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地调查是比较教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方法,通过实地调查可以深入了解所研究区域的教育文化及其功能,通过实地调查能够收集到全面的、真实可靠的一手教育资料,通过实地调查能够形成区域教育知识,实地调查具有建构比较教育学理论的基础作用。关于在比较教育学领域中如何开展实地调查,日本著名比较教育学者大塚丰教授在日本比较教育学会会刊《比较教育学研究》2005年第31号上发表的《作为方法的实地调查——研究比较教育学方法论的一个视点》一文能够给我们提供许多具体的指导。  相似文献   

2.
以日本比较教育学会过去40年的学术期刊《比较教育学研究》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讨论了在教育的比较研究中运用田野调查的意义和重要性.在日本的比较教育采用田野调查的研究数量逐渐增加,而且其质量也得以改善和提高.田野调查的研究对象逐渐从发展中国家转向发达国家,并且成为研究西方发达国家不可或缺的研究方法.此种学术趋势显示,日本的比较教育最终可形成独特的发展形态,比较教育研究者也从学术界中的“消费者”走向积极贡献的“生产者”.  相似文献   

3.
教育国际化是比较教育研究者天然的独特研究领域.本研究分析了《比较教育研究》近50年刊登的“教育国际化”研究成果数据,发现“教育国际化”是中国比较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且重要性日益突出.中国比较教育学界虽然在过去的30年间对“教育国际化”研究做出了重要的知识贡献,但就研究问题、研究方法和研究开展方式而言都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代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政治主张,而且更是中国政府参与全球治理、促进各国合作共赢和繁荣发展的生动实践.比较教育学科因其跨文化性、国际性和应用性,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比较教育承担着加强教育理论创新、充分发挥公共外交功能、大力培养国际化人才、积极推动中国教育的国际传播等时代责任.为了更好地履行这些时代责任,比较教育应该进一步丰富研究目的,扩展研究对象,拓宽研究领域,创新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5.
日本比较教育学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比较教育学会作为日本比较教育学研究的重要研究机构已经走过了40年的历史.本文通过对日本比较教育学会发展的梳理与分析,尝试性地总结了日本比较教育学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比较教育的多元文化主义研究范式源于对普遍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扬弃,它以解释学的理解为核心,坚持开放的解释观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然其本身也存在不足,对我国比较教育研究发展既有启示也存在困扰,如理解中的"先见"、价值判断及借鉴与反思问题.因而,在新时代背景下,多元文化主义研究范式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纳入田野考察的研究方法与和谐共生理念,时刻反省自身以适应时代及研究需要.  相似文献   

7.
教育国际化与比较教育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教育国际化是世界教育发展在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趋势。教育国际化对比较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比较教育研究领域的扩大、研究目的的扩展、国际主义精神的发展和具体化,以及比较教育研究本身的国际化现象。教育国际化对世界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同时对有些国家的教育发展,尤其是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教育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存在着不利的影响。我们在顺应这一发展潮流的同时,也要特别注意趋利而避害。比较教育研究在这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比较教育方法论以因素分析、历史研究等方法构建了独特的研究模式,进入21世纪以来,多元化的研究方法日渐凸显。实地调查的研究方法作为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之一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走向规范化。本文着重分析日本比较教育学者历年来面向方法论的改革与挑战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充分肯定了"实地调查"这一研究方法在比较教育学科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当今时代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国际社会和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正在推动着教育的大变革,从而为比较教育研究带来了新的挑战与发展机遇。在大变革时代,中国比较教育研究承担着阐释教育规律、总结教育经验、引领教育改革、培养国际化人才、推动国际交流等重大的历史使命。为此,中国比较教育研究必须拓展研究领域,服务国家发展,打造学科特色,创新研究方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创建中国特色的比较教育学派。  相似文献   

