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诸葛亮是古代治国治军的典范,以法治国、以法治军是其法治思想的集中体现。诸葛亮法治思想的形成,与其家世家风、平生所学及所处时事等主客观因素有着密切关系。探索诸葛亮法治思想成因,有助于对其法治思想及其实践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名驰中外的治国兴邦的能臣,“智慧的化身”。他的一生有很多建树,特别是在人才问题上,为后世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时至共和国的今天,仍有值得研究和借鉴的价值。治国之道,务在举贤“治国之道,务在举贤”,这是诸葛亮治国安邦的主导思想。他曾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认为西汉所以一度兴隆,是因为君主能够亲近贤臣、疏远小人。东汉桓帝、灵帝采取相反作法,政治上就衰败了。诸葛亮曾形象地把一个国家比  相似文献   

3.
诸葛亮的立志思想及其意义●王炳仁诸葛亮以其统军治国的盖世智慧谋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人格品德名垂青史。他在修身冶德尤其是立志方面,颇具独到见解,值得学习研究。一、诸葛亮关于立志的言论诸葛亮立志之论,主要见于他的《诫子书》和《诫外甥书》①两文,归...  相似文献   

4.
“光武二十八将”的主体是南阳一带人才群。诸葛亮寓居颍川昆阳8年,躬耕南阳12年,对南阳一带人才群及其产生的环境进行了实地考察,得出南阳人才群“忠贞智勇,无所不有”,“光武中兴”内在机理是“君明臣贤,谋合议同,共成王业”的结论,从而确立了“尚贤”思想,并用于指导鼎立一方的治军、治国实践。  相似文献   

5.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一位以善于用人著称的政治家。他继承了我国古代社会中“举贤任能”的传统思想,坚持“辅以直士为贤”的用人标准,以其非凡的眼力和胆略,为西蜀识拔过一大批优秀的文武人才,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现在,我们不妨看看诸葛亮用人的思想和作法。诸葛亮说:“治国之道,务在举贤”。因为贤能之士是国家的良辅,举贤任能就是国家一项带根本性的任务。他曾生动地譬喻说:“国之有辅,如屋之有柱。柱不可细,辅不可弱。柱细则害,辅弱则倾”。这种治国有赖于良辅的思想,是诸葛亮总结  相似文献   

6.
《隆中对》可谓经典人物经典故事经典篇目:一个求贤若渴、兴国为任的明君——刘备,一个深谋远虑、辅君兴邦的智圣——诸葛亮,一段君竭诚待臣、臣卓智拥君  相似文献   

7.
诸葛亮是三国史上的重要人物,其思想与实践深受易学的影响。在治国实践方面,《周易》损上益下、惠民富民的思想成为诸葛亮治蜀的指导性方针;在军事思想方面,《周易》的为将之道理论被诸葛亮继承发展,易学的思维模式更成为他创制八阵图的基本理论来源;在人生理想方面,《周易》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价值观贯穿于诸葛亮毕生的政治实践之中,对他人格的塑成产生了正面的影响。因此,在研究诸葛亮的思想实践时,不能忽视其中的易学因素。  相似文献   

8.
三国时诸葛亮曾告诫其子:“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这句话虽然过去讲过多次,但不甚解其意。近来,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反复琢磨,似乎有了一点体会。这句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既是诸葛亮一生成功之道的理论总结,也是告诫其子如何成才的奥秘所在。历史证明,大凡有远大志向、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在人生物质生活追求上都是奉行“寡欲尚俭”原则的。因为只有甘于淡泊名利和物质生活的人,才能具有崇高的人生理想和远大志向,保证人生“大志”的实现。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相似文献   

9.
诸葛亮形象演变、成熟并广为传播的过程是一个南北文化融合的过程.从诸葛亮逝世直至西晋一代,肯定的重点多在其治国治军的才干.东晋、南北朝时期,诸葛亮形象的发展,与正统思想有关,却并不仅基于正统思想.南北两方共同称颂他与刘备的鱼水关系,以及他对蜀汉的无限忠诚.此外,这一时期的诸葛亮形象,还有几点发展.一是智慧,二是风度,三是有了更多的神化成分.宋金时期是诸葛亮形象演变的又一个重要阶段.抗金志士往往借诸葛亮形象自勉自励,而金人也对诸葛亮深表尊重.有关诸葛亮的通俗文艺创作也在发展之中.一个故事,常是宋人导之于前,金人演之于后,而由元人加以完成,这本身就是南北文化融合、世代积累、共同创造艺术形象的一个生动例证.  相似文献   

