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骥良  陈建华 《传媒》2005,(3):50-52
采访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台<人生热线>节目主持人苏京平,第一个感觉就是他这条热线的确是够热的.在进行采访的一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十多次被热线铃声打断,只得一次又一次关机和开机.  相似文献   

2.
宽容·灵动──苏京平印象王恬在北京,有一位令无数听众在午夜时分辗转反侧的播音人,他就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台的副台长及《人生热线》节目的主持人──苏京平。苏京平黑瘦精灵,他透亮的眼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似乎在这样一双眼睛面前,什么也无法遁形。也正是...  相似文献   

3.
1991年12月的一个周末的傍晚,厂长经理报常务副总编辑陈晋刚踏进家门,就听见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他迅速抓起听筒。“喂,是陈总编吗?我是张书喜。”电话里传来厂长经理报驻安徽特约记者张书喜急切的声音。“老张,你好。”陈晋礼节性的问候刚出口,马上被张书喜的声音打断了: “有一件重要事情要向报社领导汇报。最近,安徽客车总厂厂长、优秀企业家樊万顺无故被人打伤,此事在当地乃至安徽反响很大。我想以厂长经理报社的名义(张书喜是安徽日报社记者)前去采访,请报社领导  相似文献   

4.
我在农村大众报做记者10多年了,其中有三五年的时间主要做舆论监督报道.这期间为农民说了少许的话,做了更少许的事.开始傲记者时充满“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豪情,如今面对着农民渴盼的眼神,自己只能心虚地安慰他们说:“也许是不能见报的,但是来采访一下总会给对方点压力.你们可以多找几家媒体来啊!”伴着心虚的,是挥之不去的深深的无力感.特别是有一次采访对象被打击报复,腿被打断以后,面对着他,我的心虚里,更多了一些心痛.  相似文献   

5.
1991年12月的一个周末的傍晚,厂长经理报常务副总编辑陈晋刚踏进家门,就听见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他迅速抓起听筒。“喂,是陈总编吗?我是张书喜。”电话里传来厂长经理报驻安徽特约记者张书喜急切的声音。“老张,你好。”陈晋礼节性的问候刚出口,马上被张书喜的声音打断了:“有一件重要事情要向报社领导汇报。最近,安徽  相似文献   

6.
平时,在采访中碰到过不少特殊情况:被刁难、被拒绝,甚至是被威胁等等.但像这样的采访我还是第一次碰到:不忍心去采访他,不得不去采访他;采访时被他深深地感动着、鼓舞着……  相似文献   

7.
当一名通讯员难,当一名战士通讯员更难。有一次,我到一个团里采访一名干部,一见面我就说明来意,他态度生硬地说:“没什么好写的”,掉头就走了。第一次,我又去找他,他推说有事,又一次拒绝了采访。我不死心,第」轰前去找他,他正和同事甩老K,旁边的一位同志见我来过几次,觉得过意不去,悄悄对我说:如果你是记者就好了。战士通讯员就不能采访吗?我真想不通。但我没有因碰钉子而泄气,一种强烈的责任感驱使我第四次去采访他。经不住我再三的软缠硬磨,他终于接受了我的采访。不久,这篇稿件见了报。后来他见到我时不仅夸我?还直…  相似文献   

8.
小平同志,我多么想再看到您、采访您!———采访小平同志七次沪上过春节追忆陈毛弟1997年2月20日凌晨2时许,一阵急遽的电话铃声把我惊醒,是远在国外的女儿第一个向我报告敬爱的小平同志逝世的噩耗,我不敢相信,急忙打电话向解放日报夜班编辑证实,内心多么希...  相似文献   

9.
在我采访的许多艺术家中,农民出身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宋长荣别有风采。他在艺术上的不懈追求,生活上的艰苦朴素,对民族戏剧事业的无私奉献,都给我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写一个人的“角度”,可以在采访之后产生,也可以在采访之前萌发,被采访人物的强烈的特色,往往使作者在采访之前就有这样的萌发。我第一次采访宋长荣在1983年5月初,当时他是淮阴地区京剧团团长,率团来徐州演出。当我打电话找宋长荣时,剧团的同志告诉我,他就住在剧场的后院,没有住宾馆,随时可找他。我来到剧场院子里问宋长荣在哪里,一个小演员说:他刚和我  相似文献   

10.
以前,我总认为下乡采访,就得像个采访的样子。因此,每次采访,就把被采访对象从田间、街头找回来,我提问,他回答。结果被采访对象十分拘束,说话死死巴巴,有时还造成采访失败。有一次,我去京堂乡了解一个糕点专业户致富的情况。去了以后,这家的主人正在糕点房里忙碌,我说明了来意,就请人家停下来到屋里谈谈。对方无奈,只好放下手上的活儿来接待我,并一会儿沏茶,一会儿让烟。当我问到年收入情况时,这个专业户以为我是来整他的讨料,吞吞吐吐不愿说,虽然也说了些情况,但与实际收入相差悬殊,回来稿子也没法写,来回白跑了几十里路。  相似文献   

