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西学院学报》2017,(6):67-76
贾植芳先生是精神界的战士,而不是所谓的"启蒙者",对于知识分子自身命题的不断反思,几乎贯穿了先生的一生。"监狱"在先生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里的双重存在,无疑是走进先生的情感生活、思想生活与精神生活的一把钥匙、一条通道,也是理解后五四一代人所无法回避的关键。贾植芳先生身上健康而自然的个人主义的特质,来自一种生命的自然与本性,是先生生命的本色。而抵抗生活的重重压力的依靠,就是这种本色所支撑的精神的风骨与硬度。  相似文献   

2.
"老生代"散文是新时期散文发展中的重要现象之一,而"文革"记忆是"老生代"散文多有涉及的内容.在对这一内容的表述上,"老生代"散文家选取了两种不同的叙事态度:一种是以巴金、萧乾、季羡林为代表的讽谏立场,另一种则是以杨绛、陈白尘、孙犁为代表的宽容节制立场.不同的叙事态度产生了不同的美学风格,但因精神资源的共通性与一致性,"老生代"的"文革"多元记忆完成了彼此间的互补,共同构筑了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由拥有知识分子性的学者书写的犹见才情与智识的文体,"学者散文"在"世纪末"的勃兴似乎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倘以修辞批评之美学修辞与意识形态修辞两个基本维度来观照之,晚近"学者散文"写作及其气质又是充满"文"与"学"、感性与理性、审美与启蒙等内在的反讽与悖论的。在精英文化与商业文化明显对峙、人文知识分子与明星知识分子出现分化的当前情势下,"学者散文"如何守持自身文学性的规定、如何保持在"散文性"与"学者性"之间的张力平衡,这是值得我们共同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语     
<正>主持人语:继贾植芳藏书捐赠河西学院以后,学院在校领导的直接领导下,连续做了几件大事:建立贾植芳藏书陈列馆是第一件,设立贾植芳讲堂是第二件,现在,学报开设"贾植芳研究"栏目,把纪念贾植芳与学科建设、推动学术研究结合起来,落到实处。这是非常有效率的举措,是第三件大事。本期发表的权绘锦副教授的《"贾植芳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四个维度》,为河西学院将要开展的"贾植芳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课题指出了四个方向,我认为是非常好的建议。贾植芳首先是一  相似文献   

5.
青年学者王尧的散文批评观念和方法体系,是从文化精神的角度探寻中国现代散文的得失,这一体系的主要特点是追求散文史研究中的开放性、整一性,并融合学术研究上的理性精神,以散文文体为对象,描述中国现代散文所体现的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及其构成的思想文化成就。  相似文献   

6.
《河西学院学报》2017,(6):77-82
贾植芳《人的悲哀》折射了五·四影响下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们的人生形态。这种人生形态包含着知识分子从山西"乡绅"、"书斋"读书到参与"社会"的身份焦虑;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于"社会"的重新发现和革命向何处去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上个世纪90年代的知识分子,在共同经历了80年代启蒙理想的幻灭之后,都急切需要对自我身份再次认同和确认。散文文体的特殊性使其成为众多知识分子自我认同的主要表达载体。九十年代散文的繁荣与多元化状态,体现了知识分子自我身份认同的不同方式。无论是张承志等人对"清洁的精神"的呼唤,余秋雨等人对中国文化的追问与不舍,还是周涛等人对中国文化小传统的独特感受与称赞,均是以散文的方式,通过对各种"中国问题"的个性书写完成了自我身份的认同,在90年代社会文化景观中投射了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复杂印记。  相似文献   

8.
散文文体是社会生活存在和主体精神存在的直接现实,特定时期社会的社会转型必定重新建构着散文作家的精神生活及其价值取向,因此也会对作为主体存在的载体散文产生深刻的影响。1980年代以来的三十多年社会转型与散文文体的流变之间,具有重要的内在逻辑关联;其间,每一个时段散文所具有的特质无不关涉与其相应的时代。链接这两者的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向度,而散文是知识分子的一种写作方式。  相似文献   

9.
梁实秋是一位传统知识分子,儒释道的精神在他身上表现得都很明显.就其散文作品来看,体现出"一切皆苦,万法皆空"的佛禅苦空观,"无念"、"在尘出尘"的佛禅生命观以及"空寂"的佛禅审美境界等.梁实秋佛禅思想的形成,是与他先天的气质禀赋,他所受的东、西方教育以及中年以后对佛禅经典著作的大量阅读分不开的,这些都促成了其散文超尘脱俗、适意自然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0.
非虚构作品《狱里狱外》是复旦大学教授贾植芳的回忆录,全书应用因果性插叙、回应性插叙、串联性插叙、对比性插叙、联想性插叙、评论性插叙等修辞手法,全面追忆了他四入监狱的坎坷经历和种种遭遇,也是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人生遭遇和精神成长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