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羽 《文教资料》2007,(23):143-145
庄子哲学有一个核心概念,这就是"道"。在《庄子》中,"道"既是代表宇宙、自然、天地、万物本体的最高范畴,也是代表一切物质、精神、客观的、主观的概念的本源。庄子"道"论,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和基础,庄子丰富的美学思想也多缘"道"而来,其艺术精神体现着"道"的特征。在庄子的美学体系中,美与丑并不是最高范畴,我们只有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庄子之"道",才能够真正领会庄子的超越性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2.
道是中国思想的最高范畴.庄子有个观念叫做"天人合一",庄子说:"人与天,一也."人与天是合一的,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老子的"道法自然",即道就是自然,庄子思想基本上同于老子.他对美的著名言论是"天地大美",老庄的美在道,美在自然.然而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自然"等于"应该",所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庄子认为通过"心斋"、"坐忘"的历炼,才能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境界.  相似文献   

3.
庄子和康德分别以"逍遥游"和"意志自律"为实质建立起各自的自由观。庄子通过"体道"的过程最终实现人生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道"是实现人生自由的最终途径;而康德则通过道德主体的实践达到自由的必然性,"自在之物"独立于自然因果律之外,是自由的显现。庄子的自由观是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精神体验,相比之下,康德的自由观则建立在概念、判断、逻辑推理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4.
庄子对技术观的论述,是对其哲学范畴"道"的一种阐释和维护。不能因为庄子赞扬或批判技术就认为他是一个技术倡导者或反技术主义者。庄子论技术的核心是道,焦点在人,人顺应自然,遵循规律,就能达到对技术的审美改造,"无家可归"的现代人才能"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5.
"道"所表示的宇宙最高本体的概念是超越而无限的,而我们有限的感知和思维却不可能在整体上全面地把握"道"。因此庄子对"道"进行了解构,他以自然之"天"替换了玄虚之"道",又从自然的意义中分解出了天然和必然,从而就让"道"有了诸如命、造物、真宰、德……等许许多多的代名词,而这些代名词就是庄子从不同的认识层面对"道"进行的具体阐释,它们所表述的是"道"在特定的范围内所发挥的特定作用,庄子就是希望通过这样一个个具体的意义让我们一步步来体悟"道"。  相似文献   

6.
庄子的思想系统阐述于内书七篇中。在庄子诸多重要概念中,"和"是贯穿于其学说始终的一个。"和"这一概念,是道与德的实质成分,是修养的方法,也是其目标;它包含了兼容与处顺两方面的含义,而二者又都是无为自然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道是中国思想的最高范畴。道有两特点:"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即道是唯一整体;道无所不在,是永恒的真实,称为究竟真实。庄子有个观念叫做"天人合一",庄子说:"人与天,一也。"人与天是合一的,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老子的"道法自然",即道就是自然,庄子思想基本上同于老子。他对美的著名言论是"天地大美",老庄的美在道,美在自然。然而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自然"等于"应该",所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庄子认为通过"心斋"、"坐忘"的历炼,才能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自然"的境界,"道"的境界,自由的境界,亦即是美的境界,即心灵自由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论庄子的"无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无为"的提出,是基于"道法自然"的思想."无为"思想的核心是合乎本真本然的自然之道.庄子"无为"的主要指向,是政治上的"无为"."无为"主要是遏制统治者私欲、权力的膨胀,是对现实政治中的有为异化的批判与超越."无为"还具有人的生活也要遵从自然之道的意义.庄子"无为"的理想是"与道为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9.
庄子认为只有以通达的精神超越现实世界,才能获得无限的自由和心灵的宁静."道"是庄子超越哲学的核心,"心斋"与"坐忘"是达到超越的理想手段,"逍遥游"是生命自由的最佳境界,"万物齐一"是追求生命自由的必然世界观.庄子追求生命自由精神境界的思维方式对于我们现代人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石涛《画语录》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的重要著作,"一画"论是其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范畴与理论基础,其内涵外延具有数理、事理、道理的含义,更具有本质、本元、本源等哲学本体论意义。"一画"论既植根于中国古代哲学老子"道生一"、庄子"自然""无为"思想基础,又立足于"画从心"、"乃自我立"的独创性精神,以"一画"构建了本体论、源流论、体验论、创作论、方法论、笔墨论、蒙养论等画学体系。  相似文献   