11.
一位著名记者曾说过:任何一次成功的采访,不论是被采访事件的大与小,不论我们写作篇幅的长与短,如果没有事前的准备,一般说是难以想象的。一、采访前的准备包括以下内容1.多熟悉专业知识,力争接近采访对象一个优秀的文科毕业生刚到记者岗位,就让他去采访一位生物学界人士,或采访一次地下塌方的突发事件,事先若无任何准备,我想任凭他有再好的文字功底,也不一定写出好的新  相似文献   

12.
1993年2月26日,河北省委召开克服新闻宣传“一般化”研讨会,省委书记、省长程维高到会并发言。由他自己起草的发言稿只有800个字,他的发言几次被热烈的掌声打断。他首先说:克服新闻宣传“一般化”,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这个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意义很大。我最近很忙,有四五个会都要我去讲话,说老实话,我非常苦恼,非常不愿讲。我不愿在讨论克服新闻宣传一般化的会议上,再来讲些一般化的意见。我认为一个人讲话有没有力量,不是看讲话人的官有多大,而是看讲话是否有道理,是否能说服人。那种自己都没想清、都没看透、都讲  相似文献   

13.
我觉得要成为一个好记者:他需要做到的第一点就是必须具有深入一线采访的踏实作风。 1991年我从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毕业,到北京电视台“北京你早”栏目工作。这是全国第一个早间节目。我被直接分配跑公安。那时北京的公安民警特别不愿意带着记者采访作战,特别是女记者,太不方便了。一次朝阳区公安分局查抄一个淫秽光盘窝点的时候,有十几位民警从一米多高的墙上一跃而过,进屋开始抓捕。抓捕工作完成的差不  相似文献   

14.
赵凡 《新闻记者》2003,(7):17-17
这显然是一次让我非常难忘的采访经历。 2002年8月的一天,完全偶然的场合,我得知在美国科研机构供职的中国地质科学家丁抗回北京作了关于海底热液与生命现象的学术报告,他此行是来接受中国地质科学院特聘研究员的。当时,我的第一个直觉是:这是一个难得的采访选题,不能错过。然而时间却很紧张,因为第二天,他就要赴贵州,然后直接飞回美国。  相似文献   

15.
凝结瞬间作永恒———随小平同志视察深圳摄影采访追记江式高1997年2月20日凌晨2∶30,我突然被电话铃声叫醒,编辑部传来了一个晴天霹雳:小平同志逝世了!我立即赶赴报社,编辑小平同志视察深圳的图片专版。面对一幅幅自己拍摄的小平同志在深圳视察的照片,我...  相似文献   

16.
李坚 《新闻记者》2001,(2):33-34
三 星堆似乎与我有点缘分。三星堆激发了我采访的灵感 ,也点燃了我艺术的灵感。90年代初我曾两次采访三星堆 ,世纪之交 ,我第三次踏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有趣的是第一次与第三次都是来去匆匆。有关三星堆的信息最早是画家章涪陵教授告诉我的。他说 :“李坚 ,你知道吗 ,四川出土了一个与人等高的青铜像 ,时间比秦兵马俑早1000多年 !”我不信 ,但章老师说是确实的 ,只是具体地点他说不清。后来在一次社交场合 ,与文汇报的郑重老师谈起此事 ,他说确实是有的 ,就在四川广汉的三星堆 ,而且他刚刚从那里回来 ,大饱了眼福。于是 ,我便以最快…  相似文献   

17.
我第一次采访辛福强,是在一九八二年十月间,那时,他作为大连市在党的三中全会以后第一个镶玻璃个体劳动者,从事这项工作还不到一年的时间。虽然他当时并没有引超人们更多的注意,但我被他淳朴、热情的性格和美好、善良的心灵所打动,于是我采写了题为《一个镶玻璃的小伙儿》的通讯  相似文献   

18.
兰岚 《新闻窗》2007,(4):117-118
西方新闻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纽约时报著名记者迪姆士·泰勒初涉新闻行当时,去采访一个著名女演员的首场演出,到剧场后发现演出已经取消,他就回去睡觉了。半夜,他突然被电话铃声惊醒了,编辑告诉他:其它各报都在头条位置登出了这个女演员自杀的消息。编辑气呼呼地说:“像这样的女演员首场演出被取消,本身就是新闻,背后还可能有重大新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在不断的余震中,在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中,在20多人居住的大帐篷里,在奔赴救援一线采访的路上,我开始构思这篇稿子。我想通过自己的感受告诉读者的是:突发事件报道,记者必须深入到一线采访,同时又要跳出一线。  相似文献   

20.
懒待投资     
走势图一飘绿,我的一个在证券公司供职的朋友就来电话,又跌了!入市的大好时机……每次都被我粗暴地打断。他咬牙切齿道,你也太顽强了,我已经把攻克你列入我下—个五年计划了。我说你多吃点饭,攒足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