常重视设置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以疑引思,以思解疑,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设疑可根据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知识的内在联系,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教师在编制这些问题时,要多动脑筋,尽量编得生动有趣,使学生一听到问题,就都想一试锋芒。  相似文献   

15.
心理学家认为:疑容易引起定向探究性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认真研究“设疑一释疑”这一教学手段。 引趣性设疑。兴趣激发灵感,兴趣是发现的先导。在学习一个新知识时,教师要善于设置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从而使他们带着浓厚的疑问兴趣去积极思维,探求新知。如在教学“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时,教师可这样设疑:“小数点很调皮,对它的位置不满意。一会  相似文献   

16.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发展思维 ,培养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主题。学生思维能力主要是在他们获取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发展的。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激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从而发展智慧、增长知识。巧设疑问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设“疑” ,激“疑” ,及时创设恰当的情景和问题 ,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积极思维。当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 ,我便出了这样一道题目…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三疑”,即设疑、质疑、释疑,是启发学生勤学好问,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设疑,即由教师设置疑难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质疑,是学生在认真阅读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疑难问题,进而在教师指导下研究、探讨这些问题。释疑,是在教师的启发之下,主要由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解答疑难问题。古人云,学起于疑,思起于疑。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无疑—有疑—无疑”的转化过程。我们通过设疑,为学生创造思维的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质疑,使  相似文献   

18.
疑,即疑问,它是教学中的必然现象,是教学的先导和起点,可以说,没有“疑”,就没有教学。设疑,是教师在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方法。虽然,设疑,也就是设置疑问的意思,但是一个“设”字就说明不是一般的疑问,它充分体现了教师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主导作用。疑问在何时设,何处设,怎样设,如何启发学生,如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怎样才能更好地因势利导,这些都涉及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设疑的艺术问题。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方是进矣。”教师设的疑要能激发、唤醒、鼓励学…  相似文献   

19.
学则须疑,疑能引思。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疑、激疑、质疑,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维,通过巧妙的释疑,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一、设疑激趣,诱发学生的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低段数学教学中,教师把握好设疑的时机,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诱发学生的思维。如“有余数的除法”新课引入时,我设计了一个“在哪一个手指”的游戏。即伸出左手,边从姆指数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