11.
庄子人生哲学的价值核心是"道",其人生理想的生命旨归是"逍遥游",二者互为表里且始终贯穿于《庄子》全书,并成为庄子思想理论体系之精神内核。通过对庄子"逍遥游"的解读,品味庄子"逍遥游"境界的生命情愫和美感韵味,分析庄子从生命的本原、自然的本性来思考人的本质、人格理想和人生归宿,从而悟化到庄子始终以"道"作为生命的自由皈依和审美的最佳境界。  相似文献   

12.
庄子的道更加注重道与个体的人的联系,试图发掘出人应有的道性.在发掘道性的过程中,庄子对自然与语言的存在进行了反思与澄清,指出自然是人走向自由、走向美的必经之途;而语言是表达"道"的方式.他以独特的言说方式,消解机械的语言,使个体从逻辑语言的遮蔽下解放出来,与天地自然的无限生机整合而进入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正>"万物有所待",证明庄子认识到了世界的物质性,认识到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靠的,因此庄子思想的可贵之处具有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辩证法因素。但庄子的思想核心是"道",它的理念是在于出世,出世后就不要回来,完全的不作为,享受快乐。庄子又说,"道"是宇宙的本源,是万事万物的规律,任何东西都要通过"道"而起变化。可见庄子是唯心主义者,但也认识到了世界的物质性。他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无所待,  相似文献   

14.
庄子对"知"之问题有着特别的关注与思考。庄子认为,"知"的对象应由"物"转而为"道","知"的主体应从"形"、"智"转而为"心神"。经由"知止"与"心斋"的工夫,在心灵"向道而思"的过程中,"知"升化而至"心与道合"的"真知"之境。"真知"实际上是对个体之生命意义的守护与生存价值的开启,生命之意义落实于"心",生存之价值维系于"道"。庄子的"真知",正是一种"生命觉解"或"存在智慧"。  相似文献   

15.
柳松 《职教论坛》2005,(35):59-60
一、庄子追求"出世" 儒与道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镇,而道以老子、庄子为本.庄子哲学追求的也是人与世界的和谐,但它与儒学不同的是,它追求的是与天、与道的和谐,追求的是与自然之大化流行之和谐,而儒学所追求的只是与宗法社会的和谐,因此儒是"人世"的,而庄子则是"出世"的.  相似文献   

16.
"道"是庄子的最高哲学范畴.在庄子关于"道"和体道悟道的论述中,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文艺思想,表现为崇尚自然的创作原则,虚静无我的创作心理,重神尚意的艺术境界,变形夸张的艺术手法,具有相当完整的体系.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庄子以"道"作为其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所谓"无为而无不为",正是庄子对"道"的精当概括."道"是庄子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最高最大的美.因此与"道"相通的"大美"也是以无为而无不为的状态存在着的.以"无为"不作"为手段,摆脱外物对于人的束缚和支配,达到像天地间"大美"那样一种自然无为的绝对自由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看,庄子美学的核心就是生命美学.  相似文献   

18.
庄子在百家争鸣的时代以其"弘大而辟"的精神境界,"深闳而肆"的思想高度,"稠适而上遂"的和谐理念在诸子中独树一帜;他所倡导的顺应自然、平等相生、消除成见、静心养神等要诀对当代人仍有极大的教育意义。"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知晓庄子的语言,解析庄子的创作,体认庄子的哲学。  相似文献   

19.
如果说《庄子》是我们考察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关键,那么其以"道"为核心构筑的审美观则是打开庄子美学王国的锁钥。围绕"道"的审美原则,进一步分析庄子美学中"崇尚自然""等物齐观""格无致至"的审美面向问题,才能深刻把握其理想主义的审美逻辑。  相似文献   

20.
"道"是中国哲学话语中最重要的概念,是玄妙抽象的原始思维的产物,为了将"道"之本质与精髓清晰地表达出来,庄子创造了诸多富有内涵的形象,"畸形人"就是其中一类。《庄子》中描写了11个形态各异的"畸形人",就"畸形人"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涵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