10.
比较教育的身份危机及出路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庆贺日本比较教育学家铃木慎一七十华诞。关于比较教育学科的危机,不能看得太严重。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教育倍受关注,比较教育学者有许多工作要做。教育的国际化和本土化更需要比较教育学者开展各地区的比较研究,借鉴别国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大数据影响着世界各国的人才培养、课堂教学、学生评价与教学方式,为比较教育研究转型提供了新的机遇,当前大规模跨国比较研究的开展就得益于此.大数据时代的比较教育研究,在方法上更加重视海量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在研究对象上更加关注区域性和全球性教育问题,在研究目的上更加指向教育决策与实践改进.大数据给比较教育研究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同时对比较教育研究者的研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2.
汉斯是比较教育因素分析时代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历史-因素分析法"是比较教育学的重要研究方法,研究这一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尼古拉斯.汉斯比较教育思想的理论来源、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叙述和分析,并评价了其历史贡献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去年七月,我们去日本参加世界比较教育学会第四次大会期间,曾经拜访这次大会主席平塚益德教授,请他介绍日本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平塚先生是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前任所长、日本比较教育学会会长,国际知名的教育家。那次谈话虽然只有短短的三个小时,但平塚先生所描绘的一幅日本教育的清晰图景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世界近代史上,日本是实现现代化最成功的国家,也是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他们  相似文献   

14.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比较教育,尤其是日本教育研究颇丰。教育科学规划的“六·五”、“七·五”、“八·五”项目中,日本教育研究都占有相当的比例.国内研究日本教育的人数也最为壮观。之所以选择日本教育作为我国比较教育界研究的重点,乃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人口众多、资源贫乏是两国的共同特征。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日本与欧美发达国家不同,不是在工业革命以后再发展教育,而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走出了一条教育与经济同步发展,以教育推动经济发展的道路。日本只用了不到50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15.
我国比较教育长期以来遵循的研究范式具有显著的离身特征,造成盛行书斋内研究、旅行报道式研究,重宏大叙事与器物研究轻具体教育生活,倾向"拿来主义"等问题.具身认知理论对促进比较教育研究转向、解决现实问题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包括由宏大叙事回归真实教育生活、从器物研究转向重视研究者与研究对象身体意义、从文本研究转向深入教育生活现场的田野研究等.比较教育具身研究可以生产更具身体意蕴、更能凸显时空特征的真实生动的比较教育知识,能够帮助知识使用者选择和运用更加适切的知识来解决本土教育生活中的问题.比较教育研究者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开展广泛的回归教育生活的田野研究,将是促进比较教育研究身体转向的重要行动路径.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化和后殖民时代的到来,以及西方后殖民主义理论在世界范围的蔓延,对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借鉴问题提出了质疑和挑战.我国比较教育研究不能以保护自己的文化免于西方侵犯为由,拒绝借鉴,借鉴仍是我国当前比较教育研究的首要目的.在后殖民主义的影响下,借鉴的主体、内容、对象、方式等应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中日两国在教育态度上的差异作出研究并进一步了解了近年来日本教育在这方面的发展,并与中国在这一方面进行了比较,以及对中国教育带来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8.
学术期刊研究主题的演变折射出学科研究的重点及发展变化。本研究以2001~2013年英国《比较教育》、美国《比较教育评论》和中国《比较教育研究》所刊载的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从教育类型和研究视野两个维度对比较教育研究主题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正规教育仍是研究重点,非正规教育缺乏足够的关注;国内研究集中在传统主题和领域上,而国外研究主题呈多样化趋势;微观研究仍是比较教育研究的主体,但宏观研究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日本战后经济地位的迅速复苏,特别是八十年代日本经济震撼性地超越世界“第一”的美国。各国比较教育家纷纷关注日本的教育,以期借鉴日本的成功东方教育模式,发展本国教育及与教育相关的各个方面,而各国都无疑把作为教育基础、人才培养起点的日本义务教育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对比较教育著作进行纵向分析,可知战后不同时期比较教育对日本义务教育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事实描述、问题研究、对策探究。  相似文献   

20.
1995年,为了适应学科发展趋势和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更名为"国际与比教育研究所",进入新的转型发展时期,并于2009年更名为"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研究院拓展了研究领域,实现了研究范式的转型,促进了国际化进程的加速,强化了社会服务,推动了比较教育文化学派建设.这不但实现了转型发展,而且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