10.
诸葛亮用人思想述评石军红,周传义诸葛亮是名垂千古的大政治家,他在辅助刘备建立和巩固蜀汉政权创下了不朽功业,他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思想都是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特别是他在施政治国过程中形成的用人思想,对后人更有着广泛的影响,时至今日,议者颇多,或褒...  相似文献   

11.
谯周是三国时蜀国益州集团中颇为复杂的一个人物。他精通儒术,又是当地土,在以“法”治国、“荆楚人贵”的诸葛亮时代并不显达。当曹魏灭蜀时,他力劝刘禅投降,使蜀汉免受兵燹之灾,其本人却因此见贬于后世。谯周门生众多,名有立、杜轸、李密等,他们在入晋后仕途畅顾,青云平步,与吴蜀故地其他贵胄的境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不仅与识周的生平行事及其影响,也和司马氏政权出身儒学世家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一生辅佐刘备刘禅父子,联吴伐魏,志在兴复汉室,延续汉祚,但出师未捷身先死。1 700多年来,这位失败的英雄,在人们的心目中的地位,不断升华,以至于成了中华民族忠诚、智慧的化身,受到人们普遍青睐。这一现象,给人们很多启示:要得到世人的认可,要实现成功的人生,就要像诸葛亮那样:善于学习,把握好人生,忠于职守,为民造福,行事谨慎,谦恭待人,严以律己,清廉直正。  相似文献   

13.
陈寿的《三国志》关于诸葛玄的记载太简略了,袁晔的《献帝春秋》中关于诸葛玄的记载不但与《三国志》不矛盾,而且还能对其进行一些细节上的补充.诸葛玄任豫章太守确实是袁术所任命的,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诸葛玄在背弃袁术归依刘表后,派人护送诸葛亮等侄子侄女到达荆州,而自己仍留在西城.  相似文献   

14.
刘备攻占汉中后将主力撤回益州,任命魏延率偏师留守。诸葛亮执政后领十万大军进驻汉中,将府营设置在沔阳,并在赤崖(岸)储备军资。后又徙府营于南山原上,筑汉、乐二城,实施更戍制度,并屯田于黄沙,造斜谷邸阁,使诸军运米,粮饷筹备充足后进兵关中。由于汉中位于蜀魏接壤的中间地带,道路四集,险阻难攻,蜀汉将主力驻扎此地既能保国门不失,又可威胁曹魏的几个战略方向,所以掌握了军事上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15.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之才远在司马懿之上,其功业按理应不在仲达之下。但因其悲剧性格成为恢复汉室的致命弱点。且无家族势力支撑,而司马懿却具有乱世争霸的性格特点与有利条件,加之争战双方力量的悬殊。最终,智谋超仲达的诸葛亮未能击败对手司马懿,完成大业。而智谋逊于诸葛亮的司0懿却能够扫平一切障碍,成功掌握曹魏军政大权,为其子孙平三国建晋朝,奠定坚实的基础,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6.
三国时期蜀相诸葛亮不仅在政治、军事上绩效卓著,而且在农业上,采取重农政策,恢复和发展了蜀国农业经济,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增强了蜀国的国力,促使国小贫弱的蜀国与实力强大的魏、吴鼎立对峙多年。本文试从诸葛亮重农政策、重农影响、重农原因三个方面来对其重农问题进行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7.
诸葛亮提出的“限之以爵”这一治蜀举措,在蜀汉四十多年的施政中得到较好实施,并收到明显的效果。由于严格以军功、事功控制封爵,使蜀汉的封爵制与魏、吴相比,显现出高爵位少、数量少、虚封多、食邑数不明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晋武帝司马炎即位之初就有伐吴大志,但由于诸多原因,这一军事计划搁置了十四年之久.而武帝的坚定信念和决策力.解决了种种不利因素,最终于公元280年统一全国.本文就阻碍武帝伐吴之举的因素,以及其对策做一简单论述,分析了武帝对待伐吴问题态度极其竖决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定军山在三国历史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定军山的军事地理位置特殊;蜀、魏定军山之战意义深远;诸葛亮八年北伐屯兵定军山下,留下了丰富的古迹文物;诸葛亮遗命“死后葬汉中定军山”,后主刘禅又下诏“近墓立庙”为诸葛亮在定军山下修建了“天下第一武侯祠”;定军山将永远是在画历史文化的闪光点。  相似文献   

20.
诸葛亮发动的北伐战争,虽然达到了诸如巩固其威信地位。缓和内部矛盾,以攻为守,标榜正统,发现、培养人才,锻炼蜀军的战略目的,但它并不符合当时蜀汉政权的国情、民意,而是一场必然失败的战争,其失败的原因是可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